建置区划
第一章 建置沿革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东南部,鲁中南低山丘陵的西南边缘。地理坐标北纬 35°9′12″~35°32′54″、东经 116°44′30″~117°28′54″。东邻临沂市平邑县,南毗枣庄市山亭区和滕州市,西与济宁市任城区和微山县接壤,北与兖州市、曲阜市和泗水县交界。全境东西最大横距6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公里,总面积为1616平方公里。邹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城南6公里处的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野店遗址发掘证明,在距今六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境内即有东夷少昊氏族部落结罾猎鱼,鬲甑饮食,繁衍生息。夏代,属徐州。殷商时期,地属奄国。《山东通志·疆域·封建》载:“奄,嬴姓,少昊之后,始祖翳,为东方夷国,周武王代奄即此”。西周初期,周武王克商灭奄后,封颛顼玄孙陸终第五子晏安之后裔曹侠于此,国号“邾”,附庸于鲁国,春秋之初为子爵。《左传》载: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定都于峄山之阳,从此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至穆公一度改邾为驺。峄山前之邾国故城至今仍依稀可见。邾文公即邾国君主曹籧篨,在位52年,正是邾国极盛时期。他率军灭掉须句,在升陉打败鲁国,东征亡鄅,跟随齐桓公连年征战,而受到周天子奖赏,邾国也由鲁国的附庸晋为与齐鲁诸国并驾齐驱的国家。至战国末期鲁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邾国被楚所灭,共传29世。峄山之阳作为邾国都城,计有330多年的历史。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始设置驺县,隶属薛郡。驺县治所仍在原邾国故都峄山之阳。西汉,高后元年(前187年),继置驺县,改属豫州鲁国。《续后汉·郡国志》云,鲁国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则此志云当属徐州。县六:鲁、卞、汶阳、蕃、驺(故邾国,莽曰驺亭,今兖州府邹县地)、薛。据此记载,西汉王莽时期,驺县曾一度改称为“驺亭”。东汉,仍沿用前制未变。魏、晋时期,据吉洪亮补《三国疆域志》,仍置驺县(并曾一度改驺为邹)。南北朝时期,驺县开始隶属于南朝刘宋政权。据《宋书·州郡志》载:“鲁郡,领县六:驺、汶阳、鲁、阳平、新阳、卞”。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鲁郡治所曾一度从曲阜迁至邹县峄山之阳的县治所。在此期间,今市境西南部太平镇陶城一带,历史上曾为高平故城,西汉时称橐县,新莽时改称高平,东汉时更置高平侯国,刘宋时高平郡治迁此。北齐时郡县俱废;西北部平阳寺一带,西汉时置南平县,属山阳郡;新莽时曾改称黾平县;东汉时改称为南平阳侯国;刘宋时改为平阳县。北魏时,曾一度废卞县(今泗水县),并入驺县。当时泗河以南皆属驺县,后又析出。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阳县,邹县治所亦从峄山之阳迁至岗山之阳的古平阳县城。隋代,开皇(581年)至大业(605年)年间,又废高平县,先后将两县近驺之地并入驺县。驺县属徐州鲁郡。今邹城西南石里村(原属邹县,今属微山县),有幢“仲思那造桥碑”,碑文有“大隋开皇六年(586年),岁次丙午二月壬午八月己丑,兖州高平县石里村仲思那等造桥之碑……”之记述,据此,隋代邹城市西南还应有高平县之建置。唐初,改驺为邹,置邹县,属河南道、兖州、鲁郡。《唐书·地理志》兖州鲁郡邹县。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改兖州为泰宁军。五代隶兖州。按今凫山伏羲庙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年)碑称“徐州邹县”,还应曾隶属过徐州。宋代,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废道存路,设京东西路袭庆府辖鲁郡,邹县隶属未变。宋《地理志》:袭庆府本兖州,县七。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撤销邹县建制,降为镇,划归仙源县(今曲阜市)。时隔12年,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重新设置邹县。金代,改京东西路为山东西路,仍设邹县,隶属滕州。后又隶徐州路、益都路。元代,行政区划较前代有所变化。全国设中书省,下有路、府、州、县。邹县属山东行中书省益都路滕州。据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重修开元寺碑记》中,有“徐州路邹县”,尼山夫子庙元碑有“益都路邹县”,亦有“徐州路邹县”之记述,邹县曾一度改属过徐州路。明代,邹县属兖州,隶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鲁王就藩于兖州,遂升兖州为府,改济宁为州,邹县属兖州。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邹县志·土地部·沿革志》载:“明属兖州,隶济宁府。洪武十八年封鲁藩于兖州,遂升为府,改济宁为州。邹属兖州。国朝因之。”清代,与明代略同,地方设省、道、府、县。邹县属山东省兖州府。清末又设山东省兖沂曹济道兖州府,邹县仍隶属兖州府。治所在省城南四百里,府城东南五十里。民国时代,民国3年(1914年)6月,废府设道,山东改为四道,邹县初属岱南道,后属济宁道。民国14年(1925年),山东改四道为十一道,邹县属济宁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除道建制后,邹县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时期,邹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1939年8月,在邹西成立了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于苏鲁豫区党委所辖之湖边地委。1939年12月,在邹东地区建立了邹东办事处,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1940年1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邹西迁至邹东地区,与邹东办事处合并,仍称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中共鲁南第一地委政府工作部。1941年10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曾一度撤销,邹东抗日根据地各区划归鲁南第一地委、鲁南第一行政主任公署领导。1943年9月,邹县划归山东省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领导。1944年7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重新建立,至1945年8月,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公署第一专署(抗日战争前后,邹县除抗日民主政权所辖区域外,曾隶属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其间,1937年,曾隶属督察区设立的鲁西行署;1945年9月,曾隶属督察区设立的山东省第四办事处即鲁南办事处。1946年3月至1947年5月,曾隶属督察区设立的鲁西南行署)。1948年8月,鲁中南行署建立后,邹县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四专署。1949年8月,尼山专署建立后,邹县隶属尼山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5月,滕县专区建立,邹县隶属滕县专区。1953年7月,济宁专区建立,邹县隶属济宁专区。1968年,济宁专区改为济宁地区,邹县隶属济宁地区。1983年10月,撤销济宁地区,设济宁市,邹县为济宁市所辖县。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为山东省直辖、济宁市代管的县级市。第二章 境域区划第一节 境域变迁邹城市春秋时期为邾国,为周朝一诸侯国,战国时期曾名为邹国。邾国国都最初在訾娄,即今曲阜市息陬一带,二迁于邾瑕(即今济宁市南5公里),邾文公时三迁于峄山之阳。邾国境域略包括邹城市全境、滕州市北部、曲阜市和兖州市、泗水县的南部;东起费县、峄县西境,西至济宁市、鱼台县东部,东西横距90公里,南北纵距约50公里。秦置驺县,基本沿袭邾国封境。至北齐,废平阳县,隋代,废高平县后,驺县境域大致东北起尼山、昌平山,括凤凰山;西濒泗河;西南至凫山西麓、南阳湖畔;南抵界河。明嘉靖四年(1525年)修《邹县地理志》载,邹县“地方二百余里,纵广七十里,横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滕,西至鲁齐,北抵泗岱”;“东至本府(即兖州府)滕县界开元寺七十里。西至本府济宁州姚家庄四十五里。南至本府滕县界河驿五十里。北至本府曲阜县小薛村三十五里”。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修《邹县志》载,邹县“境约三百里。广一百里,袤八十里。东至滕县卞庄迤东黄家庄界七十五里;东南至滕县王村界七十里;南至滕县界河界五十里;西南至济宁州圈里界七十里,鱼台县界七十五里;西至济宁州滋阳县横河集迤西泗河东岸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滋阳县施村迤北小施村界三十里;北至曲阜县傅村迤北苗家庄界二十五里;东北至泗水县南信集迤东土门村界五十里,费县界七十五里”。至清代,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修《邹县志》、道光十四年(1834年)修《邹县志稿》载,邹县境域没有多大变化。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修邹县《乡土志》载,“邹县,属山东省兖州府。治所在省城南四百里,府城东南五十里。东至东圈九十里入滕县界,西至业庄三十五里入济宁州界,南至界河驿五十里入滕县界,北至凫村二十五里入曲阜县界,东南至北王村六十里入滕县界,西北至施村三十五里入滋阳县界,西南至南薄梁六十五里入鱼台县界,东北至三教湾六十五里入泗水县界。四境周三百余里,东西广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与现境东西、南北距离基本相同。中华民国时期,邹县境域基本沿袭清末。至民国8年(1919年),邹县县境,“东至东圈村九十里至滕县界;西至业庄三十五里至济宁县界;南至界河村五十里至滕县界;北至凫村二十五里至曲阜县界。面积七千三百方里有余(约折1826平方公里)”。民国19年(1930年),邹县“县境东西广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面积约八千五百方里(约折2125平方公里)。实征丁漕地亩共一万一千五百一十八顷。东至东圈村九十里,再东入滕县界。西至业庄三十五里,再西入济宁界。南至界河五十里,再南入滕县界。北至凫村二十五里,再北入曲阜界。东南至王村六十里,外接滕县界。西北至施村三十五里,外接滋阳界。西南至薄梁六十五里,外接鱼台、济宁。东北至三教湾六十五里,外接泗水县”。民国21年(1932年),邹县“东界滕县,西界济宁,南界滕县,北界曲阜,东南界滕县,西南界鱼台,东北界泗水,西北界滋阳”。至民国31年(1942年),邹县面积“约八千五百七十余方里(约折2142.5平方公里),实在征粮地亩共一万二千五百一十八顷”。