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积极心态?
昨天聊了聊健康观,都是我的个人观点,不是一定对,肯定有不对的地方。
我就这么一说,您就那么一听。
一是有不畏死、不惧生、人终究会死的生死观;
二是要有越活越不健康的衰老观,因为衰老的不可抗拒,不可能越活越健康;
三是没有绝对的健康,身体有可能一直是一辆带病上路的车,在运动中修复,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相信自己的身体能搞定;
四是各类健康指标都是一个得病或不得病的概率,并不代表健不健康,并且即使是得了病的肌体也有长期运转的可能。
但无论怎么说,健康是一,财富是零。这句话还是对的。
张学良晚年说:总有人问他,你怎么活这么长?
他回答:你应该去问问,那些人为什么活那么短。
壹|观念
有这样一句话很鸡汤的话:
地位是临时的,荣誉是过去的,金钱是身外的,健康是自己的。
首先,追求健康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很好理解,反过来说,追求死一定不是积极的心态。
别看这句话简单,但我们一般都是只过了耳,而不过脑。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活那么长时间干啥?可反过来说,活那么短干啥呢?
从个人角度讲,活太短都对不起爹妈,爹妈把你养大不容易,没有一个爹妈想让自己的孩子活得短。我妈经常说,真不想让你们老。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心声。
从国家的角度说,从小学到大学要十六年的时间,国家是付出代价的,也想得到回报。应该健康地为国家多作点贡献,不应该病病殃殃地成为社会的负担。(是的,这话可以个人这样说,但不能国家这样说,也不能有人代表国家这样说,那样就叫绑架。)
其次,追求健康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是对自我尊严的守护。
现在有很多人养宠物,有很多人放生,有很多人素食。这都是人性的伟大进步,尊重生命。它类的生命都可以尊重,为什么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呢?追求健康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
病痛是痛苦的,人在痛苦中会失去尊严。现在有好多人,特别是高文化层次的人都说要追求有尊严地死,得了癌症不化疗,不手术。那为什么不追求健康的、有尊严的活呢?有尊严地死就不应该是痛苦地病死,而应该在衰老中死亡。
贰|寿命
生物学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种生物的成活期应该是成熟期的5—7倍。按这个标准,按人最早的成熟期是16岁,(日本女性16岁算成人,美国16岁可以持枪),人的寿命应该是90—112岁。日本是世界最长寿的国家,也是最讲健康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平均寿命是83.7,男性的平均寿命是80.5岁,女性的平均寿命是86.8岁。已经比较接近生命的理论值。
中国人1949年的平均寿命是35岁,1960年是57岁,1981年是68岁,2005年是71.5岁。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寿命76.1,男性74.6岁,女性77.6岁,平均寿命比2015年增长了0.6岁。也就是说越活越长的可能性比较大了。
从中国的数据上看,从1949年到2019年,7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了41岁。寿命的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有三个:一、食品的充分供给;二、疫苗的接种;三、抗生素的出现。
我国1949年的平均寿命那么低,是因为新生儿和儿童的死亡率高,一方面营养有问题,另一方面是疫苗和抗生素在中国没有普及。而现在,这两方面的水平我们已和发达国家差不多,但也出现了新问题,就是假疫苗和抗生素乱用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公布的各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比重数据显示:美国占16.2%,第一位;日本占8.3%,第四十六位;中国占4.6%,第一百四十五位。有数据的国家一共183个。
按投入来说,美国是我们的我们的8倍,但美国的人的平均寿命并不对我们高多少,美国男性是76岁,女性是81岁。日本的投入还比美国少很多,但平均寿命却比美国高很多。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寿命的长短与医疗的关系不大。
叁|要素
医疗是有病才治,健康应该提前保护。我实在不想说保健这个词,这个词被商业目的泡烂了。
保护健康其实没那么复杂,也可以说很简单。先来看一下影响健康的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招致疾病的要素中,内因15%,社会要素10%,医疗要素8%,气候天文要素7%,团体生活方式的要素却占据了60%。
这里解释两个要素,内因:内因就是指遗传因素。团体生活方式:团体生活方式就是集体生活习惯。小的团体是家庭,大的团体是国家、民族。
可以看出团体生活方式,也就是生活习惯是招致疾病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总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常有人说,我爷爷是这个病死的,我爹也是这个这个病死的,我也得了这种病,是遗传。其实,这样的认为90%是错的,不是遗传的问题,是相同生活习惯的问题。
明白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了怎么保护健康,保护健康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说到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就容易想到饮食习惯,吸烟、喝酒就会摆到前面来。
饮食习惯是很重要,但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性格,性格是我们情绪习惯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对情绪的控制也是生活习惯之一,是对内的。
以往我们总是把生活习惯理解为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其实外因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那就是我们的情绪。
性格的形成是情绪的影响,我们说性格不好改,但时时产生的情绪还是可以控制的。
控制的目标也很简单,不生气、不激动、减少心跳。也就是说,你在没运动量的情况下,心跳上来了,就是情绪上来了。
人一生的心跳是25亿——30亿次,跳一次少一次,跳完就拉倒了。
这里要说一下,运动时心跳会加快,但那是为了增强心肺功能,让平时心跳变慢。不要说跳一下少上下就躺下不动了,那样的话,你一起身就心跳100下,更费。
吸烟、喝酒都是提高兴奋度的,兴奋就会心跳加快,这个效果是和生气、激动是一样的。所以,都属于不良生活习惯。
想不生气,那就要有包容的心态;想不激动,那就要学会理性地思考。所以包容的心态和理性的思考也是健康的标志之一,也就是积极的心态。
我们平时把积极心态的经都念歪了,总以为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甚至是追求正义、无私奉献。
从健康的角度讲,积极的心态就是别让心跳的那么快。
和大家闲扯,世界卫生组织有一句口号很鸡汤:
无知是健康的杀手,无备是健康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