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派形意拳秘传内功八桩

尚派形意拳秘传内功八        文/马世琦

各大拳种皆有桩法练习,不同拳种的桩法外形虽相似,但心法不同,所要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尚派形意拳站功八法由陈子江老先生秘传,是培补元气、疏通经络、祛病强身、掌握开阖呼吸,调节内气升降运行,外静而内动的功法。
 
      深厚的内功是靠桩功的修练而获得的,这也是区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标准。然而站桩非一朝一夕之功。桩法掌握正确与否对功力的增长和身体的健康有直接影响。八式站桩都是平步桩,即两足外侧与肩同宽平行站立,属于双重,每一势左右都是对称的,所以当出现左右不平衡时,便会产生气血的偏盛偏衰,从而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所以站桩时一定要注意身体保持中正,另外一方面,如果失去中正,就会出现向左或向右偏斜,或前俯后仰,这样机体的受力状况就不一样,如向左偏,则左侧承力大,久练成习惯后易造成肢体的畸形。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呢?正如太极拳的口诀所述:“尾闾中正顶头悬”,形意拳桩功要求“百会”与“会阴”形成的人体中轴垂直于地面,且左右对称。

另外,还需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练功时要选择适当的地点,最好选择平整的地面,如地面倾斜或不平,也难以保持练功时身体的中正及姿势正确。环境的选择也很重要,应尽力避开人多喧哗的地方,练功时静是必要的条件,同时空气也要清新,不可到污水河畔及空气污浊的地方去练习。因为呼吸本身就是一个不自觉的吐故纳新的过程,要尽力避免吸入污浊的空气。人们虽不可能远避尘嚣,隐于山林,但也应找一片净土,宜人的环境可使人内心清静自然,有利于内气的修炼。

站功八法也应归于气功一类,因为这里面也包含了培补元气,冲关通络等内容,古人讲:天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类所固有的三宝是与生俱来,由先天所获,人之初生,其元精、元气、元神秉受于父母,它们决定了人的生命。由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地改变,空气、水源、食物的污染,精神的刺激,过度的劳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元精、元气、元神便因此而日渐耗损,于是人便由此而病。人们进行内功修炼,通过调整后天,培补先天而达到使身体健康的目的。人之初生,其形质柔弱而精、气、神充盈,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一旦成年以后,即呈衰退的开始,如能注意培补,便可做到体健无疾,度百年而去。

从武功的角度来讲,通过形体的调整可以蓄积功力,使周身相合,肢体松活,体内外阴阳平衡,内气贯注周身而达于梢节,若用以击人,则可合周身之力而聚于一线,以气帅形,气至则力到。从推拿按摩的角度看,通过站功的练习,亦可蓄气于丹田,气充于内,一旦临证施力,以意帅气,贯周身之力达于梢节,施用于患处,气充而力足。同时,施力轻灵,易于随时调整,直捣病巢,收效显著。

形意拳站功八法的习练者极为稀少,因而在形意拳专论中提及的也很少,而这些功法经过实践证明确实不容忽视,不仅对内气的修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身体健康也大有益处。曾经有这样三个病人,其一为胃肠病,其二为严重的肝病,其三为全身性关节炎,用药已无能为力,三人均坚持练功半年,病症就得到了明显改善。内功爱好者不妨尝试一下,如能持之以恒,必会大有裨益。

第一式:

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弛,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舌抵上腭,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静、自然。

左脚向外横跨,落步后调整重心,使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内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后,要保持平、正。然后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体70%的重量落在后脚跟,30%的重量落在前脚掌。由于后脚跟承重较大,站桩又需要有时间作保证,因此练功时应穿着软底平跟鞋为宜。

膝微屈,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后伸,使大腿后侧肌肉形成上挺之力。两膝的内侧向外翻,使两脚产生外分之力,其感觉为欲以足跟为轴,两足尖向外转动,但由于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力阻止了转动,欲动而未动之时为最佳。由于膝内侧外翻,带动大腿内侧也有外翻之力,所以当两胯向内微合时,圆裆也随之完成。此时两腿从脚到胯全部形成了横向的争力和上挺力,横竖相济,正符合“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的要求。

