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作为诗人或者词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写出至少一句极美的语句,能够流传后世。
但是,好句子不是那么容易就写出来的,不仅需要深厚的功底,也需要细致的观察,更需要偶然的灵感。
南唐时期的词人冯延巳,就有一句名词流传千古。
这句就是《谒金门》的首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讲真,这一句的确是非常经典。风起,吹动水面一层层涟漪,原本是极寻常的一件事。如果是普通人,也就只能写出吹动池水、吹乱池水这种语句。
但是,这皱字,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用得到的。
那一层层的涟漪,正是像相思之人那紧蹙的眉头,也像是心中相思之愁,剪不断,理还乱。
小生用了这么多字,还是感觉没有写出那种意境的千分之一,冯延巳却用九个字就写得生动传神。
这一句话,不仅在当代成为美谈,在当时就轰动了文学界。
也轰动了他的老板,南唐中主李璟。
李璟也是一个文学家,他的儿子就是大家熟知的后主李煜。
有一天,李璟把冯延巳叫到面前,冷不防地问了一句:“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这话说得有意思,也成了后世的笑谈,可惜这个笑是嘲笑。
冯延巳很明白李璟的意思,于是唯唯地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比不上陛下您的诗!
李璟作为文学家,也是很担心被人超越的。冯延巳知道,武将忌讳功高盖主,文人也不能在诗词上掩盖皇帝的光辉。
正因如此,冯延巳才能在南唐朝廷深得皇帝信任,飞扬跋扈,排斥异己。虽然是个文学家,但他的人品实在令人难以恭维。
而“干卿底事”这四个字,和“吹皱一池春水”一起,流传至今。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就曾说:诗人爱管闲事,越没要紧则愈佳,所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也。”
越是写那些无关紧要的事,越能体现出一个文学家的功底和水平。
这是对“干卿底事”的第二种解读。
如今,还有另一种解读更脍炙人口。
那就是无知。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结识一些励志的朋友。这些人在工作之余,也非常努力,经常在业余时间学很多东西。
有人会说:“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浪费时间浪费钱!”
追求别样的生活,完善自身,这就是原因,何必在意时间和金钱?
这难道不是“干卿底事”当代的翻译方式吗?
生活中,多一些“吹皱一池春水”,也许才是最快乐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