1947年约2138平方公里;至1948年约1719平方公里,占山东省面积的1.18%。自民国28年(1939年),邹县境内正式建立人民政权,至新中国成立初,邹县周围边区曾先后设过几个县级行政区,邹县境域也因此发生多次变动:1944年10月,设立凫山县,辖邹县落陵、太平、石墙、郭里4个区;1946年4月至10月,撤销凫山县,上述4个区一度又划归邹县。1945年10月,邹县十一区(邹滕交界处的东高庄一带)撤销,将十二区(凫村一带)划归曲阜县;将第三区(小山后一带)、七区(泗水县香山一带)、九区(泗水县北张庄一带)和芦山区(泗水县后王村一带,1944年7月划归邹县)划归泗水县。1948年,将澹台墓至小疃一带及泗河以西的46个村庄划归滋阳县(今兖州市)。1949年8月,将邹县尚河区80个村庄、张庄区的33个村庄划归新设的白彦县;将邹县连青区的两个联防共23个村庄划归滕县;同时,将凫山县的落陵区全部及石墙区一个联防共61个村庄划归邹县。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8月,撤销白彦县,将其城前区91个村庄及尚河区80个村庄划归邹县。1956年3月,撤销凫山县,其石墙、太平、郭里3个区的33个乡、176个村庄又划归邹县;同时,把郭里区北部的北薄梁、南薄梁两乡及黄路桥、路家庄、小庄、马坡等村庄划属新设的微山县。1958年10月,将香城人民公社原唐林、党山、瓦峪、西南岭4个小乡的磨石山、林岭、蒋家庄、郭林沟、党朗山、马庄、丛庄、吴家哨、黄家庄、黑石旮、四任厂、夏庄、李沟、安上、瓦峪、马家石、王家庄、西南岭、冯家庄、古堆石、邱石、张山口、小河子、小李庄、丁庄、谷山庄、唐林、张任庄、王人庄、西高庄、李岭、小任庄、相家岭等33个村庄,看庄人民公社的唐楼、后枣、榆园、张庄、杨庄、小万院6个村庄划归滕县。1959年,东安上村由曲阜县划归邹县。1960年12月,因修筑尼山水库,将库区的苏家村、赵家村、王家村、刘家楼、东鲁源、西鲁源、黄土、李家寨8个村庄划归曲阜县。1968年9月,又将尼山水库库区的张马庄、新村、南王、东龙、西龙、长座、东官、西官、颜母庄、宫家楼等10个村庄划归曲阜县。此后,邹城市境域至2005年未有变化。第二节 区划沿革明清境内区划 明洪武年间(1368 ~1398年),邹县下设33个里;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全县分东、西、南、北、中5个乡,统39个里(社);嘉靖年间(1522 ~1566年)又并为33社,仍统以5乡。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全县分上、中、下3个乡,仍为33社,每乡各11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分35社。之后实行地方自治,全县下辖城关、葛楼、昌平、连青、峄山、凫山、桃聚、近圣等8个区。中华民国时期境内区划 民国初年(1912年),邹县沿清末区划为8个区。1920年,全县设10个区,不久,又恢复原8个区。1927年,全县又合并为5个区。1930年9月,又分设10个区:一区驻城关,二区驻土旺镇,三区驻夏阚镇,四区驻田黄镇,五区驻香城镇,六区驻两下店镇,七区驻郭东镇,八区驻南亢镇,九区驻北林,十区驻牛厂乡。区下共辖290个乡,54个镇。同时,全县划分为中山、自由、平等、博爱、和平5个学区。1934年11月,山东省将邹县划为乡村建设实验区,全县6个学区,设政教合一的乡农学校,下辖268个乡、镇。第一学区驻城关,第二学区驻田黄,第三学区驻香城,第四学区驻两下店,第五学区驻南亢,第六学区驻东滩店。1938年1月,日军侵占邹县。次年,邹县又恢复乡农学校时的区划。1938年1月至1945年8月,日伪统治者亦在全县设6个区,辖87个乡镇;1943年1月,改设8个区,94个乡镇。其间于1941年6月曾将鱼台县第六区,即微山湖以东及牛颐河以北、赵王河以东地区划归邹县伪政权代管。1941年12月,将鱼台县南阳镇划归邹县为第七区。1947年11月,撤区并乡后全县设向村镇(城关)、太平镇、泗河乡、万官乡、澹台乡、公孙乡、南宫乡、九龙乡,崇德乡、四基乡、匡衡乡、尼山乡、昌平乡、连青乡、洪山乡、景涯乡(香城)、云龙乡、两店(两石)乡、界河乡、凫山乡、白马乡、治安乡、民治乡等23个乡镇,下编364保,至1948年6月邹县全境解放后废止。从1938年1月至1948年6月,国民党邹县政权名存实亡,尤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仅短期占领县城及铁路沿线个别村镇,境内大部已经解放,此间的民国行政区划实属虚设。人民政权区划 1940年1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下设一个区,即田黄区(因该区在抗战前为邹县国民公署第四区,故当时习称其东部为东四区,西部为西四区)。至1941年10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下设6个区:一区(田黄一带)、二区(果庄、位庄一带)、三区(小山后一带)、四区(颜母庄一带)、五区(张庄一带)、六区(尚河、许老庄一带)。之后又陆续设七区(泗水香山一带)、八区(王村一带)、九区(泗水县北张庄一带)、十区(刘庄村一带)、芦山区(泗水后王村一带,1944年7月划归邹县)、十一区(邹滕交界处的东高庄一带)、十二区(凫村一带)。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区、七区、九区和芦山区划归泗水县,并撤销十一区,将十二区划归曲阜县。同时调整全县区划为10个区:在田黄、香城、东郭、大束、张庄、尚河、峄山、王村、连青分别设立为一区至九区,县城设为城区。1946年4月,撤凫山县,划入郭里区、太平区、石墙区、落陵区。同时,撤销原驻王村的八区,改设东滩店为八区;四区驻地也由大束迁黄疃,在大束建第十区,新设看庄区,全县共16个区。是年10月,郭里、太平、石墙、落陵4个区又划归恢复的凫山县。1948年6月,邹县全境解放后,将城区、峄山、看庄、香城、连青、张庄、田黄、匡庄、老营、岗山、尚河按序号调设为一区至十一区。是年秋,各区由序号称谓改为地名称谓。1949年8月,尚河区划归白彦县,凫山县落陵区划归邹县。全县仍为11个区。1950年11月,全县各区又由地名称谓改为序号称谓。1953年8月撤销白彦县,将城前、尚河2个区又划归邹县,分别称为十二区、十三区。1955年11月,各区又改以地名称谓,第二、三、四、六、七、十二、十三区7个区,复用原地名称谓。第一、五、八、九、十、十一区6个区分别称为城关区、王村区、大束区、黄疃区、东滩区、贾庄区。1956年3月再次撤销凫山县,太平、郭里、石墙3个区又划归邹县;同时撤销原张庄、黄疃2个区。全县设14个区,共下辖159个乡和4个镇。是年秋,撤销城关区和东滩区,同时将原159个区辖乡合并为54个乡(镇),其中城关、南宫、中心3个乡(镇)由县直属。1958年3月,邹县撤区建乡镇,原3个县辖乡镇和51个区辖乡镇,合并组建为城关、十里、两下店、店子、看庄、王楼、香城、杨桃、莫亭、王村、瓦峪、相庄、张庄、果庄、田黄、辛庄、大束、土旺、匡庄、程兰、老营、中心、落陵、羊厂、唐村、城前、洼陡、大律、尚河、北王、太平、横河、郭里、石墙、深井共35个县辖乡(镇)。1958年9月,撤销全县35个乡镇,建立城关、峄山、看庄、香城、王村、张庄、田黄、大束、中心、落陵、城前、尚河、太平、郭里、石墙15处人民公社。同年10月至11月,撤销王村、尚河2处人民公社。1962年夏,将香城公社分设为香城、王村2个人民公社;将城前人民公社分设为城前、尚河2个人民公社;将大束人民公社分设为大束、匡庄2个人民公社;将石墙人民公社分设为石墙、高庄2个人民公社。时全县共有17个人民公社。1975年11月,将太平人民公社分设为太平、平阳寺2个人民公社,全县共有18处人民公社。1982年1月,撤销城关人民公社,恢复设立城关镇。并将高庄人民公社更名为古路口人民公社,将落陵人民公社更名为北宿人民公社。1983年5月,邹县实行农村体制改革,撤销城关镇和17处人民公社,重新设立城关、峄山、看庄、香城、张庄、田黄、城前、大束、中心、太平、郭里、石墙、北宿13个区以及王村、尚河、匡庄、平阳寺、古路口5个区级乡,同年7月又将5个乡改为5个区。全县共18个区,下辖80个乡(镇)。 1987年1月,撤销区建制,全县原18个区及区辖的80个乡(镇)合并组建为县辖城关、香城、城前、大束、中心店,北宿、唐村、太平、平阳寺、石墙10个镇及县辖峄山、看庄、王村、张庄、大律、尚河、田黄、匡庄、郭里、古路口10个乡。1990年1月,峄山、看庄乡分别改为峄山、看庄镇。1992年10月,撤销邹县建制,改设邹城市建制。是年底,全市共辖12个镇,8个乡。1994年1月,田黄、张庄、郭里三个乡分别改设为田黄镇、张庄镇、郭里镇。同年10月,城关镇改称为邹城镇。是时,全市共设15个镇、5个乡,下辖9个居民委员会(不包括钢山、凫山居委会)、880个行政村。2000年12月,邹城市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原邹城镇,设立千泉、钢山、凫山3个街道办事处。撤销5个乡,分别合并到附近的镇。至2005年底,全市设1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869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第三章 城区邹城市城区位于境内西部偏北,地处鲁西平原和鲁中南低山丘陵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5′、东经117°,北依岗山、铁山,南靠因利河、大沙河,东临京福高速公路,西近煤田矿区,京沪铁路、104国道从城中穿过。历来是邹城市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现为中共邹城市市委、市人民政府驻地。第一节 旧城状况邹县治所原设于峄山之阳的邾国故城,今峄山镇纪王城村一带尚存邾国故城遗址。今邹城市旧城区原为春秋时代鲁平阳邑,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平阳入邹,始将邹县治所由邾国故城迁此。明初,始以土筑城墙;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筑;明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冯中州主持,耗银1000余两,谷900余石,改砌砖城墙。城为方形,周长4里80步,合945丈,高1丈6尺5寸,基宽3丈1尺,顶宽I丈6尺,城垛1528个,垛高4尺5寸。设有4门:东名瞻岳;北名近鲁;西名襟济;南名崇教。环城掘有1丈多深7尺宽的城壕,以因利渠水注入。明天启二年(1622年),许鸿儒率白莲教军破城后拆毁。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县于进忠主持修复,并改城垛为375个。后历经地震、洪水、兵燹,部分倒塌,遂屡屡修葺。至1950年全部拆除。境内山多民少,旧时为偏僻小县,城区亦显萧条。明初渐成为北京至南京的陆路交通要道。清末民初,津浦铁路全线通车设邹县站后,始较前繁盛。至1938年,城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约有居民2万人。有3米至5米宽的沙土路面纵横街巷76条,其中主街4条。公用设施有:电灯公司,火车站,通往济宁、滋阳、曲阜、滕县的沙土公路,通往济宁、滋阳、滕县的长途电话,通往城内机关及县内18个集镇的县内电话,设有电报局、邮电局。文教及慈善机关有简易师范、书院小学、女子小学、民众教育馆、平民工厂、济养院、孤儿院。商业有经营中药、土产、煤油、棉纱、布匹、煤炭、焦炭、纸烟、丝烟、茶叶、食油、酱菜、杂货等20多个行业,商号100余家,总资本约200万元。工业除电灯公司外,还有染坊、酿酒、榨油等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拆除旧城墙、填平城壕,修建环城公路。之后,按山东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城市建设规划,改造旧城,建设新城。以旧城为基础,向东、西、北三面拓展,原城东的花园、马庄、大胡村,城西的卜家庄,三里营,城北的夹山崆、孟庄等村庄连成一体扩展为城区,东近西苇水库,西越铁路到岳庄、庙户村,北抵岗山,南达大沙河南岸。