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唐三彩(欣赏馆藏精品)
谁能想到,如今在各大博物馆中那么极引人注目的唐三彩,得名不过一百多年?在这之前,很少见有传世的唐三彩,史籍中也缺乏记载。一千多年来,几乎没人注意到盛唐时候有这么一种辉煌灿烂的艺术。它活生生地被人遗忘了。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见证了唐王朝的兴衰,也可以说是唐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所以,有学者说,“唐三彩的兴起、发展和衰退,与唐朝的政治经济相伴随:初唐的创始,盛唐的发展,安史之乱后的衰退,似乎是合着一个节拍进行的。”
返铅现象——百年时间浓缩而成的精灵。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铅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银斑”,是唐三彩后天生成的典型物质。返铅现象的出现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是时间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记。返铅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体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如秋月之色浮于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见;其二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银白色的返铅现象,而大部分釉面则没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铅现象出现于任何颜色的釉面,蓝色的釉面的返铅现象往往更为突出,颜色更加自然。再者以细小的银白色斑点出现在釉面上。“银斑”是真品唐三彩器返铅现象的重要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仍为不同时间先后出现的动态过程。首先是酝酿阶段,表现形式为釉面出现隐约可见的浅黑色斑点,有的略呈爆裂状,再发展是在浅黑色的斑点中间出现针尖大的白点,再往下发展便是白点逐渐长大成为白色的斑点。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釉面上的银白色斑点也就越来越多,大小不一呈色自然。“银斑”从酝酿到发展成为银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唐三彩器出土后,离开了出现“银斑”的环境,动态的生长过程便凝固在唐三彩器物上,给我们观察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几百年的光阴便凝固在我们眼前。
隋朝在雕塑审美上的改变,就是唐代华丽服饰逐渐盛行的前奏,也是唐三彩逐渐走向斑斓和走向真实的原因。
唐三彩胎质白中泛浅红、浅黄 色。胎土细、实,含有矿物杂质。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胎质洁白、细腻,无风化现象。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胎釉造型、色彩风格等基本常识,是所有论述唐三彩辨伪文章都重 点涉及的问题。但从目前见到的高仿三彩来看,这几个方面是没有根本差别的,就连胎釉的各种化学元素和物理特征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么“光龄”、“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样信手拈来。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谈什么基本的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已毫无意义。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精华,因为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故被称为'洛阳唐三彩’。据《孟津县志》记载,1899年,勘探洛阳至开封铁路时,古墓中发现三彩器物,以晦气为由毁之。1905年,修建洛阳至开封铁路,古墓中发现的三彩器物被文物贩子运至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无人问津。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古玩店的角落里,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罗振玉慧眼识宝,中外收藏者始竞相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