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新加坡超市,会发现很多老人都在做清洁工或收银员”

新加坡的人均寿命在全球名列前茅,加上出生率低,虽然靠增加移民改变了一些人口结构,但老化依然明显。你去熟食中心就餐,会发现食客里老年人特别多;你去超市购物,会发现很多老人都在做清洁工或者收银员。你也许还听说过新加坡不是福利国家,新加坡不养懒汉,新加坡人甚至没有退休工资,于是你可能会可怜起新加坡的老人来——那么你就误会了,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这种老人可能早就死了,或者卧病在床,根本就出不来。而新加坡不仅最适合小孩子成长,也最适合老年人养老。新加坡的养老制度和措施,可以说也是中西融汇,博采众长,令全球瞩目。

所谓新加坡不养懒汉,那是相对于西欧那些高福利国家而言的,那些国家的福利也的确是好,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福利只有通过高税收来支撑,这无疑对创业投资的积极性会有挫损,无疑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另一方面,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真有或者太多,我们往往就不会珍惜,就会浪费巨大的社会资源。所以新加坡不像西方国家过度地切入社会生活,承诺太多无法完成的乌托邦,而是要求人民对自己承担一部分责任,防止福利的滥用。新加坡的经验已经引起中西方共同的兴趣。

美好的东西虽然令人向往,但美好而免费的东西总是令人生疑。因此新加坡那个芳名远播的公积金,也必须是自己出一部分,雇主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到时候根据需要取用。你自己不投入,就不能享受养老福利;而有的老人缺乏财务管理能力,或者盲目投资,或者嫖赌挥霍,提前用完了养老金怎么办?新加坡政府就把这些户头也监管起来,细水长流,不至于旱涝不均,饔飧不继。正是因为这些举措,我们在新加坡很少看到乞丐,极少数都是以售卖餐巾纸等行为做了巧饰,把纸巾伸一下,你不接他就走了,也不强讨恶要。

此外,老人们大都住在政府廉价提供的组屋里,面积比较大,可以出租,补贴日用;如果身体允许,还可以找份工作,继续创收。老人是否应该工作,这里面也有个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我们中国人理想的晚年,大都是衣食无忧,儿孙绕膝,颐养天年,所以中国的老人大都无所事事,打麻将的多,跳广场舞的多;而西人却大都单独生活,继续参加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体现他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本来老年人只是体力、精力差一点,但他们成熟的技能、经验和智慧,却是难能可贵的强大资源。

而新加坡这个中西文化的熔炉,一方面注重亲情和血缘,鼓励后人与老年人同住,同住者、邻近居住者还有数额不小的现金奖励;一方面强调老年人只要愿意和有能力,应该一直有机会工作。中国强调的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新加坡强调的却是老有所事、老有所为,是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和尊严,既恭敬和悦地为长者折枝,又将其视为社会财富而非负担。如果企业聘请超过65岁的员工,政府还会给予特殊津贴。如果老年人找不到工作,他们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年龄歧视,而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消灭一切形式的歧视。

这种政策层面的事,不深入了解难以窥其堂奥,但只要稍稍留心,我们就会注意到新加坡养老设施的完善。我经常看见坐着轮椅的老人上下公汽,看到司机和乘客耐心帮助老人;看到每座组屋都为老人和儿童设立了活动区,附近有食阁,下楼就可以吃饭,出门就有有盖走廊迎接,雨天出行,减少老人滑倒;在非巅峰时段,地铁车门的开关时间延长至6秒,让年长者有更多时间进出车厢;巴士站、的士站更换成有扶手的座椅,助年老者起身;楼梯和走廊两侧都增加扶手,所有改变方向和高矮的地方都用鲜艳的色彩提示。

政府还推出乐龄公寓和关爱组屋,给居住者提供特殊的医疗服务、保健教育和乐龄学习,在每个社区打造一个健乐中心。考虑到一些老年人弯腰曲背,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都降低高度;考虑到一些年长者视力听力不大好,照明度增加一倍,报警系统的音量也适当提高,煤气等各种开关用很大字号。住普通组屋和公寓的人士也有民众俱乐部、社区联络所和康乐中心,定期举办文化、社交、休闲活动,并提供健康检查、信息咨询、日常护理。新加坡还有"三合一家庭中心",将托儿所和托老所结合起来,让老小孩和小小孩共同生活。

* 乐龄公寓 *

而今全世界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5岁以下的儿童数量,当全球以空前的速度进入老人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明显的恐慌。其实寿命的不断延长是我们人类的一项可喜成就。中华民族讲究孝道,其间虽也不乏一些愚孝的糟粕,但慈幼养老终究是我们的传统。但由于种种原因,养老现实却很不乐观,对于贫困家庭而言,还真是寿则多辱。过去钱玄同说人到了四十岁都该杀掉,没想到他自己也一不小心过了四十,鲁迅笑他"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是啊,天地那么大,岁月那么长,我们每个人都将老去。而老化现象伴随我们一生,为老年作准备也许应该从年轻时候就开始。新加坡的养老,有一点严厉,有更多温暖,值得借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