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传八极老架拳术

一、行礼起拳势—起势:身体直立,头顶上颌,双目平视前方,下颌内收,胸畅背撑、颈竖肩顺、臀裆提敛、足尖向前、五趾抓地、足心涵空;以腹式呼吸法正常呼吸(行拳时当鼻吸鼻呼,此时与收拳势时可以鼻吸口呼,缓长吸呼),周身放松、心无杂念、专注神聚,闻口令之动令后,开手起势行拳;左手握呈“开口拳”状,右手为掌,双臂同时向身前撑挑,与肩同高而相抱于胸前,向前推撑抱拳行拳礼(站北向南起拳势)。

此为起拳势动作,注意神情平和、松静,但须有警觉严肃之态而含锋不露。集体训练当服从命令,闻令而动,并以双目之余光,相互顾及、整齐化一;不可抢令先动或令下而迟动。

附图1:直立动作;附图2:行礼动作;附图3:撑臂抱拳行礼动作。

二、并步曲立势:身体直立,双足扎实,两手为掌,掌心向外翻,自身前以臂、掌平行向身两侧撑张,与肩高度相致,臂、掌分撑至身侧之时,手腕共同向身内拧转,呈俯掌状;五指分张,掌心向下,空涵为“鹰爪”形,徐徐向下按落(此为“鹰爪力”功法);同时,双腿向下曲蹲,身体沉坐,呈并步曲立之势;双臂、爪缓缓向身内抓扣,下落回收于腹前下方两侧,双爪握呈拳,向腹部下方拍靠,收拢、拳背向身外前方;势动不停,双臂、拳自下向身前上方抬起,向前撑顶,与胸部高度相致而止,两拳拳心相对,目视前方。

要点:身势正直,沉坠扎稳,“鹰爪”扣提,缓缓曲蹲,气体遍体,内外坚劲。

此为起拳势动作,并为“曲立桩”和“鹰爪力”功法,练法详见后文“功法篇”。

附图4:双臂、掌外翻动作;附图5:“鹰爪”提扣动作(正视);附图6:曲蹲收拳拍腹动作;附图7:曲立向前撑抬臂、拳动作。

三、提步顶肘势(右):提右足向身正前方向踢进一大步踏下,右左足随之而吞拖相跟呈马步势;右臂、拳抬起随进步向前平行撑顶,步踏同时曲臂、拳,以肘向前上方挑顶,右拳拳心向上,拳置于右腮下,肘约与胸部高度相致(不可超过肩部);左臂、拳进步之时掩于己腹间上方,而后与右肘前顶一起,向身后拉拽,曲臂、拳挎于己胸下方,拳心向下,两拳均为“开口拳”状。

要点:拧身提步,下踏沉坠,踢闯冲靠,拳撑肘顶,身势周正,全身化一。此为八极拳法“两仪桩功法”,为基本功之一,详见后篇功法之练法。此势双拳亦为“开口拳”状。

击法提示:“六不输”讲道:输手不输肘。实战时,对手破御我拳、掌攻击之际,以步闯发肘顶打其心胸、中极穴、心坎穴、华盖穴等要害穴位制其于死地。或主动出击时,拳掌攻击奏效,遂进肘填顶,继续攻击。可打出塌肘、拐肘、提肘、崩肘等击法,可使对手难以防守而被制。

附图8:提步撑顶动作;附图9:提步撑顶动作(正视);附图10:两仪顶肘动作;附图11:两仪顶肘动作(正视)。

四、拧抱开弓势(左):双足向前移进半步,右足踏实,左足、腿后蹬,身向前探,呈右弓步势;同时两臂、拳为右上,左下相合捆抱于胸右侧前方,两拳拳心相对;势动不停,双臂、拳在胸右侧拧折为:左上、右下;同时双足前移仍为右弓步势,以足蹬、胯调、腰拧之合力,左臂拳向前抖劲旋拧冲击,约与咽喉、面高度相致,拳心向下,右臂、肘后拉挣助力,右拳挎在腰际,目向前视。

要点:胯坐腰拧,蹬腿探身,折拧出拳,劲整迅快,肩腕顺达,意向深远。

击法提示:此为制拿、打击合一的击法,交手时抱捆对手前出之肢体(手臂),挖其肩肘关节,折拧提拉摧之,并发拳以击对手面门、颌部、咽喉制之;亦可左右交替,发劲冲拳击打制之。