至1992年,邹城市城区面积17.1平方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4倍多。邹城市城区已逐步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服务设施齐全的新型城镇。城区以棋盘式的方格网道路为骨架,南北走向的主要街道有峄山路、凤凰山路、连青山路、岗山路、铁山路、龙山路、凫山路;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有东关大街、西关大街、平阳路、太平路、东滩路、公园路;有近500条大小街巷构成的交通网,总长74.25公里,其中柏油路面61.2公里。主要街道设有快车道、人行道、路栏、路灯、街树及下水道。县政府于1982年、1987年、1988年分3次对城区492条老街巷命名和重新命名,同时设立街巷标牌。京沪铁路邹县站旅客站房面积达2.8万平方米,104国道(京福公路)、济宁—临沂、济宁—滕州公路均通过城区,并有从县城通往全县各乡镇、矿区及旅游景点的柏油公路。县委、县政府和城关镇各机关多驻太平路、峄山路;兖州矿务局机关驻凫山路;岗山路、平阳路为主要商业大街。1992年,邹城市有济宁市属、县级市属工业企业69家;乡镇、街道企业1960家;有中央属驻邹工业企业2家,构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城区有分布较为合理的通讯、金融网点,有大型商场、农贸市场,有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网点设施。城区设有电视台、广播电台、图书馆、市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职工活动中心、儿童乐园、体育场、游泳池,有普通中小学13所,有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幼儿学校、聋哑学校共16所。1992年,城区已建成园林绿化面积323公顷,全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2%以上,人均占有4.05平方米。其中包括占地42.3公顷和占地8公顷的铁山公园、铁西公园。有行道植树7000余棵,绿篱6万多平方米,有绿地、小游园等11处,街道城雕2座。1992年,市城区有106个单位被命名为“花园式单位”或“绿化先进单位”。第二节 新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高标准新建、改造了西外环、东外环、北外环等外环路和峄山路、护驾山路、燕京大道、金山大道、太平路等20余条城区主要道路,构建起“内成网、外成环;宽通道、大出口”的现代城市道路体系。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体育公园、博物馆、文化广场、人和剧场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工程,城市功能和经济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市政配套设施 投资建设了大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该项目计划投资8727万元,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工程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412吨,二期工程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673吨,可满足城区20多年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2005年底,一期工程垃圾填埋区已经通过竣工验收,污水处理区建设、办公区建设也已基本完成投入使用。邹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淮河流域重点处理水污染项目,南水北调重点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约1.56亿元,采用奥伯尔氧化沟工艺,设计日处理污水8万吨,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4万吨,于2002年5月18日通水运行,运转效果良好,二期工程于2003年5月1日竣工,出厂水质达到国家一级B类排放标准。自2001年,邹城市累计投资2533万元,铺设了总长43公里的城区污水管网;2005年,投资5646万元,实施污水管网配套工程,铺设配套管网41公里,建成西外环污水提升泵站,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0%以上,污水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全部完工后,城区污水处理率将达到100%,实现污水的零排放。为提高中水的利用效率,与邹县电厂签订中水回用协议,投资1550万元,开工建设北起污水处理厂,南至邹县电厂,全长7800多米的中水回用工程。充分利用国家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经邻邹城市的有利时机,与中国石油总公司达成天然气对接工程协议,该项工程正施工建设,城区用户将用上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新建和改造一批公厕,部分达到星级标准。安装路灯6000多盏,城区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各项基础设施加速配套。城市绿化 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先后实施了道路立体绿化,环城山体绿化、沿河绿化、城市出入口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8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市民人均公共绿地8.22平方米,山、水、园林、文化城的特色进一步显现。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自2001年,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市、街道“两级负责”和市直部门、街道、村居、居民小区“四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全市共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6万多份,制作门前三包标志牌1万多个。坚持疏堵结合的方式,常年大力度整治城市“牛皮癣”(乱贴的小广告),在成立专业队伍集中整治的同时,做好疏导的文章,在主要路口、区段,设立公共信息栏,有效整治了“牛皮癣”顽症。第三节 住宅小区建设1991~2005年,随着邹城市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市住宅小区建设稳步发展,小区建设水平明显改善,物业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建成了桃李苑小区、天拓小区、燕京花园小区、金山花园小区等一批规划设计好、工程质量高、居住环境优美的小区。2005年底,全市城区有开发建成或在建的住宅小区61个(不含兖矿集团公司各住宅小区)。邹城市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一览表表1-3-1已建成住宅小区小区名称地址小区名称地址欧陆花园圣兴路399号欧陆商城矿建东路1589号怡博园(1-2期)平阳东路369号海悦花园南区择邻路1239号文圣商贸小区矿建东路1368号朝阳东小区康复路1138号天拓小区东滩路2619号圣泰小区顺河路158号华龙小区长青路163号外贸小区太平西路2146号雅苑小区峄山北路1629号裕民小区裕民路68号世纪花苑宏河路199号怡景苑小区凫山南路1188号天瑞家园文苑街269号天福家园铁山路718号燕京花园一期崇义路1999号雅居小区古路街66号金地小区岗山南路339号阳光小区峄山北路馨苑小区一期宏河路366号宏达花园小区太平西路383号两孟东区庙前路1657号凤凰山小区东滩路2169号两孟西区庙前路房家窑小区岗山南路西农坛小区建业街399号古塔小区平阳西路1326号古城新村东门里大街129号桃李苑小区东滩路2236号慧海商住楼平阳西路788号峄山小区匡衡路227号金都花园铁山路568号九龙小区岗山南路358号金山花园一期太平东路在建住宅小区海悦花园北区择邻路1239号天泰家园北区矿建东路1676号清源小区岗山南路汇源小区长青路1799号昌平小区设计院路388号正阳小区平阳西路1569号名泉小区大胡居委会东建业园小区建业街138号天祥家园设计院路766号燕京花园二期崇义路1999号贵都花园小区崇义路1269号天泰家园南区宠河路1269号瑞康小区平阳东路258号馨苑小区二期宏河路366号圣景山水小区顺河路199号嘉和小区长青路188号金山二期—鸿景雅苑小区燕京大道旧城改造—西关花园小区龙山南路圣都花园小区城前西路1189号新天地商业街平阳西路499号宜嘉圆小区山庄街53号万佳都市花园太平东路4299号第四章 镇街 村庄至2005年底,全市设1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869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第一节 镇街简介峄山镇 峄山镇位于邹城市城南10公里处,东邻香城镇,西接石墙镇,南与看庄镇毗邻,北与千泉街道办事处接壤,全境东西最长16公里,南北最宽10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因被誉为“岱南奇观”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峄山坐落在境内,故名峄山镇。镇政府驻地两下店北村。2005年底,峄山镇设有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畜牧站、农机站、计生办、教办、民政办、土管所、派出所、法庭等32个职能部门,辖两下店、纪王、店子、大庄、野店、苗庄、巩庄7个管区,50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13795户,人口49842人,其中农业人口48548人,非农业人口1294人,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布依族、满族、彝族,共有少数民族人口23人。境内陆势东部为丘陵山地,西部为平原。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4111.3公顷,粮食总产量3.45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等,土特产品有山药、毛芋头等,主要矿产有黄砂、花岗岩、石灰岩、红土等。全镇共有民营企业52家,从业人员885人.总产值1.28亿元,主要产品有花岗岩、石灰岩石子和道碴、优质花生米等。境内集贸市场有5个,有商业摊点、网点289个,个体商业947户,共有从业人员2363人。地区生产总值为4.94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2.2亿元、1.02亿元、1.32亿元。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峄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野店遗址、邾国故城等。有中学1处、小学9处,在校学生376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1处。104国道、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动脉纵贯南北,香石公路、邹王公路横穿东西。