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白虎通》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白虎通》

自以西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三大派别,一个就是以董仲舒《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一个是以刘歆、扬雄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还有一个就是谶纬神学。它们之间互相斗争,但又以不同的角度共同为封建皇权提供服务。从王莽到东汉初年的几代皇帝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对经学中的三大派别都给予扶植和利用。但是三派在斗争中互相争论,使得经学" 章句烦多" ,各派之间互相攻击,使得经义说解杂乱,分歧很大。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的力量,东汉章帝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亲自主持会议,"讲论五经同异" ,以" 正经义" ,这就是白虎观会议。各派有各的博士、儒生参加了会议,他们的发言编成《白虎议奏》。汉章帝亲自对这些议奏进行了裁决,又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班固根据他的定论编辑整理成一部贯通五经大义的《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

《白虎通》以董仲舒的《公羊》学为主线,兼收古文经学、谶纬神学的成果,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也使神学经学化,成为一部广泛涉及封建社会政治观点、制度、伦理道德的具有法典性质的经学百科全书。

《白虎通》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与图谶纬书杂揉在一起,指出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它说:" 万物怀任交易,变化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它直接引用易纬《乾凿度》的话解释这个观点,认为万物起源于虚无的易,到" 太初" 时,开始产生气," 太始" 时开始有形," 太素" 时开始有质,到" 太素" 阶段仍然处在不能闻见的混沌状态。太素以后,《白虎通》不采易纬的八卦说,而坚持《春秋繁露》的三光、五行说。认为太素混沌状态割据分裂,生成日、月、星三光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白虎通》为了进一步将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将阴阳五行和封建伦理相比附,坚持和发展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它说:" 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地即土,对天来说天尊地卑,但在五行之中它又是最尊贵的,为" 五行之主"。这本来是董仲舒的观点,《白虎通》引用纬书《元命苞》的话进一步阐发,认为" 土无位而道在" ,故能支配其他四气;" 人主不任部职" ,但能驾驭群臣。它以土位居中,比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并对社会上的一切关系都用五行相比附,如" 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顺天"。又如:" 男不离父母,何法,法火不离木也。女离父母何法。法水流去金也。" 这实际上是将汉代封建制度、法令、伦常神圣化,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白虎通》继承、发挥了董仲舒社会伦理思想,并引用礼纬《含文嘉》的话,正式指出了"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的" 三纲" 说。它根据" 阳尊阴卑" 的形而上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三纲的天经地义,并突出强调了束缚妇女的" 三从" 思想。它说:" 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殁从子也。" 《白虎通》的" 三纲" 、" 六纪" 、" 三从" 思想成为汉代乃至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伦理规范和政治准则,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在认识论方面,《白虎通》完全依附于宗教神学。它把" 圣人" 说成是生来无所不通、无所不晓," 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 的神仙。但一般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 悟所不知" ,学习就是为了悟道,也就是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成为正统的、封建教条奴役下的奴隶。

《白虎通》发挥了唯心主义天命论,把命运区分为三种:" 寿命" 决定人的寿限;" 随命" 决定人的行为的善恶报应," 遭命" 决定人的祸福遭遇。三命都是由上天注定的。

在历史观方面,《白虎通》继承了《春秋繁露》以" 三统""三正" 说为中心的循环论的神学历史观,作了更为细致的理论分析。它认为" 三统" " 本于天" ,三统循环决定了朝代的更替,正朔、服色、都城随之交易。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可以周而复始。但封建伦理纲常和政治准则是永恒的,不能改变的。

《白虎通》继承了今文经学的唯心主义宗教神学体系,吸收了古文经学明"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纲纪" 的指导思想,并将经学与图谶纬书杂揉,用谶纬神学解释经义,把经学进一步神学化,使这个神学体系具有了封建社会国家宗教的性质。它是地主阶级丧失革新精神,乞灵于宗教迷信的产物。它受到王充等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尖锐批判。但是,封建王国毕竟是一个神学王国,它那" 君权至上" 、" 三纲五常" 、" 三从" 思想被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

(0)

相关推荐

  • 闫春新 | 董仲舒的感应之“天”及其应有之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的感应之"天",特指董仲舒所建构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的与人世(圣王)互感相通的信仰之"天".它既是孔子儒家信仰之"天&quo ...

  • 中国古代星象学与古代学术

    星象学与古代学术 星象学在历史上,曾对中国文化的学术领域发生过深刻影响.以下只从史学.经学.文学三方面略加探讨. 在史学方面,星象学的流传可以说离不开史学.在远古以来,史官便与星象家二位一体.到西汉的 ...

  •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三)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三) 实际上,汉武帝之前的西汉政权强大却并不稳定,叔孙通搞的礼仪只不过是从制度上解决了那帮泥腿子没规矩的表象问题(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一:秦代法家思想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一:秦代法家思想 秦汉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巩固并初步发展的阶段.作为哲学思想史,秦汉却是探索形成的阶段.中国在古代奴隶制社会虽然出现了儒墨等显学,但没有为封建社会提供一个统一的统治思想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二:《吕氏春秋》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二:<吕氏春秋> 在秦朝的统治思想中,法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秦代也不是单采法家一家的主张,而是杂揉了阴阳.儒.道和宗教神学的思想.对于法家思想也非全盘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三:黄老之学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三:黄老之学 公元前206 年,秦王朝终于被农民的烽火吞噬,给代之而起的汉朝统治者一个严肃的教训.秦的惨败基本上可以说是统治思想上的失败,新王朝迫切需要选择一种新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四:陆贾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四:陆贾 陆贾(约公元前240 年- 前170 年)是汉初著名的思想家.开始,他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门下客,跟随高祖打天下,曾任太中大夫.他" 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五:贾谊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五: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 年)是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洛阳人.他自幼" 明申.商" ,"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qu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 自秦建立了中央集权封建一统的政治格局以后,秦汉统治者都在积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思想武器.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经过了七八十年,几代人的探索,最后终于找到了以董仲舒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七:扬雄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七:扬雄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卒于王莽新朝天凤五年(公元18年).他是西汉末年有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少壮时以善赋闻名,并为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八:桓谭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八:桓谭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约生于公元前40年,死于公元32年,是西汉末年东汉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天文学家,著有<新论>29篇.现全书不存,仅有辑本. 桓谭在哲学上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九:谶纬迷信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九:谶纬迷信 谶是一种能够预示出吉凶后来应验的隐语.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过,秦始皇时流行很广.西汉初社会安定,很少出现,到西汉末年,社会动荡,各种谶语与纬书结合在一起,逐渐流行.王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