附图12:拧身捆抱动作;附图13:折拧动作;附图14:弓步冲拳动作。

五、抄架揣打势(右):身体挺拔,向左后拧转,吸提右足向身左侧后方踏进一大步,右足随之吞跟呈并步势,同时双拳化掌;左臂、掌由身下向身后撩抄,旋上架撑于头顶上方,掌心翻亮,右掌提于胸前,以掌根下缘向身正前下方揣击、搓横,掌心向下,约与人腹部高度相致,目视前下方(此势亦可为马步之势练习)。

要点:身转步提,落步踏吞,抄撩架揣,劲力充足,拳势沉稳,全身一如。

击法提示:交手中以身靠冲撞近挨对手,撩打出手,上抄揣击其裆、腹部位和腰眼的肾灯、命门等穴位制其于死地,亦可迎对手落打之拳,臂上架,下揣制之;或一手拉拽引牵,一手共同揣击,以打摔并俱而制之。

附图15:提步后撩掌动作;附图16:上架揣打动作;附图17:揣打动作;附图18:上架揣打动作(正视)。

六、拧身穿掌势(左):(此势又曰:转身仰目掌,仰把掌)双足蹬地,拧腰调胯,身体向右拧转发力,呈右四六步势(或右虚步势);以左掌、指向身右侧正前方穿插,旋立掌上扬,掌心向前;亦可掌腕下塌,以掌下缘立挑向前撑劈;右臂肘后挣助力,右掌向下拉按于腰间待机。

要点:势沉拧调腰胯,抖身发力穿撑,身体中正,劲力齐整。

击法提示:迎对手冲撞攻击,身体拧转闪化,同时调腰发力以掌、指穿插、戳击其面门、双目、咽喉部位。继尔发掌吐劲击打对手心胸部位制其于死地;亦可直接以掌立劈对手面颊、颌部、颈部制之。注意:可以另手下抹控抓,牵拉对手而出手打击。

附图19:拧身穿掌动作。

七、上步吞袖势(右):提足向前行进3—5个单步(呈弧形中线),身向左拧转,两足相并向下跺踏,呈并步曲立侧身之势;同时左掌前探下抹,右臂、掌向前撑击,掌心向前,左肩、肘后拉挣助力,左掌掩于胸部下方,目向右前方视。

要点:提步身动,以腰带步,跺踏前撑,腕塌劲吐,前击后挣,势猛劲沉。

击法提示:交手中闪晃接敌,择对手身体“死角”突发攻击,以掌打击其胸部的心坎穴、华盖穴、血海穴和肋胁部位制之,亦可左右交替出手击打。

附图20:提步前行动作;附图21:跺提撑击动作。

八、撤步闭槌势(右):提左足向身左侧后方横跨一大步,右足随之,站呈马步势;右掌握为拳,向身下、后方滚拧回挂,拳心向身外,靠住自身,左掌同时向右前方推撑,掩于自身右胸上方之前,掌心向前,目向右前方视。

要点:身撤滚臂,拧截闭挂,上封步拖,御里含攻,劲力抢身,刚柔相济。

击法提示:此为实战中的闭身自掩的御守之势,以封堵对手拳击腿踢、打扫之攻击;身步可进可退,以靠撞反击对手,守中寓攻。亦可上掩封对手攻击,以臂、拳旋插下揣击打对手裆、腹部,并冲撞打摔并施制之。

附图22:撤步闭槌动作;附图23:撤步闭槌动作(正视)。

九、翻打顶肘势(右):1、提右足向前赶行半步,左足后蹬随之。呈右弓步势,右臂、拳为反背拳状,自身内抡起向身右前方落击,拳心向上,约与胸部高度相致而止;2、势动不停:蹬左足向右足后吞进半步,身体向后沉坐,呈右虚步势或右四六步势;左臂向身右前方抡击,以左掌之掌下缘向身前下方劈击,至右拳上方而止。3、势动不停;双足向前滑行移动,站呈马步势;右拳化掌,与左掌合力;右掌向上托抬,左掌向下按落,双掌高度与肩部相致而止。4、紧接上动:双手握呈拳,右臂向身内曲收,右肘自下向身右侧前上方挑顶,右拳(开口拳状)置于右腮下方,拳心向上,左肩、肘后拉助力,左拳挎于左胸下方,拳心向下,为两仪顶肘之势,目向右前方视,仍为马步势。