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7100户,固定电话每百户14部。先后荣获“山东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党员电教播放收看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工作先进镇”、“山东省小康乡镇”等荣誉称号。看庄镇 据史志记载,看庄之名由来有四,经考,较可信者是在周看村西北角建有一座玉皇庙(俗称大庙),唐代始至明代中期,褚、周、王、孙、倪、高、苗、唐八姓先后有人家迁此看庙,看庄之名即由看庙之庄而来。看庄镇位于邹城市境南部,东邻香城镇,西接石墙镇,南与滕州界河镇毗邻,北与峄山镇接壤。全境东西最长14.8公里,南北最宽8.8公里,总面积71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夏看村。至2005年底,看庄镇机关设有党政办、农技站、林业站、科技办、民政办、经管站、文化站、计生办等18个职能部门,辖夏看、前圪、王楼、付楼、林前、尚庄、看庄7个管区,39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9408户,人口36752人,其中农业人口35029人、非农业人口1723人。少数民族有12个,共有少数民族人口50人。境内陆势特征多为丘陵。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3400公顷,粮食总产量1.66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生等,土特产品有土豆、黄姜、猪牙皂等,主要矿产有铁、金、石灰石、黏土等。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40家,从业人员2116人,总产值2.25亿元,主要产品有高密度纤维板、石灰粉、铁粉、玻璃制品等。境内国营企业单位有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水泥厂。境内集贸市场有5个,个体商业946户,共有从业人员4006人。全镇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1.12亿元、3.67亿元、1.95亿元。境内科教文卫单位(设施)有12个。境内主要旅游景点有黄山十八罗汉洞。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纵贯境内。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5049户,固定电话每百户54部。香城镇 香城始建于秦汉时期,位于普阳山下,滑将河东岸,取名镇阳城。据金碑记载,此地建庙宇早而多,终日烟雾缭绕,故改名香城。位于邹城市境东南部,东临滕州市,西接峄山镇,南与滕州毗邻,北与张庄镇接壤,全镇东西最长18.9公里,南北最宽16.1公里,总面积177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香城村。香城镇境域为2000年12月由原香城镇和王村乡合并而成,至2005年底,镇机关设有财政所、经管站、民政办、计生办、派出所、农技站、农机站、林业站、畜牧站、广播站、文化站、土管所、司法所、水管站、信访办、综治办、劳动服务所、村镇办、新型合作医疗办、科技办、供电站、交管所、工商所、信用社、经贸委、残联、安监办、教办等职能部门,辖王村、洪洋、北王、茶沟、香城、邱庄、桃园、莫亭、刘庄、山阴、大黄、万庄12个管区,100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22683户,人口84467人,其中农业人口82936人、非农业人口1531人,少数民族有回族,共有少数民族人口51人。香城镇境内以山区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地势四周高中间低。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7046.5公顷,粮食总产量3.74万吨,主要产品有小麦、玉米、地瓜等,土特产有花生、大枣等,主要矿产有花岗岩、黄沙等,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26家,从业人员2160人,总产值8061万元,主要产品有花岗石板材、铁粉、花生米制品等,名优产品有雪花青花岗石板材、龙海花生米制品等。境内集贸市场有5处,有商业摊点、网点900个,个体商业650户,共有从业人员2560人。地区生产总值为3.6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57亿元、1.07亿元和1.01亿元。境内有五宝庵山、洪山、龙山等风景区,山上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邹城市第二大水库——莫亭水库。有中学3处、小学21处,在校学生72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2处。公路运输线有京福高速公路、邹王公路。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9550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43%。1991至2005年,香城镇刘庄流域荣获全国千佳小流域,香城镇大河村荣获全国千佳村。张庄镇 张庄镇因境内有张庄村,并以张庄村为镇驻地,故取名为张庄镇。位于邹城市城区东28公里,东邻城前镇,西接大束镇,南与香城镇毗邻,北与田黄镇接壤,全境东西最长17.5公里,南北最宽13公里,总面积180平方公里。张庄镇于2000年12月由原张庄镇与原大律乡合并为张庄镇。至2005年底,镇机关设有计生办、民政办、水管站等37个职能部门,辖张庄、大律、松石、仙桥、老林、东果庄、卞庄、黄林、王沟9个管区,74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19640户,人口68153人,其中农业人口66619人、非农业人口1534人,少数民族有11个,共有少数民族人口77人。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5200公顷,粮食总产量2.43万吨,主要农产品有花生、地瓜等,土特产品有大樱桃、柿子、花椒等,主要矿产有花岗岩、大理石等。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980家,从业人员2440人,总产值1.67亿元,主要产品有石材、花生食品等,名优产品有花岗石材等。境内集贸市场有5个,有商业摊点、网点1850个,个体商业136户,共有从业人员294人。地区生产总值为5.3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2.88亿元、1.61亿元、8120万元。境内有凤凰山唐代佛造像等文物古迹,有中学2处、小学14处,在校学生6510人,有卫生院1处。公路交通运输线有岚济公路。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12000户,固定电话每百户23部。1991至2005年,张庄镇曾荣获全省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城前镇 城前镇驻地城前村,因居东汉时期兰陵城(一说贺乡城)前而得名。位于邹城市境最东部,东邻临沂市平邑县,西接张庄镇,南与枣庄市山亭区毗邻,北与泗水县接壤,全境东西最宽12公里,南北最长33公里,总面积182平方公里。城前镇于2000年12月由原城前镇与原尚河乡合并为城前镇。至2005年底,镇机关设有党政办、计生办、组织办、民政办、纪委、农委、财税所、村镇办等25个职能部门,辖城前、洼陡、雨山、岔河、北王、尚河、南河、青邑8个管区,111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26008户,人口86127人,其中农业人口83864人、非农业人口2263人,有14个少数民族,共有少数民族人口81人。城前镇境内陆势特征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多为丘陵。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5900公顷,粮食总产量2.25万吨,主要农产品有花生、地瓜、苹果、大枣、板栗、大樱桃等,土特产品有板栗、大樱桃、笨鸡等,主要矿产有石英石、花岗石、黄沙等。全镇共有民营企业60家,从业人员1940人,总产值1.47亿元,主要产品有大理石板材、土特产加工食品等,名优产品有“喔喔哒”山鸡蛋和“绿奥”土特产等。境内集贸市场有6个,有商业摊点、网点2180个,个体商业1600户,共有从业人员8200人。地区生产总值为4.7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3.17亿元、8829万元、5777万元。境内有洼陡水库、十八趟林场、梨杭林场、雨山等四处旅游景点和“兰陵城”、“城子窝”、“尼山抗日烈士纪念碑”3处文物名胜、文化遗产。公路交通运输线有岚济、枣徐、平滕三条省道和崇尚一条县乡公路。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9600户,固定电话每百户11部。1996年,荣获机关档案省三级先进单位。2001年,荣获计划生育“全国双进先进镇”。田黄镇 1992年10月,田黄镇由原来的田黄乡改制而来,位于邹城市东北部,邹城、泗水、曲阜三县市交界处,东邻城前镇,西接大束镇及曲阜市尼山乡,南与张庄镇毗邻,北与泗水县圣水峪乡接壤,全境东西最长19公里,南北最宽9公里,总面积10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田黄村。到2005年底,田黄镇机关设有农技站、林业站、水管站、广播电视差转台、文化站、农电站、劳动服务站、经管站、农机站、兽医站、派出所、财政所、工商所、地税所、土管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和经济委员会等16个职能部门,辖田黄、罗头、辛庄、厂里、栖驾、黄山6个管区,51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12208户,人口44266人,少数民族有阿瓦族、回族、羌族、拉布族4个,共有少数民族人口436人。田黄镇境内陆势特征为东高西低。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3267公顷,粮食总产量2.67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地瓜等,土特产品板栗、花椒、花生等,主要矿产有石英、雪石、石灰岩等。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37家,从业人员786人,总产值1.9亿元,主要产品有水泥、石材、石英、陶瓷制品等。境内集贸市场有5处,有商业摊点、网点1807个,个体商业277户,共有从业人员1088人。地区生产总值为4.1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1.76亿元、1.99亿元、3523万元。境内有颜母祠、搬倒井、白莲池、东大寺遗址、乌龟寺遗址、寺顶子遗址、白莲教遗址等文物古迹。有中学1处、小学8处,在校学生29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卫生院1处。公路运输线有崇尚公路、尧王线、颜庄至红旗岭线,总长90公里。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4106户,固定电话每百户30部。大束镇 大束镇境内的葛炉山发源的两条小河分别从大束村前和村后流过,至村西汇合,象两条玉带把村束裹,故名大束。镇政府驻地大束后村,大束镇因此得名。