提住谷道,尾骨向前翻起,两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弯处向内微敛,可调直腰椎的生理弯曲。
 
      腰椎拔直后,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也保证了脊椎的正直。
 
      两肩松开,微向内扣,使两肩欲交于前方,此时背部横向拉平。
 
      因两肩内扣,胸部自然向内含,自能气降丹田。
 
      左手内侧“劳宫”按住腹部“气海”。再以右手内侧“劳宫”搭在左手“外劳宫”,两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离。
 
      两肘离开两肋,肘尖向前翻,使两“曲池”欲交于正前方,两肘同时还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颏内收,提起耳后高骨,使“百会”上顶,额向前顶,形成向上牵拔之力,与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横向和竖向的拔劲,也是横竖相济的劲力。
舌上抵,扣住牙齿,但不要用力,口微闭。
 
      两眼可以微闭,也可以平视前方,但不要极视,这样可以使面前之物见如未见,从而做到神不外弛。初练者如果微闭双眼,站不很久就会出现前后晃动,不可自制,虽晃而不倒。如果即刻睁开双眼则停止晃动,这是正常现象。若不闭双眼,即可避免上述情况,待练到内气充盈、根基稳固时,此种现象便会消失。

姿势调定以后,重要的是调息以配合内气的运行。常人呼吸是无意的,而练功时则须导之以意,故要求轻吸缓呼,呼要均匀,吸要深沉,勿挟有声,勿使耳闻,吸气时意想气下重楼、过膻中以降丹田。气下丹田,小腹隆起,两手向外推。呼气时小腹回缩,两手又随之而回。这里要注意的是吸气的意,呼气无意,取意存而不泄。此处所讲运气方式为顺腹式呼吸,正与实战施用功法时的运气方式相反。

初学者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腰背不容易拔直,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以供参考。事先找好一个大柜或墙的一条垂直的棱,在理解了所有的要领后,可以先将脊椎与此棱角靠齐,利用此参照物来纠正脊柱的弯曲。但不要用力,做到每点都不受力为宜,这时用手在腰部试插,如有缝隙,马上进行调整,使尾骨前翻,有欲坐而不坐的感觉,经过调整达到要求后,可体会全身各部位的感觉,这种方法只用于调整形体姿势,真正练功时要离开倚靠物。另外在调整腰椎时也要注意背部不可弓起,如若失于正直,用意上提“玉楼”,这样便可纠正姿势。

如果此法要领能够理解无误,首先可能出现的是唾液增多,练功者称之为金津玉液,顾名思义为重要物质,万不可唾弃,要缓缓下咽,意想纳入丹田。另外,初练时有可能矢气较多,为排除腹内污浊之气并非坏事,只要始终提住谷道即可,顺其自然,不要极力憋住不令排放。

本势有利于固本培元,呼吸方法是平时所说的腹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状如婴儿。人之初生,完全都为腹式呼吸,如果长成之后能够坚持练功,就可恢复元真,并成为自然。由于此式是以手抱丹田,所以比较轻松,不易过早感到疲劳,身体虚弱的人宜多加练习。腹部的起伏实际是靠胸腹间的横膈膜的升降来实现的,一升一降,一起一伏,不断地升降起伏,体内的脏腑组织也随之运动,可以增强脏腑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健身之目的。当站到一定时间后,小腹部会产生温热感,两手之间也会感到较热,这是因为松则通,紧则滞,只有放松才能使气血达于梢节。
 
      一般收功时要做一些活动以消除机体的疲劳,具体方法如下:
 
