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从哪里来?》系列 五、老子的原型原来是他!(中2)

戳上方蓝字

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好文不错过!

这是行之龙心理推送的第25文章 

编者按:要证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认知是前人伪造或篡改的,比前人伪造或篡改本身要困难的多。因为一方面,支持后世认知的确凿资料其实少得可怜,根本就不足以支持这一认知,原本就是早期的研究者根据史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作猜测,仅仅是一种可能;另一方面,后世之人如果看到过去的书上对某人的说法不一致,会根据自己的观点给自己找个理由来解释这一现象,比如是那个书上抄写错误啦,或是这个书上多写了呀,另一本书上漏写了呀,诸如此类;而我们如果质疑前人造假,则会有许多人当代跳出来反对,要求你提供证据。不但要求你提供的反面证据要比支持他们认知的证据还要多得多,而且只有他们认可的证据才能算作证据。只要他不认可的证据,再确凿都没有用,俨然他们就是真相法庭的判官。就像李白通过李阳冰公布了自己的身世,后人却凭主观判断,批判、嘲讽、攻击李白,指认他撒谎、造假,说他妄图攀高枝抬高自己一样,由此导致李白一直没办法证明他爹是他爹、他爷爷是他爷爷。因此,要想说服当代人承认自己错了,实在是比《蜀道难》还要难不知多少倍的事情。

本文是《老子从哪里来?》系列的第五篇。

上一篇介绍了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公布的李白的身世,肯定得到了朝庭的批准或默许,其内容是真实可信的;确定李白父子确实是皇帝同族,而且与皇帝关系非同寻常,李白的父亲做过高官,曾经声名卓著,地位显赫,其身份惊呆了所有人。而秘密就藏在典故里。今天就为大家揭晓谜底。

我们接前文继续讲解。

“蝉联”是个典故。蝉,俗名“知了”,幼虫栖息在土里,成虫依靠针状口器刺进树枝里,吸取汁液来维持生命。幼虫变为成虫时,便脱掉蝉壳,躯体在原来基础上得以延伸,这是蝉完整的成长过程。所以,人们就用“蝉联”表示“绵延不断,连续相承”。

珪,《说文》解释:“古文圭,从玉。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皆五寸。”圭,最早见于金文,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后世统一写作“珪”。不过,这一统一,却将其本意给统一没了,不为后世人所知了。这也正是后世未能理解李白身世中“珪组”真实内涵的客观原因。

这就直接导致“珪组”也成了典故,只能从古籍中探寻其真正内涵了。现在,我们可以知道,“珪组”指的是桓圭、信圭、躬圭,分别属于公、侯、伯所拥有,象征着公侯伯三等爵位。

那么,唐朝的爵位官职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朝的爵位分为九等:一曰王,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从一品;三曰国公,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正四品上阶。与其同为正四品阶的官职有: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上都护府副都护等。

显然,李白父亲最起码也是从“伯”开始的,属于中高级贵族出身,一出场就已经是中高级官员了,这当然已经是非常高的级别了。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已经确定了李白父亲的出身,竟然是皇族中的中高级贵族,进入官场是直接从中高级官职为起点的。这与前文我们分析出来的李白父亲的身份“也是经过了皇帝亲自确认的”这一信息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呼应,合法、合情、合理。

而“蝉联珪组”,则显然是指李白的父亲的官职和爵位,最起码是从正四品上阶的“伯”开始起步,然后,绵延不断,连续相承——这当然是连续晋升的意思。这就是说,李白的父亲从一开始就官运亨通,绵延不断的连续晋升。世为显著,则表明了李白的父亲最后的级别已经出类拔萃了。

关于李白父亲的身世介绍,到这里,应该是完整的一句话。因为后面的意思发生了转折。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李太白全集》中也是这么断句的,与笔者的观点一致,但与笔者在前文中所引用的版本不同。

结合明暗两条线,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李白父亲本是皇帝亲自确认的皇族中的中高级贵族,从正四品开始,绵延不断的接连晋升,最后,在人世间的名声、地位都很显著。

从正四品上阶开始,连续不断地晋升,在人世间的名声、地位都很显著。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从正四品上阶开始,最起码也得是到了正二品以上,才算得上是“蝉联”。而与正二品对应的爵位由高到低分别为: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

从李白的年龄推算,其父亲肯定不属于唐朝开国功臣那一代的人。因此,可排除开国郡公、开国县公。

查询唐朝相关记载,除开国功臣以外,没有发现有封李姓为国公的记载。因此,可排除李白父亲为国公的可能。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王、嗣王、郡王三种了。意思就是——

李白的父亲是王?!

这太令人震惊了!有没有惊掉下巴?

友情提醒:这仅仅只是开始。请坐稳,扶好,做做深呼吸,保持冷静。更惊人的信息还在后面呢——如果李白的父亲是王,那么,第二句话的内涵就还没有挖完。

为什么呢?

因为“蝉联”,还有个名字,又称“联珠”。《通雅·释诂》:“连珠”或作“联珠”。而“联珠”,也是一个典故。

“联珠”是典故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个典故,恰恰与唐朝一位李姓“王”有关!

《太平广记》中有引自《洽闻记》的一个故事,故事如下:

唐高宗继位大概三年左右,魏郡临黄有个王国村,村里有个名叫王方言的人,在河边拾到一棵小树苗,拿回去栽上了。

长大一看,原来是一棵林檎。这棵林檎结的果个头挺大,一个个都像黄色小葫芦。果肉白如美玉,间杂有圆点。圆点并不多,“三数而已(原文如此)”,恰似彩结,实在是奇果。样子好看,味道又美。

纪王慎当时是曹州刺史,有人就把果实献给了王。王就作为贡品进献给了唐高宗,介绍说:这是朱柰,还有个名字叫“五色林檎”,也有人说它其实是“联珠果”。

高宗命人把它种在花园里。一位西城老僧见了说:“这是奇果,又叫林檎。”皇上很重视这件事,赐王方言“文林郎”的官职,也把果子赐号“文林郎果”。

此果俗名“频婆果”。河东也有很多林檎,秦中也不少,河西各郡,也有林檎。不过它们都小于文林果。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联珠果”。果实“大如小黄瓠,色白如玉,间以珠点。亦不多,三数而已”。这表明,联珠的真正内涵是:“亦不多,三数而已”。

这个典故,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蝉联”“亦不多,三数而已”的数量信息。这极大地具体化了李白父亲官职或爵位的相关信息:从正四品连升三级,恰好是正一品。而唐朝的“王”,恰好就是正一品——这恰好与“珪组”所指明的李白的父亲是王的结论完全一致!

这就是说,已经有两个典故中的线索都清楚地表明:李白的父亲就是王!

这个典故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很自然地把皇帝唐高宗与纪王慎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纪王慎,是纪王李慎,唐太宗的第十个儿子,唐高宗李治的弟弟。

于是,借助这个典故,作者很巧妙地把我们对李白父亲的注意力,引向了纪王慎、他的皇帝哥哥唐高宗李治以及他们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

李白的父亲是纪王李慎?!

——李白的父亲是李世民的儿子?!

——李白是李世民的亲孙子?!

直接让人惊掉下巴的谜底!

到底是不是呢?请继续关注本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