大束镇位于邹城市境东北,东邻田黄镇,西接千泉、钢山街道办事处和中心镇,南与香城镇毗邻,北与曲阜市南辛镇接壤,全境南北最长15.4公里,东西最宽14公里,总面积136.6平方公里。大束镇于2000年12月由原大束镇与原匡庄乡合并为大束镇。至2005年底,镇机关设有党政办、人大办、纪委办、组织办、宣传办、党校、团委、妇联、武装部、水管站、广播站、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民政办、劳动保障所、经管站、林业站、科技办、农机站、农技站、土管所、矿管站、经委办、财税所、村镇办、审计所、农委、新型合作医疗办、畜牧兽医站、计生办、文化站等32个职能部门,辖大束、黄疃、凰翥、付庄、土旺、崮寨、匡庄、付堂、安平、二沟、水河11个管区,77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20274户,人口78083人,其中农业人口73083人、非农业人口5000人,少数民族有回族、白族、苗族,共有少数民族人口88人。大束镇境内陆势东高西低,山地、丘陵、平原各占1/3。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6800公顷,粮食总产量4.16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枣、苹果、葡萄、西瓜等,土特产品有灰埠贡枣、山西头葡萄、赵庄石榴等,主要矿产有青石、河砂、花岗岩等。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39家,从业人员2630人,总产值8657万元,主要产品有水泥、白条鸭、彩钢带、胶合板、棉纱、液力阀等,名优产品有圣林水泥、灰埠康大枣、正邦白条鸭等。境内集贸市场有大束、凰翥、山头、土旺、崮寨、匡庄、灰埠等7个,有商业摊点、网点10个,个体商业1130户,共有从业人员1830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0.39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3.9亿元、4.45亿元、2.03亿元。境内主要旅游景点、文物名胜、文化遗产有孟子林、云山汉墓、葛山摩崖石刻、灰城子遗址、鸿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科教文卫单位(设施)有中学2处、小学17处,在校学生9805人,有医院2处。公路运输线有京福高速公路、岚济路、崇尚路、振兴路等。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12061户,固定电话每百户59部。1991年至2005年,大束镇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土旺村)和全省社会文化先进镇等荣誉称号。中心店镇 中心店镇政府驻地中心店村,原名东滩店。因清末修国道时,测得东滩店为北京至南京之中心,故而得名中心店。中心店镇位于邹城市境北部,东邻大束镇,西接平阳寺镇,全境东西最长25公里,南与钢山办事处、凫山办事处、北宿镇毗邻,北与兖州市、曲阜市接壤,南北最宽6公里,总面积89.25平方公里。镇机关设有党政综合办公室、纪律检査委员会办公室、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办公室、人民武装部办公室、妇女联合会办公室、共青团委员会办公室、经济委员会办公室、财政所、民政办、信访办、司法所、计生办、教育办公室、文化站、科技办、经管站等27个职能部门和派出所、法庭、地税分局、国税分局、交管所、运管站、农行办事处、信用社、供电站、卫生院、工商所、邮政支局、电信支局、收储站、供销社等19个双管部门;辖东滩、南宫、付庄3个办事处,西章、东章、双桥、大元、老营5个管区,46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25031户,人口76899人(含东滩煤矿),其中农业人口57111人、非农业人口19788人,少数民族有回族、侗族、满族、苗族、佤族、白族、彝族、黎族、蒙古族、布依族、土家族、锡伯族共12个,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165人。中心店镇境内陆势东高西低,地处东部低山丘陵与西部湖山前倾斜平地的交接地带。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4284公顷,粮食总产量4.16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大豆等,土特产品有苹果、杏、梨、山楂、草莓等,主要矿产有煤炭、石料、沙等。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150家,从业人员2300人,总产值16.78亿元,主要产品有机电、水泥等,名优产品有达意牌425#水泥(部优)。境内国营企业单位有东滩煤矿、桑蚕育种场、50万吨甲醇厂。境内有兖矿工业园和中心店机电产业园,境内集贸市场有工农商城、中心集、老营集、中付集、东付集,有商业摊点、网点800个,个体商业254户,共有从业人员850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3.58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055亿元、6.0264亿元、4.1879亿元,全镇人均收入3972.4元。境内主要旅游景点有明鲁荒王陵。有中学1处、小学9处,在校学生3587人,有医院1处。公路主要有104国道、邹兖路、邹鲍路、北外环、西外环、旅游路等,主要铁路有京沪线、兖石线、大凫线等。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有8865户,固定电话毎百户68部。至2005年底,中心店镇先后荣获全国“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淮海名镇”、“民政基层单位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经济实力前200强乡镇”、“农业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小康乡镇”、“乡镇经济综合实力100强”、“创安工作先进单位”、“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全省畜牧强乡镇”、“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单位”、“全省农村经营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平阳寺镇 因平阳寺原为周代平阳城址,明又名平阳镇,明末在平阳寺镇中建“禅林古刹”,为僧众主持之寺院,故易名平阳寺,沿用至今。平阳寺镇位于邹城市境西北,东邻中心店镇、北宿镇,西接济宁市高新区,南与太平镇毗邻,北与兖州市兴隆庄镇接壤,南北最宽7.8公里,东西最长15.2公里,总面积40.1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平阳寺村。至2005年底,镇机关设有农技站、林业站、水管站、广播站、文化站、畜牧站等29个职能部门,辖平阳寺办事处、北林办事处、皇甫办事处,30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14370户,人口47842人(含鲍店矿),其中农业人口29164人,非农业人口18678人。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傣族、布依族,共392人。平阳寺镇境内陆势属平原洼地。东部为白马河流域,地势低洼,西部为泗河流域,较东部略髙,北高南低,据镇水管站测量,北部后鲍村西为本镇最高点,海拔42.7米,南部骑岭村西南为最低点,海拔39.6米。全境平均海拔髙度为40.85米。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1800公顷,粮食总产量1.93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土特产品有双孢菇、横河西瓜、无子西瓜、凯特杏等,主要矿产有煤炭等。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285家,从业人员3761人,总产值35亿元,主要产品有食用菌产品、食品、制衣、化工产品等,名优产品有华祥牌食用品、L—天门冬氨酸等。境内国营企业1个。境内集贸市场有平阳农贸市场、鲍店农贸市场、横河农贸集市,有商业摊点、网点390个,个体商业1200户,共有从业人员6485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3.25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2亿元、7.88亿元、3.38万元。境内有平阳寺镇生态观光农业园、邢村清真寺等主要旅游景点。科教文卫单位有山东省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平阳寺中学、皇甫中心小学等小学8处,在校学生3150人,镇卫生院及村级新型合作医疗点26处、平阳影剧院、文化中心等。镇村公路有12条,共计75公里,市级公路有丁横路、鲍太路等,铁路3公里,为鲍店煤矿煤炭外运专用道。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5440户,固定电话每百户83部。至2005年底,平阳寺镇先后荣获全国“中国农村控制犯罪平阳寺模式”、“全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先进单位”和全省“文明镇”、“吨粮镇”、“全省百强镇”、“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校”、“环境优美镇”等荣誉称号。唐村镇 据传唐王东征曾在此驻兵数日,故取村名唐村。镇政府驻地唐村。该镇位于邹城市南,距市区8公里。东邻峄山镇,西接北宿镇,南与石墙镇毗邻,北与千泉街道办事处接壤,全境南北最长8.1公里,东西最宽8公里,总面积36.8平方公里。至2005年底,镇机关设有党政综合办公室、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团委、妇联、武装部、纪委、广播站、土管所、农技站、林业站、水管站、农机站、畜牧站、经管站、统计站、信访办公室、民政办公室、经济贸易委员会、安全监督管理站、文化站、劳动服务站、计划生育办公室、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等40个职能部门,辖唐村、双村、王炉、孙庄、白庄5个管区,28个行政村,1个社区。全镇总户数6590户,人口35700人(含邹县发电厂、山东电力一公司、唐村煤矿),其中农业人口23500人、非农业人口12200人,少数民族有蒙古族6人、回族117人、壮族1人、满族8人,共132人。镇境内陆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1721.8公顷,粮食总产量1.53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36家,从业人员3335人,总产值3.84亿元。主要产品有民用布、脂肪酸、普通机械、复混肥等,名优产品有民用布。境内国营企业单位有兖矿峄化集团、兖矿唐村实业公司、山东电力一公司、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等。境内集贸市场有圣南市场和后唐市场,有商业摊点、网点903个,个体商业703户,共有从业人员2728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2.69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0.13亿元、6.06亿元、6.49亿元。科教文卫设施有党员电教室30所,农村广播学校1所、电脑室3所、成人文化学校1所、中学1处、小学5处、教职员工340人,在校学生2400人,设有镇卫生院1处。