      其一,提起双手,高与“膻中”平齐,两臂曲,虚提拳,两掌心向里,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右手距前胸约10厘米左右,左手距右手约10厘米,右手由里向上向外转,左手由外向下向内转,这样共转动三次。然后,两手回到原位后,再以右手由外向下向内转,左手由里向上向外转,也同样转动3次。转动时两脚不动步,也不要以肘为轴单转前臂,而是以肩为轴的前后转动,与肘的曲伸相配合,注意随着以肩为轴的转动的同时带动全身,使身形随之左右偏转。两臂一转,周身皆随之而转。转时不可过快并要注意周身各部动作的协调。
 
      其二,两臂下垂至大腿内侧,两手松开,十指向下、两掌心相对。吸气,提起脚跟,仍不动步。呼气,下蹲,两手沿大腿内侧下插。起立,然后仍重复上述动作,共4次。
 
      其三,直立,仍不动步,两手下垂贴于大腿外侧,掌心向里,先向右拧转,转至极限,腰和腿部不可弯曲,然后再向左转,方法与右转同。这样向左、右各转12次即可结束练功。
 
      上述的放松活动是每次结束练功时的调整动作,如果每次只站一个式,可在结束时做一次放松活动,以利于气血和形体的和缓松弛。

图1

第二式:
 
      第二式站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第一式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式以两手为掌,掌心向上,曲臂、沉肘、两手五指一一相对,两中指间的距离很小,但不要互相接触,两掌的高度应与“气海”平齐。两臂成环抱式,以小指指尖外侧贴住腹部,两肘下沉,在沉的同时向前翻,离开两肋,意想两肘的“曲池”交于正前方一点。
 
      要求两肩松开,两手十指毫不用力,自然放松并微弯,以利于气血顺利到达梢节。姿势调定自觉周身舒适自然后,调呼吸,此时呼吸方式改顺腹式呼吸为逆腹式,吸气则小腹回缩,呼气时小腹隆起,这样可以加强体内脏腑器官的活动量,使脏腑功能得到锻炼,实战技击时均以逆腹式呼吸来增加爆发力,这也正符合呼气为开、为发、为阳的道理。同时,在内功按摩技法施用时,呼则施力,吸则持力,也是逆腹式呼吸的运用。
 
      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需以意领气,当吸气时,意想气过“重楼”直降“膻中”,可稍做停顿,但不可用力憋气。然后再缓缓呼气,呼时气直降丹田,此时小腹隆起,聚气于丹田。由于呼吸是由意念调节而进行的,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可以大大降低呼吸的频率,故久练能使心平气和,精力充沛。

图2
 
 
 
第三式:
 
      当第一、二式练习一段时间后,可使丹田之气充实,自觉内气鼓荡,一身懒惰之气皆无,两腿及背部强韧有力,行路步履稳健,身体状况更会有很大的改观,此时再练第三式,其功力进境会更快。
 
      第三式的步形、身形及身体各部位的要领与前两式基本相同,具体区别在于此式两手的掌心向下,五指松开,自然弯曲,两掌下按,鱼际贴在大腿根外侧的腹股沟尽头处,两肘自然向后撑并下沉,双肩内扣,两手掌心内含。按在大腿两侧的手掌轻轻上挑,但不要用力,以免使腕部僵滞不灵。姿势调好以后,仍是以舌上抵,捉住谷道,然后调整呼吸,吸气时要意想真气自百会穴缓缓下降,下重楼、过膻中、降至丹田。此时小腹隆起,稍作停留,但不可憋气,呼气时再将真气下降至会阴。百会为阳,会阴为阴,引气下行,可使真气贯通冲脉,使阳交于阴,取天地交泰之义。真气降至会阴后,小腹并不回缩,这并不是憋气造成的,而是真气凝聚所致,从而达到“畅其胸,实其腹,内气鼓荡,小腹常圆”的目的。但欲做到此点,必须以前两式的修炼作为基础方可实现。如此内气的蓄积,将气在体内存而不泄,蓄而不发,不久后会出现丹田发热或会阴时有阵跳,这都属得气表现,但需注意以意导气时不可行气过猛,以防出现腹泻与脱肛。
 
 


图3

第四式:
 