要点:亦行亦动,步碎迅疾,抖身发劲,反背劈沉,上托按折,拧摧顶目,身动如风,起伏有致,周身松活,劲力刚疾,四击化一,势若流水,一气呵成,沉稳如山。

击法提示:此势乃四个小手法组合之动作,反背拳、劈掌、托肘和两仪顶肘。交手中进挨对手,靠撞抡拳以反背拳打击其头顶、面门、颈部,下可以寸腿踢刮对手下盘而助反背拳落打;旋以掌劈打对手头部太阳穴、耳根穴和颈动脉窦处;若对手上手挡架或反击,当以前手托抓其手臂肘关节部位,后手抓按其腕臂处,合力发劲折摧其肘关节和手臂,并向下拽拧摧其肩关节部位,同时以前肘自下向上挑顶对手心胸、肋胁部位,制其于死地。注意:此为组合击打手法,当上击下掩,前出“补手”,不丢不舍,攻御兼备。

附图24:闭身弹踢动作;附图25:右反背拳动作;附图26:左劈掌动作;附图27:两手合力托肘动作;附图28:两仪顶肘动作。

十、举鼎双揣势:双拳化掌,两臂向上托举,旋向身两侧下落按至肩部下方后,双掌握呈拳,曲臂向上提抄,至胸部上方后,双拳转拧向身体下方揣击,两拳背向外,仍保持马步势站立。

要点:上举落抄,提肘转腕,大合大开,拳势稳健。

击法提示:交手中抓拧对手转体抄托拽扔摔制;或外拦对手攻击我之肢体,身撞近挨以拳揣击其裆腹而制之。注意应用中当以转体而发劲力,切忌正面应敌,择其“死角”而攻击摔打施而制之。

附图29:双掌上抬举动作;附图30:披落动作;附图31:提拳上抄动作;附图32:双拳下揣动作;附图33:完成揣打动作。

十一、翻身劈掌势(左):双足向前赶行半步,站呈右四六步势;抡右臂,右拳化掌向前劈打,旋抡左臂,左拳化掌向身右侧前劈打,右掌上托以迎接之;势动不停,两足下蹬发力,提左足向前迈一大步踏行,右足随之跟吞,站呈马步势(左足在前),两掌分左前、右后撑开;左掌掌指向前撑于身前,约低于肩部,右掌拉挎于身右侧腰际待机掌心向下,目向前视。

要点:上下相随,掌劈步进,步踏如雷,足落势成,拳势扎实,劲力畅达。练习时可猛然提步吞吐前冲(单人练习时)。

击法提示:交手中“迎门三不顾”以翻江步跺踏冲撞对手,并抡臂劈掌找对手头部、耳门、面门、颈项部位打击;亦可以拳抡打,并靠身打摔并施制之。

附图34:劈掌托迎相合动作;附图35:完成翻身劈打定势动作;附图36:劈打动作(正视)。

十二、跃步冲槌式(右)。

十三、马步撑掌势(左):1、提左足向前引行半步,右腿后蹬,身向前探,呈左弓步势,同时身体向左方拧转,右掌握呈拳;右臂、拳向身左侧前上方冲击(直拳,亦可旋拧冲拳),拳眼向上,左臂、肘后挣助力,左掌挎在腰际待机;2、双足不动,身体向右拧转,而后右足向前吞拖,站为马步势(左足在前);右臂、掌向前平行撑击,腕塌掌心向前,目向前视。

要点:抖身发劲,拳冲掌撑,贯通无衔,勿顿勿滞,势若流水,一气呵成。

击法提示:交手中以拳击打对手面门、咽喉和肋胁部位;以掌撑击其心胸部位各要害的穴道;亦可沉劲扪击,制对手于死地。注意:快打快收。拳诀曰:出手如箭,收如火燎。

附图37:右冲槌动作;附图38:左撑掌动作。

十四、挑打砸膝势:双足下蹬发力,提右足向身前撩踢,右拳与之共同向前顶打,右足下踏,上左足前跨一大步,右足随之跟于左足后方,身体前倾下蹲沉呈左跪膝步势;同时右臂拳回收,左臂上抄架,左掌握拳向上翻拧,拳心向上,右拳以抖拧右转身之劲力向身前下方揣击,约与人膝部高度相致,目向前下方视。

要点:提步前上,撩踢顶打,势沉劲整,身具弹性。

击法提示:交手中自下向上以足撩刮,踢打对方腿、膝、裆部位。讲究手足相随,共同打击使对手上下难顾防而被击;旋进身以一手抄架一手攻击对手心胸、腹裆、膝部,以揣击制之。注意:此势勿过于低沉,以免影响起身发动。

附图39:足、拳撩打动作;附图40:沉身上架揣击动作。

十五、反身架势:紧接上势;双足蹬地发力身向上挺起并向右后转体180度,提右足上一大步,左足随之,呈右弓步势,双拳化掌,两臂、掌合抱于胸前,步踏之际,两臂、掌滚拧向身前上方架,略高于头顶而止,目向前上方视。