图书室2所藏书3万余册,养鸡、牛、羊、猪等科技协会4个。公路交通运输线有50公里。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6100户,固定电话每百户94部。1991年至2005年,唐村镇荣获2001~200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7年度机关档案工作省级先进单位、1998年度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目标管理省二级、1999年度省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目标管理省一级、2000年度小康乡镇、2001年度省“宣传教育进村、婚育新风进家”活动先进乡镇、2003年度省档案管理考核先进单位、2002年度第五次人口普査先进集体、2005年度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北宿镇 相传北宿有条河叫老赵河,河南是孙二娘开店处,凡过往客人要在河南吃饭,河北投宿,故取名北宿。位于邹城市西部,东邻凫山街道办事处,西接太平镇、平阳寺镇,全境东西最宽10.3公里,南与唐村镇、石墙镇毗邻,北与中心店镇接壤,南北最长14.2公里,总面积74.9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大北宿村。至2005年底,镇机关设有党政办、组织办、妇联、团委、农技站、广播站、民政办、信访办等42个职能部门,辖北宿、南屯、落陵3个办事处,45个行政村。全镇总户数2.4万户,人口8.3万人(含北宿、南屯、落陵三个煤矿),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非农业人口3.3万人,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苗族、满族、水族等,共有少数民族人口630人。北宿镇境内陆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3333公顷,粮食总产量3.7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土特产品有“圣和牌”呱呱鸭、“孔孟牌”黄金梨、瓦屋香椿芽、“康宝牌”五香牛肉、“杜森林”食品等,主要矿产有煤炭、黄砂、高岭土等。全镇共有民营企业138家,从业人员1.2万人,总产值2.32亿元,主要产品有工贸配件、纺织、矿工建材等,名优产品有兖矿优质煤、圣和呱呱鸭等。境内国营企业单位有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北宿煤矿、济宁矿业集团落陵煤矿。境内集贸市场有落陵集贸、北宿集贸、南屯农贸市场,有商业摊点、网点2263个,个体商业1200户,共有从业人员5800人。地区生产总值为33.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4.21亿元、16.2亿元、13.2亿元。境内有万章墓、漆女城遗址文物古迹,有中学2处、小学11处、有卫生院1处。公路交通运输线有岚济公路、济枣公路,水上交通运输线白马河。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1.4万户,电话普及率为60%。至2005年底,北宿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镇、中国乡镇之星、中国乡镇管理先进单位、中国首届投资环境300佳乡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标兵、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单位和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省环境优美乡镇、齐鲁乡镇之星、省级文明镇、孔孟之乡乡镇之星、山东省先进基层组织等荣誉称号。太平镇 太平镇元朝前为长乐镇,元朝时为楚黄庄,明正统年间,徐姓居民跨白马河修一桥,遂改为徐桥村;后为纪念明大将徐镇,改名为徐镇桥。嘉靖年间,伊孙徐世杰寻找旧桥,见桥已坏,承厥祖志重修之,而又改为寻桥。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兖州府志》记为徐镇,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邹县志》又为徐績桥。清咸丰年间,捻军来此,乡勇拒守于桥上,捻军没有入村,保卫了一方平安,又改为太平桥。清宣统三年(1911年)《山东通志》记为徐桥镇。太平镇距邹城市城区17.5公里,介于白马河、泗河之间。岚济公路、济东铁路横贯全镇,东邻北宿镇,西靠济宁市任城区接庄镇,北连平阳寺镇,南接郭里镇,西南与微山县接壤。全境南北最长12.75公里,东西最宽10.13公里,总面积为84.8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设在太平四村北350米处。至2005年底,镇机关设有财政所、民政办、计生办、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村镇办、地企关系协调办、新型合作医疗办、科技办、文化站、广播站、农技站、林业站、水管站、经管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招商处、经贸委等20多个职能部门,辖太平、北亢、南亢、赵庄、冯集、安上、里彦、陶城、纪沟9个管区,62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15916户,人口67164人,其中农业人口59964人、非农业人口7200人,少数民族有8个,共有少数民族人口38人。太平镇境内陆势北高南低,属冲积性平原带。全境平均海拔39米,最高点在张行村北300米处,海拔42米,最低点在果庄村西南700米处,海拔36米,全镇海拔落差6米。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4792.9公顷,粮食总产量7.2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瓜、菜等,土特产品有陶城西瓜、泗河湾烟、夹道大麻、纪沟大白菜、太平山药、谢庄豆角等,主要矿产有煤炭、黄沙等。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1530户,从业人员12220人,总产值26.83亿元。邹城工业园坐落于该镇境内。主要产品有机砖、奶制品、食用菌种、金属硅、矿山配件等。境内集贸市场有太平桥、西纪沟、南亢集、冯集、李集、安上六个。有商业摊点、网点886个,个体商业户536户,共有从业人员1995人。地区生产总值为29.97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3.16亿元、18.01亿元、8.8亿元。境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樊桥西北约600米的东周樊桥遗址、谢庄村东北约800米的汉代谢庄古墓。有中学1处、小学18处,在校学生5700人,有医院1处,其他文化场所有文逸学社、庄户剧团等。运输线主要有岚济公路横贯东西,鲍太、太黄公路贯穿南北,济东铁路东西穿境而过,白马河码头的百吨航轮入运河后可直达上海、杭州。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8860户,固定电话每百户57部。至2005年底,太平镇先后被国家计划发改委定为内河港口特色产业型小城镇。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安工作先进镇”、“山东省农村小康乡镇”、“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平安建设先进基层单位”,并被山东省批准为“中心镇”。郭里镇 位于邹城市境西南部。东邻石墙镇,西接微山县两城乡,南与滕州市滨湖镇毗邻,北与太平镇接壤,全境东西长11.78公里,南北宽11公里,总面积85.9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郭里集村。郭里镇即原郭里乡,1994年3月撤乡设镇,其行政区域及人民政府驻地不变。至2005年底,镇机关设有党政综合办公室、团委、妇联、武装部、计划生育办公室、信访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司法所、民政办公室、经管站、财政所、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统计站、广播站、文化站、村镇建设委员会、国土资源所、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水管站、兽医站、经贸委员会、教育办公室24个职能部门,辖王屈、镇头、郭里、独山、西郭、东郭6个管理区,39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12462户,人口47225人,其中农业人口46092人、非农业人口1133人,少数民族有回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彝族、布依族、白族、蒙古族、满族、壮族、仡佬族、佤族、侗族等,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45人。郭里镇境内陆势特征南高北低,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涝洼。2005年底,全镇总耕地面积3969.7公顷,粮食总产量4.06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土特产品有花生、地瓜、芝麻等;主要矿产有石材、石料、黏土等。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44家,从业人员2400人,主要产品有面粉、食品、饲料、纤维板、工业用胶、石材、预制件、木材加工、电子原件等。名优产品有石料、土陶等。境内国营企业单位有邮电分局、电信分局、蚕茧收购站。境内集贸市场有郭里、东郭、下镇、高李村、卧牛、王屈、朝阳村等集市,有商业摊点、网点465个,个体商业177户,共有从业人员642人。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4.28亿元、1.91亿元、0.71亿元。境内有伏羲庙、刘宝墓、乌林答将军墓等文物古迹,有中学1处、小学14处,在校学生4500人、有医院1处。公路、铁路、水上交通运输线有邹两路、太黄路、郭石路、白马河航运等。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6515户,固定电话每百户52部。至2005年底,郭里镇先后荣获“全国绿化达标单位”、“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和全省“明星乡镇”、“小康乡镇”等荣誉称号。石墙镇 位于邹城市境西南部,东邻峄山镇、看庄镇,西接郭里镇、太平镇,南与滕州市毗邻,北与唐村镇、北宿镇接壤,全境东西最长17.5公里,南北最宽15.4公里,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大石二村。石墙镇于2000年12月由原石墙镇与原古路口乡合并为石墙镇。至2005年底,镇机关设有36个职能部门,辖大石、湖山、望云、面坊、小石、韩庄、羊绪、凡山、古路口、高庄、深井、姜庄、沃里等13个管区,75个行政村委会。全镇总户数2.3万户,人口79405人,其中农业人口76777人、非农业人口2628人,少数民族有回族、苗族、纳西族、彝族、怒族、哈尼族、黎族、白族、傈僳族、塔塔尔族、普米族、侗族、满族等13个,共有少数民族人口26人。