      当第三式练至一定阶段,可转而练第四式,每式所练时间的长短很难规定,因为人与人之间禀赋不同,资质各异,强弱有别,故应根据练功者自己的体会而定。第四式的身形、步形也同样如前式,区别在于第四式以两手掌心向上,两中指间的距离大约有两倍的肩宽,直腕,两上臂内侧轻轻贴住两肋,肩部松沉,垂肘,意想两肘透地,十指自然弯曲,放松,五指分开,若能感到指梢有麻胀感,说明并未用力,已达到放松的目的。肘弯处夹角大约保持在150度。
 
      姿势调好后,仍如前式,舌上抵,捉住谷道,然后以意导气,配合呼吸,使内气按要求的路线运行。
 
      缓缓吸气,引内气过喉,透至两“天宗”连线与脊椎的交点上。但气不要透出体表,透至脊椎内侧即可。气到后稍作停留,时间的长短由自己调节,以舒适为度,不要感到憋气,此时背部有横向的胀感,表皮有绷紧的感觉。徐徐呼气,透前心到“膻中”,再向下沉,直降丹田。内气运行的路线是先向后,再向前,向下的两段曲线。人以背为阳,腹为阴,调内气以使阴阳相交,然后聚于丹田。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奠定内功的良好基础,此时神足、气充、精满,从而获得强健的体魄。
 
      至此,以养生和蓄积丹田之气为目的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帅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易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图4

第五式:
 
      此式身形、步形要求与前四式相同。双手上提,高与肩平,两掌心向里,曲肘、曲腕,肘弯内侧夹角大约60度。松开两肩并向内扣,两肘尖下沉的同时向前撑,意欲将两肘交于正前方。两臂到手全部放松,五指自然松开,微弯曲,内缩劳宫,两手拇指微挑,两掌心正对两边肩头与腋窝的中部。两臂完全放松后,由于两肘下沉和内交,背部也应产生横向牵拉的感觉,故需注意不要向前弓背。身形调好以后,如果很快感到两手发热,说明做到了不僵不滞,这时再进行呼吸的调整。可以用前面讲的第四式的方法调息,很快就会感到小腹内气鼓荡且有温热感,此时深吸气,用力提住谷道,逼内气沿督脉,过尾闾,通夹脊,透玉枕,上行达泥丸宫,呼气时直下重楼降至丹田沉至海底。此时是吸升呼降,阴阳颠倒,逆呼吸以运周天。
 
      从本式桩法起,两臂的感觉较前四式要累,虽然不需用力,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难以坚持,如能努力持久,对培养两臂及双手的松、沉极为有益。以松沉之力击人,则如水银泻地,有下透之力,而松沉之力是靠两肩松开,两肘下沉,掌腕放松的长期锻炼获得的。内气的升降与技击时的起钻落翻相合,即是以气帅形,气到而力至。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症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图5

第六式:
 
      身形步势如前,两手掌向正前方推出,两掌间距离与肩同宽,曲腕,掌微向上挑,掌背与臂间的夹角大约45度左右。五指自然分开,指微弯曲,虎口撑圆,内缩劳宫、神门向前顶劲。两手高度是食指与肩平齐。臂的弯度大约为150度左右。两肘下沉,同时向前撑,也要有内合之意。两掌推出并不用力,只要意想推至前方极远处就可以了。另外,还应注意的是两肘下沉是垂直落地之意,肘尖不可横向上抬,也不可向里或向内裹而形成拐棒肘。站定以后,调整呼吸,吸气入膻中,呼气时降入丹田。当丹田产生温热感时,即以意引气下行至横骨上缘,再一分为二,各沿双腿的内侧阴面缓缓下行直达足底。从足底向外行上足外侧面再沿两腿外侧阳面缓缓上行,升至尾闾穴时又合二为一。提谷道,逼气沿髓路上升直达“大椎”,从“大椎”一分为二,沿两肩过两臂外侧阳面缓缓前行,直达于指梢,再由指梢内行至手掌及臂的侧阴面过“缺盆”复交于“大椎”,再沿颈椎过玉枕直达泥丸,然后仍降于丹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内气逼于四肢百骸。如此循环一周,大约需要3分钟左右,这种运气方式称为大周天。行大周天也不是始终运转不停,如感到疲劳时,可以纳气归于丹田,以丹田呼吸做为休息。
 