要点:起转迅快,步踏如雷,以其下踏之反作用力,猛劲向上架,臂拧掌翻,身沉势健。

击法提示:此势意为接对手反背拳之动作。接当身近以掌反挡于对手肘后部位,以防其填肘打我,同时上拥架之际亦可转换劲力,出横向力道将对手摔制。

附图41:抱掌踏步动作;附图42:向上架动作。

十六、撑张敞门势:右足前赶半步,左足随之,站呈马步势;双臂、掌随步踏同时向身外撑张,大拇指向上(可呈仰掌,掌心向上);右掌在前若与腹部高度相致;左掌在后,稍高于肩部,目视右前方。

要点:拧身外撑,开合自如,身体中正,拳势沉稳。

击法提示:此间为收拳势之过渡动作,交手时迎对手前冲之攻势,我闪身以掌指戳插或以掌撩搓对手肋胁、裆腹部位制之,或以近挨其身迎靠对手打摔制之。

附图43:撑臂敞门动作;附图44:敞门动作(正视)。

十七、缠打回马拐势:身体向左方拧转,右足自下向左前上方撩踢(或弹搓),同时右掌握拳自下向左前提打;右足下踏,上左足呈左四六步势;同时左掌下按,盖握于右手腕部扣实,右掌以抖身之力向身外缠拧、翻扣、握为拳,拳心拧翻向上;势动不停,以缠腕回收之劲力,右足向下跺提,以其反作用之力,右肘向身后顶崩,与肩部下方高度相致,左掌立扶于右拳面处而助力顶撑。目向身后视,落势为弓步势。

要点:以腰为轴,惊抖发劲,抱缠拐顶,亦制亦打。

击法提示:应用时抓扣对手前出之肢体,亦回带拧、亦缠折其腕肘关节,拉摧其肩关节之骨骼,并发肘反身崩打,顶撞对手肋胁、心胸等要害部位而制之。

附图45:撩踢扣抱动作;附图46:缠拧翻拽动作(正视);附图47:反身顶肘动作。

十八、冲槌撑拳势(右、左):紧接上势;左足向前提进一步,右足蹬地,身体前探呈左弓步势;右拳以直立拳向前撑顶,左臂、肘后挣助力;旋身体抖拧,右足吞进仍为马步势(左足在前);左掌向前撑顶,右肩、肘后挣助力,右拳挎在腰间待机,目向前看。

其他参见前文第十二势、第十三势之文字说明,动作一致,在此不赘述。

附图48:左弓步右冲拳动作;附图49:马步右撑拳动作。

十九、缠打回马拐势(左):身体向右后拧转,左足自下向右前上方撩踢(或弹搓),左掌握拳自下向右上方提顶;左足下踏,上右足呈右四六步势,同时右掌下按,盖握于左手腕部扣住,左掌以抖身之劲力向外缠拧,握为拳,拳心拧翻向上;势动不停,以缠腕回收之劲力,左足向下跺踏,以其反作用之力,左肘向身后顶撞、崩击,约低于肩部,右拳化掌立扶于左拳面处而助力肘顶,目向身后视。

其他与前文第十七势动作相同,换势演练而已,参见前文。

附图50:合抱左缠腕动作;附图51:左顶肘动作。

二十、冲槌撑掌势(左、右):紧接上势,提右足前赶半步,左足后蹬呈右弓步势;左拳以直立拳向前撑顶,右臂、肘后挣以助力;旋身体向左拧转,右足吞进仍为马步势(右足在前);右掌向前拍击,掌心向前,左肩、肘后挣助力;左拳挎在腰间待机,目向前看。

其它参见前文第十二势、第十三势之文字说明,动作相同,换势演练而已。

附图52:右弓步左冲拳动作;附图53:马步右撑掌动作。

二十一、上步推掌势(右):提右足前赶半步,上左足进一大步,呈左弓步势;双手为掌合抱在胸前,步踏之际同时发劲,探身右掌向前撑击,腕塌掌心向前,左臂、掌向身左侧撑张,掌心向前。

要点:上步调身,抖劲吞步,扪拍按沉,亦撑亦拨。此乃为收拳势动作。

击法提示:调腰接敌,一手拨化对手,一手发掌撑击对手心胸、肋胁部位,以冷脆、弹崩之劲力而施之。

附图54:上步抱掌动作;附图55:左弓步右撑掌动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