石墙镇境内南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为平原洼地,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2005年底,全镇有耕地5580公顷,粮食总产量6.58万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棉花、各类蔬菜等,土特产品有草寺核桃、大白菜、烟草、望云香椿芽等,主要矿产有大理石、陶土等。全镇共有镇办、民营企业95家,从业人员3350人,总产值5.59亿元,名优产品有水泥、铸造、石材、混凝土予制品等。境内集贸市场有2个,有商业摊点、网点2900个,个体商业2231户,共有从业人员6693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6.38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8490万元、11.46亿元、4.07亿元。境内主要文物古迹有赵家楼遗址、石墓群(张故村)、寺庙庵祠(蔡庄)、古石刻(小石村),教育单位有中学2处、职业中专1处、小学19处,在校学生6578人。公路交通运输线有济枣线、石墙—看庄、石墙—峄山、石墙—郭里等公路线,水上运输线有白马河。2005年底,全镇固定电话用户10589户,固定电话每百户47部。至2005年底,石墙镇先后荣获“山东省机关档案工作先进”、省三级“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目标管理”、省一级“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目标管理”、“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等荣誉称号。钢山街道 因境内有岗山而得名。位于邹城市城区中北部,东邻大束镇,西接中心店镇,全境东西最长11.41公里,南与千泉街道毗邻,北与中心店镇接壤,南北最宽4.9公里,总面积36平方公里。街道驻地建业社区居委会。2000年12月,邹城市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原邹城镇设立钢山、千泉、凫山三个街道。至2005年底,钢山街道内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城建环保办公室、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财政所、安监站、劳动保障事务所9个职能部门,辖李官、杜庄2个管区,14个行政村委会,8个社区。全街道总户数34429户,人口105952人,其中农业人口17420人,非农业人口88532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共有少数民族人口986人。街道境内陆势东北高,西南低。2005年底,街道有耕地725.9公顷,粮食总产量4385吨,主要农产品有玉米、小麦、蔬菜等,土特产品有花生、苹果、桃等。全街道共有民营企业402家,从业人员24515人,总产值29.9亿元,主要产品有木质家具、玻璃球、拔金刚钻、精密铸造、起重机等,名优出口产品有木质家具、棉布、编织袋等。境内集贸市场有凤凰山商场、盛旺商场、昌平农贸市场、平阳路农贸市场、西关卜庄农贸市场等,有商业摊点、网点508个,个体商业4073户,共有从业人员14485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3.9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別为1.41亿元、4.99亿元、7.49亿元。境内有铁山公园、人民广场、体育公园等现代旅游景点和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的重兴塔以及岗山摩崖石刻、双圣碑等名胜古迹。科教文卫单位有70余家,医院3处,小学8所,各类体育健身场所总计280多处。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线有104国道、京沪铁路、燕京大道。2005年底,全街道固定电话用户6410户,固定电话每百户81部。至2005年底,街道先后荣获全省妇联系统先进单位、省级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西关社区荣获省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省级先进妇代会,北关社区荣获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孟庄社区荣获全省综合治理安全居委会、全省老年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市场等称号。千泉街道 因境内曾有千泉湖而得名,位于邹城市城郊,东邻大束镇,西接凫山街道,南与峄山镇毗邻,北与钢山街道接壤,全境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6.5公里,总面积36.2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地城区峄山南路西侧。千泉街道于2000年12月,邹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邹城镇设立钢山、千泉、凫山三个街道而成。至2005年底,街道机关设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城建环保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财政所7个职能部门,辖郭庄管区、西苇管区及城区片,16个行政村委会,7个行政社区居委会。全街道共9913户,33966人,其中农业人口18315人、非农业人口15651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共有少数民族人口521人。千泉街道境内主要为丘岭地势。2005年底,全街道有耕地681公顷,粮食总产量3060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土特产品有大枣、花生等。全街道共有街办、民营企业366家,从业人员9575人,总产值16.4亿元,主要产品有棉布、玻璃钢制品、皇冠瓶盖、191#树脂、塑料编织、印刷品等,名优产品有棉布、美术印刷品等。境内集贸市场有千泉装饰城、兴隆木材大市场、黄山茶叶一条街、郭庄废旧物资贸易市场等15个,个体商业4566户,共有从业人员10340人。地区生产总值为28.55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1.3亿元、14.35亿元、12.58亿元。境内主要有孟府、孟庙、博物馆、唐王湖、护驾山等旅游景点。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线有104国道、京沪铁路。2005年底,全街道固定电话用户8723户,固定电话每百户55部。至2005年底,街道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统计工作先进单位”、“民政工作全优乡镇”、“创安工作先进镇”、“小康乡镇”、“巾帼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凫山街道 因街道办事处位于境内主要街道凫山路上而得名。凫山街道位于邹城市城区西部,东邻钢山街道、千泉街道,西接北宿镇,南与唐村镇毗邻,北与中心店镇接壤,全境南北最长7公里,东西最宽3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地前庙户营村。2000年12月,邹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邹城镇,设立钢山、千泉、凫山3个街道而成。至2005年底,街道机关设有党政综合办公室、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农村经济发展办公室、招商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财政所7个职能部门,辖庙户、北沙2个管区,12个行政村委会,2个社区。全街道总户数4980户,人口18729人,其中农业人口17893人、非农业人口836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980人。凫山街道地处平原地带。2005年底,全街道有耕地440.3公顷,粮食总产量4399吨,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等。全街道共有街办、民营企业237家,从业人员9965人,总产值22亿元,主要产品有矿山配件、油漆、复合肥等,名优产品有金鼎铸锅、奔腾油漆。境内国营企业单位有兖矿集团及所属各大公司。境内集贸市场有义乌小商品市场、铁西市场、东方圣都副食品商城、清真食品城,有商业摊点、网点2059个,个体商业2481户,共有从业人员6493人。地区生产总值为32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值,分别为1.47亿元、18.41亿元、12.12亿元。境内有孟母三迁祠等文物旅游景点。主要交通要道公路有凫山路、营西路、西外环路、宏河路、矿建路、岚济路等,铁路线有京沪铁路。2005年底,全街道固定电话用户4568户,固定电话每百户98部。至2005年底,凫山街道先后荣获全省第一次经济普査工作先进单位、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第二节 村庄变迁邹城市境内现有村庄有史可查的最早为唐代所建,以后历代有建。至金、元末,邹县境内因封建剥削、疫病、灾荒、兵燹,人口锐减至不到3万人,村庄变迁得较为稀疏。明洪武年间鲁王就封兖州,圈占薄地在邹县境内设“屯厂”25个,实即村庄。因“民不堪赋税,则弃本业而相继亡去”,自明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许守恩起,为“垦荒招亡,给以牛种,免二年杂役”。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县境内先后4次共建村庄140个。此后历经兴衰和政区变化,县境现有许多村庄系由邻县(市、区)划入,也有许多原属邹县境内所辖村庄划归邻县(市、区),村庄时有增减。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县境内有村庄281个;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境内村庄520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境内有村庄544个;1942年,县境内有村庄861个;1947年,县境内有村庄818个。以上村庄系指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自然形成的农村居民点,居民户数众寡悬殊,后称这种居民点为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在区(乡、镇、公社、管区)下划分农村基础行政区域,称行政村。一般是以一个自然村即为一个行政村(多在东部山区);也有的一自然村规模较大、居民人数较多,则分为几个行政村(多在西部平原地区);还有的因自然村较小,有几个自然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后,因国家建矿,修水库、公路等基本建设需要和集体腾田造地需要,搬迁了部分村庄,有的迁后还改了村名。1982年,县政府为使地名确切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特点并避免县内重名,对农村111个生产大队(行政村)更名和命名。公社化时期将一个行政村称生产大队。到1992年底,全县共有自然村950个,划分为880个行政村和9个城镇居委会。