      如练至大周天,内功已具相当水平,久练则能周身一家,以意领气,气到而力至,即可达到更高层次,在此八法之中,第六式的劲力偏长于技击,因此要多用些功夫,长期练习。另外,此式较累,也就是俗话所讲的“吃功夫”,一般来说,两腿站l小时并不困难,但两臂向前伸出,时间稍长是难以忍受的,这是锻炼意志和培养毅力的有效方法,应尽力坚持。

图6

第七式:
 
      身形、步势不变,两手掌向上,向两侧分开,腕高与两肩平齐。五指自然放松,微弯曲,直腕,不可丝毫用力,两臂肘尖还是直向下沉,肘部的夹角大约150度左右。两臂不要一字平伸,而是稍向前合,使臂外侧与后背平面成45度左右的夹角,这样才能使阴阳平衡,合于中庸,因此不会感到有什么地方吃力,同时不影响双肩内扣及背部横向和竖向的牵拉。两臂调好后,仍使两肘以意内合,以轻咳验之,两掌直至指尖都出现很强的振动感,说明放松已达到要求。
 
      站好后,仍然先行丹田呼吸,调至丹田及膻中同时胀满,吸气上提,沿胸腔四壁内侧升起,使肋骨极力张开,吸气时要匀而缓,吸要足,使气向内聚,然后呼气时从中路下降至丹田。
 
      通过内气的升降,不但使体内脏腑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使肋骨向外扩张同时肪间肌受到拉力的锻炼而增强韧性,由于肋骨的强度有限,故不耐冲击,但经过锻炼,抗击打的能力可大大增强。许多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借用外力进行拍打或硬操,不但耗费时日,而且禁忌甚多,十分不便,借用内气的撑持使肋膨起,如鼓皮绷紧,既有弹性,又具韧性,更可取的是练功不但对身体毫无损伤,而且对健康大有益处。
 
      站桩时,内气提升的力度要根据练功者本人的内功程度来定,初学者如提升过猛,有时会出现头晕现象,只要放松片刻即可消除。另外,因双臂伸出,所以很容易疲劳,要尽力坚持,日久自能见效。中途如不能坚持,可将双手放下,以前四式做为休息。

图7

第八式:
 
      身形、步势不变,两臂弯曲,两手掌心向上,两臂与肋间的夹角各为45度左右,从肘至腕要与地面垂直,双手如托重物,十指自然弯曲,手腕高度与肩平齐,两手拇指对着双肩,两掌距离稍比肩宽。松肩,沉肘,两肘有内交之意,两手劳宫内含。
 
      站定后调息,仍是丹田呼吸。本式内气运行较为简单,吸气时意想由百会入泥丸,降至大椎,呼气时一分为三,其二意想入臂骨达于指梢,其一沿脊椎下行至尾闾,再分为二,下两腿入骨里达于趾梢。由于到达手梢的距离较近,故手指先有感觉,此时下行之气仍不停止,到达手指之气可不必管它,当下行之气达于趾梢后,再重复上述行气法。如能按要领练习,周身应出现酥、麻的感觉。本式要求谷道轻提,内气达于梢而不外泄。
 
      本式行气为敛、为蓄,内气行于髓道,可使髓满而骨坚。
 
      上述八法从培补元气入手,循序渐进,内气充盈之后,以意导气,使内气行于周身四肢百骸,以气帅形,形神合一,通于神明,一旦触机,形意合而发力于外,力整柔而深透,无以抗拒,用于技击,锥筋凿骨,施于祛邪,直捣其巢,不失为形意拳及内功按摩技法的基础功法。

图 8 
 
 


图8(斜侧面)

作者简介:

马世琦,尚派形意拳传人,11岁师从北平国术馆副馆长许笑羽弟子文肇楠先生学习形意拳,21岁由文先生推荐至陈子江、王茂斋高徒关秉公先生处深造,学习尚派形意拳和吴式太极拳,并得韩兰宇先生传授128式太极拳。马老师22岁开始教授形意拳至今,弟子遍及中外。

马世琦先生生于1944年,少年时期师从文肇楠先生学习形意拳,十年后,由文先生带引从师伯关秉公先生练习一年。文先生是许笑羽先生的弟子,关先生是陈子江先生的得意弟子,均从尚云祥先生学习尚派形意拳。两位先生功臻化境,是不可多遇的高手。

马世琦先生从22岁开始教功,他认为形意、八卦、太极同为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注重体会体内真气的运行,进而做到神率意, 意率气,气率形。套路为形,去掉神、意、气,这样的形不可能实用。所以内家拳必须练习内功,如果只追求套路的可观赏性,就无异于外家拳。正如汽车没有发动机,外观再美只能观赏。

过去前辈经常讲“无德者不教”,“有德必有得”。因此内功心法很少传授。但是马世琦先生秉承师教,以利世济人为怀,始终悉心传授、因材施教,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学生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马老师认为现代的社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很大, 医疗费用极高。如果能够每天抽出时间练习,无论是对消除一天的疲劳、还是对养生保健,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马老师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无价珍宝,希望有识之士共同来学习、推广,使之发扬光大。

马老师尤其喜欢桩功,从其学拳者必须站桩,桩功养生保健效果非常显著,技击是不求自得的,有了内功即从桩功开始习练,技击手法很易习练并能运用。

(0)

相关推荐

  • 三皇功指法练法

    功法萊垍頭條 1.太极式萊垍頭條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稍屈膝.全身放松,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头有顶领之意.目视鼻尖,口自然闭合,舌尖抵门齿中间牙床上的龈交穴:气沉丹田,意念集中,呼吸均匀,萊垍頭條 吸气 ...

  • 尚派形意拳传人戴明委早年演练的五行连环刀

    学拳推荐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 ...

  • 缅怀先师高抟久、杨相篱——尚派形意拳学习点滴谈

    照片左是杨相篱先生,右是高抟久先生 先师高抟久(1897~2002)字圣民,一字升敏.世讹传其名为博九(又为博久).莱州市(原山东掖县)驿道镇驿道村人. 先师杨相篱,莱州市程郭镇西程村人. 高杨二师于 ...

  • 尚派形意拳

    ​高师是近代武林中的寿星,他的高寿与他练习尚派形意拳尤很大关系.高师言:"人能动能静,所以长生".高师还说:"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随通.静,道家道理是指&q ...

  • 刘俊峰先生演练 尚派形意拳十二形之猴形

    刘俊峰先生-尚派形意十二形之猴形 刘俊峰先生-尚派形意十二形之猴形 展开

  • 尚派形意拳名家李宏先生讲解和演示虎形实战打法

    武术人 4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学拳推荐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 ...

  • 尚派形意拳李福克老师演练崩拳,“积蹄”练法,难得一见!

    如果说现在尚派形意拳里还有什么是难得一见的,我想应该就是李福克大师的形意拳演示了,当今,至少当下,在这个年龄段,在形意拳混乱不堪的大趋势里,能把形意拳一个动作都能打的如此有味道的人已经不多或者说可能已 ...

  • 尚派形意拳,神秘高手打出一趟组合拳

    尚派形意拳,神秘高手打出一趟组合拳

  • 尚派形意拳老拳师崔国贵演练五行连环拳

    武术人 4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学拳推荐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 ...

  • 尚派形意拳之三体式与鹰捉

    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根本,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上都是采用三体式的腿劲和步型,故练形意拳的人都以三体式桩功为主要桩功,尚派形意拳亦不例外.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式,而鹰捉则被称为形意拳的母拳.练形意拳的人都非常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