2000年12月,撤销王村、匡庄、尚河、大律、古路口5个乡,所辖村庄、建制分别并入香城、大束、城前、张庄、石墙5个镇,撤销邹城镇,将其分设为钢山、千泉、凫山3个乡级街道办事处。2001年6月,撤销城区的钢山、凫山两个居委会,新设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对原有8个居委会分别更名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城区社区居民委员会总数为20个,其中钢山街道8个、千泉街道7个、凫山街道5个。2004年9月,石墙镇张楼村与孔石村合为一个张楼行政村。2005年12月29日,凫山街道办事处田庄村改为田庄社区居委会。第三节 行政村名录至2005年底,邹城市辖1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869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峄山镇(50个村)两下店南村、两下店北村(两下店南、北村为一个自然村)、东庄(辖自然村河湾)、东颜庄、南龙河、北龙河(辖自然村杨家庄、王家庄、北李庄、高家庄)、峄山街、纪王城前村、纪王城东村、纪王城西村、金张庄、留驾庄、沈家庄、店子、丁岭、崔桥、西参沟、中参沟、郭参沟、存里庄、照山庄、大庄一村、大庄二村、大庄三村、大庄四村、大庄五村、大庄六村、大庄七村(大庄一、二、三、四、五、六村为一个自然村,七村是自然村小大庄)、野店(辖自然村小野店)、李庄、高皇铺、贾洼、上山庄、下山庄、涝滩、稻洼、刘营、苗庄(辖自然村南坡)、石马、大故、小故、吕台、唐店、黄家村、西巩庄、蔡家庄、东巩庄一村、东巩庄二村、东巩庄三村、东巩庄四村(东巩庄一、二、三、四为一个自然村,四村又辖王台、刘行二自然村)。看庄镇(39个村)夏看铺、东白山、九山庄、龙泉村、王府村、富张(辖五里铺)、保安庄、东后圪、西后圪、前圪、温石村、七贤庄、杜家、白水、李楼、王楼、黄湾树、刘官村、兴隆寺、西八里河、大付楼、小村楼、李白庄、集山沟、土山洼、林前庄、东柳下邑、西柳下邑、白石、土门沟、金山庄、尚庄、孟官庄、孙看庄、周看庄(辖褚看、高看)、王看庄(辖苗看)、倪看庄(辖唐看)、赵家洼、郭山村(辖上、下、西郭)。香城镇(100个村)香城、张马庄、程北庄、马山头、香杨庄、崔唐、何庄、褚庄、福路庄、戴庄、时沟、前郭村、后郭村、大山阴(辖赵庄)、邢庄、马营、东侯庄、小河圈、大黄庄、东苗庄、西张沟、南齐庄、南小刘、张桃园(辖陈桃园、郑桃园)、朱桃园、于桃园、康桃园、刘桃园、王庙(辖王庙北山)、李桃园、房桃园(辖蔡桃园)、泉山沟、洪山庄、西徐桃园、东徐桃园、老龙湾、杨桃园(辖薛桃园)、田王村、孙王村、田石滩、后相河、古路湾、前相河、孙家岭、谷山后、谷山前、陈岭、东张沟、大北王、连青山、周口、崔家口、黄山怀、马石片、辛沟、骆庄、北羊皮庄、西羊皮庄、南羊皮庄(北、西、南羊皮庄为一个自然村)、西洪洋、东洪洋、小洪洋、尖山前、银河寺、徐西岭、不乱沟、前相庄、后相庄、茶沟(辖小辛庄)、龙水、顾岭、赵岗、石古墩、白石铺(辖齐家岭)、北齐庄(辖齐庄西岭)、大河滩、西刘庄、唐邱、前刘庄(辖东刘庄、后刘庄,与西刘庄共为一个自然村)、西韩桃园(辖杜桃园、姬桃园)、詹邱、北小刘庄(辖劈石峪、分水岭)、郭桃园(辖宋桃园)、王邱(辖小新庄)、前韩村、傅邱、后王沟、前王沟、焦庄、小莫亭、瓦石沟、官庄、邓通庄、大莫亭、小山阴、韩岭、黄邱、苗岭、石庄、木庄。张庄镇(74个村)张庄、大沟村、桥北村、韩沟、陈沟、桃花山、前汉石桥、后汉石桥、小烧峪、大烧峪、吉玉庄、柳树沟、松石、矬草峪、黄庄、簸箕掌、大烟庄、刘家洼、西南沟、将军堂、老林店、高山店、东王庄、老崖村、仙桥、徐家岭、白石山、黑港、猪咀石、桑家庄南、桑家庄北、桐花秧、东果庄、立石庄、位庄南山、东北洼、位庄、位庄北山、西马连沟(辖高家马连沟、牛家马连沟)、东马连沟(辖陈家马连沟)、北马连沟(辖蒋家马连沟、相家马连沟,西、东、北三马连沟为一个自然村)、大律、杨家庄、黄土崖、牛角、辛寺、上磨石岭、下磨石岭、虎窝、西董家庄、东董家庄、大彦、小彦(辖圣水池)、西王沟、崔家庄、孔沟、东赵庄、傅家庄、田家沟(辖武家岭)、西卞庄、小烟庄(辖南山、段家庄)、魏家口、东王营、西王营、白山峪(辖小林庄)、枣沟、刘家村、西柳峪、大黄林、小黄林(辖三姓庄)、东卞庄(辖谢家岭)、前任岭、后任岭、老龙沟。城前镇(111个村)城前、城后、东刘庄(辖刘庄西沟)、单家庄、榆官、水北、张园、卜通、土山沟、大柳峪、小柳峪、东康王(辖东岭、贾家岭)、西康王(辖袁家岭)、东王沟(辖裴家沟)、许家沟、石山沟、高家岭、马家河、大崇村、小崇村(辖小围子、朱家岭)、赵家林、玉皇庙(辖庙东、庙西)、西南沃、越峰(辖前、后越峰)、渔汪岭(辖桃山前、刘家沟、卜通蒋、朝阳洞)、石垛子、土门、洼陡一村、洼陡二村、洼陡三村(三个洼陡村为一个自然村)、魏兰、上石门(辖下石门、孙庄)、雨山(辖小刘庄、泉上)、小岔河、韩家庄、躲水庄、云罗庄、后瓦屋、前瓦屋、史泉村(辖泉头)、东山村(辖彦桑沟、刁家庄、贾家庄、补深旺、北山、大槐树)、孙家厂、周庄、李家山头、后祝沟、东祝沟、前祝沟、牛庄、云头山、崔家岭、河北尹庄、河南尹庄、东孙庄(辖贺家庄)、南窝(辖菠萝厂)、下连家庄(辖上连家庄)、红旗岭、北山窝、大岔河、东尚河、西尚河、燕子沟、金岭、东圈里、孔岭、胜利岭、梨杭、胡家沟、白龙庄、东岳庄、刘家岭、上石河、下石河、北王、南王(辖南王东岭)、朱家庄、小杜沟、大杜沟、新井、付家庄、许老庄、郑家庄、大代家安(辖牛头沟)、小代家安、渠家庄、范家庄、民安、桃园、罗圈峪、关峪、东南河、西南河、河南、青龙山、长老峪、魏沃、上放粮、下放粮、尤家村、场岭、三河口、前标村、后标村、青邑(辖青邑南沟、王家台)、赵岭、下黑石片、上黑石片、扈家沟、苗家沟、官庄、青邑南岭、杨家峪。田黄镇(51个村)田黄村(辖离河庄、田黄河北)、老牛后、宋家山头、大张庄(辖袁家北山)、萧家沟、深沟、河西、栖驾峪、律庄(辖杜家沟、银匠沟)、卧龙庄、石山汪、东罗头、西埠(辖宋家沟)、西罗头、上鲍家庄、下鲍家庄、田家岭(辖郭家岭、侯家窝、北拐)、凉水泉(辖朱家山窝)、等驾庄(辖石门山、碾河庄、律家山窝、姚家沟)、拐子河、皇宫驾、西北山、下大古、上大古、朝阳寺(辖上、下朝阳寺、彭庄)、厂里、高桥、红山沟、大刘庄(辖北岭)、小山头、大山头、林丰、圈里、瓦曲、后峪、颜家庄、鹿山后、柴炭店、栗子园(辖东沟)、北山村(辖柴家北山、曹家北山、王家北山、闫沟)、纸坊、泉沟、北桃、南桃、枣园(辖枣园河南、白家门)、白龙池、辛庄、西刘家沟(辖韩家岭)、东刘家沟、杨家峪(辖上、下杨家峪)、大峪口(辖大河西、小河西、河东、上下云磨寺)。大束镇(77个村)大束前村、大束中村、大束后村(大束前、中、后二村为一个自然村)、云山营、南桑庄、官厅、东山头、西山头(东、西山头为一个自然村)、羊山、北刘庄、山西头、白塔寺、洪门、中山、西寨、东寨、白泉寺、崮尚、山沃(辖大泉)、凰翥(辖下李庄)、西朱村、来傅庄、刘傅庄、孔傅庄、王傅庄、孟傅庄(五傅庄为一个自然村)、季家庄、土旺(辖李家楼)、孔家庄、西梨杭、东朱庄(辖小朱庄)、赵家庄、东卧牛、东曹村、驳家庙、刘麻疃(辖郑麻疃)、袁麻疃、岗上、东北庄、南庄、武家庄、黄洼、小洪沟、北石庄、黄疃、吴麻疃、三合村、大洪沟、匡庄、南葛、中葛、北葛、东孟庄、梭庄、傅家堂、黄家庙、张东、赵东、杜东、安平庄、王傅庄、龙山前、二道河、张家屋、董家岭、傅山村、丁沟、二沟、孔陈庄(辖陈家庄、孔家庄)、时枣行、老虎港、潘家庄、水河(辖三道岭)、钓鱼台、灰城子、灰埠、葛炉山。中心店镇(46个村)中心一村、中心二村、中心三村、中心四村(中心一、二、三、四村为一个中心店自然村)、葛老庄、程岗、二十里铺、西章前村、西章后村、蔡厂、李官桥、四府厂、大东章、小东章、北渐兴西村、北渐兴东村(北渐兴西、东村为一个渐兴自然村)、大牛厂、小牛厂、双桥、前厂、前屯、前南宫、中南宫、后南宫、白马厂、大赵村、小赵村、石柱厂、后屯、西付庄、中付庄、东付庄、屯头、迎河头、龙山、大元、小元、溪湖厂、路庄、于家庄、老营南村、老营北村(老营南、北村为一个老营自然村)、尚寨、东安上、常家庄、郝家沟。北宿镇(45个村)大北宿、大贾后村、大贾前村、大贾东村(大贾前、后、东村为一个大贾自然村)、小北宿、前万村、后万村、西孟庄、谷堆、东江村、西江村、丁家庄、西于庄、西兴隆、前瓦屋、后瓦屋、小贾庄、南屯、北屯、东故下村、西故下村(东、西故下村为一个故下自然村)、罗厂、羊厂、赵家厂、河北辛庄、河北郭庄、南渐兴、岳庄、前丁、西丁、东丁、霍村、中落陵、西落陵、中毛堂、东毛堂、曹庄、西毛堂、南落陵、西岗、孟家楼、东落陵、吴官庄、马家楼、大岗村。唐村镇(29个村居)前唐社区居委会、中唐村、后唐村(辖自然村傅庄)、西牛庄村、驷马庄、杨春庄、侯家庄、东田村、河头、西田村、潘家官庄、蒋屯、东双村、西后双村、西前双村(西后、西前双村为一个西双村自然村)、柳河口、秦官庄、白庄、西颜庄、西龙河、包家庄、孙庄、东郭庄、王炉村、西郭庄、前葛家村、后葛家村(前、后葛家村为一个葛家村自然村,后葛家村辖自然村芦庄)、秦刘庄、孔家河。平阳寺镇(30个村)平阳寺、王行、前皇甫庄、东宝张、西横河、新刘庄、郑行、堤上、刘家河口、黄庄、姚安庄、陈庄、大马厂、黄厂、孙坡村、鲍厂、前韩、后韩(前、后韩为一个韩家村自然村)、横河、中鲍、前鲍、后鲍(前、后、中鲍为一个鲍家店自然村)、杏行、邢村、骑岭、银张村、谢家口、北林、刘行、中行。太平镇(62个村)太平一村、太平二村、太平三村、太平四村(太平一、二、三、四村为一个太平桥自然村)、高石、董石、韩石、王石(辖自然村朱庄)、秦石、庄里、北亢阜、南亢阜(辖自然村马家行)、高营村、果庄、谢庄、夹道、幸福楼(辖自然村小王庄)、太辛庄、西赵庄、侯王庄、崔庄(辖自然村霍寨)、韩坑、韩楼、崔井、秦河、刘庙(辖自然村孙庄)、冯集、白衣堂、冯楼、东边庄、马街(辖自然村郝街)、李街、庵上、赵桥、孙庙村、黄园村(辖自然村马连墩)、东拐头、西拐头、王府寨(辖自然村牛庙)、尹沟、高家场、郝庄、观音堂、冯家集、大边庄、邵庄、西里彦(辖自然村罗家寨)、西宝张、林家海、东里彦、李家集、邱家楼、南陶城、中陶城、樊家桥、张家行、翟家行、西纪沟一村、西纪沟二村、西纪沟三村(西纪沟一、二、三村为一个西纪沟自然村)、东纪沟一村、东纪沟二村(东纪沟一、二村为一个东纪沟自然村)。郭里镇(39个村)郭里一村、郭里二村、郭里三村、郭里四村、郭里五村(郭里一、二、三、四、五村为一个郭里集自然村)、长青村、王家庄、富民、孙岭(长青、王家、富民、孙岭为一个大洪套自然村)、王屈前村、王屈中村、王屈北村(王屈前、中、北三村为一个王屈自然村)、朝阳东村、朝阳西村(朝阳东、西村为一个朝阳自然村)、上镇头、下镇头、爷娘庙东村、爷娘庙西村(爷娘庙东、西村为一个爷娘庙自然村)、上屯、下屯、高李村、羊石山村、西郭东、侍玉、卧牛村、望山庄、独山庄、五厘山、前黄山、中黄山、后黄山、郭北村、郭中村、郭南村(郭北、中、南为一个东郭村自然村)、宋山、宫家庄、凤凰、苗山、郎子山。石墙镇(75个村)大石一、大石二、大石三(大石一、二、三为一个大石墙自然村)、宋庄、张楼(辖自然村孔石)、西故前、西故后(西故前、后两村为一个西故自然村)、张故、中故、赵家楼、南岳庄、望云一村、望云二村、望云三村、望云四村、面坊、新安、蔡东、蔡西(蔡东、西两村为一个蔡家庄自然村)、王场、小石墙、高寺、东坡、西坡村、刘桥、韩庄、前楼、西纸坊、江庄、寺西、黄金山、羊绪东村、羊绪西村、羊绪前村(羊绪东、西、前三个村为一个羊绪自然村)、朱山庄、古木、后山庄、白山庄、樊山、上九山、下九山、古路口、银泉、金斗山、前营、铁刘庄、乔家庄、大季、东季(辖自然村麻山、北季、甜水井、胡楼)、高保庄、东深井、西深井、南深井、南刘庄、草寺、高庄、杨岭、车路口、姜庄(辖自然村尚庄)、前圬山、后圬山、毛家山、辛甫庄、朱家庄(辖自然村戴庄)、邱家庄、丰庄、兴泉庄(辖自然村东山头)、常峪村、犁耙峪(辖自然村东、西犁耙峪)、单山、姜坝、前沃、东沃、西沃、阳来(辖自然村西山头)。钢山街道(22个村居)岗山铺、苏家庄、曾家沟、李官庄、红新庄、杨下村、汪家庄、杜家庄、朱家山、前八里沟、后八里沟、崇义、程兰谷、王兰谷、孟庄社区、西关社区、北关社区、铁山社区、凤凰山社区、建业社区、昌平社区、龙山社区。千泉街道(23个村居)郭庄村、小张庄、兴隆庄、十里铺、小屈家庄、大屈家庄、九里涧、宝泉庄、小胡、南岭村、尚兰谷、欧兰谷、程家沟、张家沟、大西苇、小西苇、东关社区、南关社区、大胡社区、马庄社区、华龙社区、农坛社区、唐王湖社区。凫山街道(14个村居)前庙户营、后庙户营(前、后庙户营为一个自然村)、和睦村(辖自然村潘庄)、巷里、周庄、石家庄、东沙河头、西沙河头、北沙河头、南沙河头、五里营、梁家岗、田庄社区、三里社区(桥西社区、锦汇社区、西园社区、南宫房社区已命名未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