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征、手腕疼、手指麻!清代老方子,一击即胜,请学习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

你好, 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腕管综合征这个事儿。

啥是腕管综合征啊?它的表现,主要就是手腕部位疼痛,以及手指麻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最厉害。我们手腕部位,有一个正中神经。它一旦因为种种原因被压迫了,就会出现这个问题。

这个病,当下特别时髦,又被称作“鼠标手”。它原本高发于厨师、木工等需要长期活动手腕、局部容易劳累的人身上。但是近些年,随着电脑在人们工作学习中的普及,咱们大家伙一般都离不开鼠标了。用鼠标日久,压迫正中神经,这就成了当下腕管综合征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这个病,现代医学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我作为中医人,只给您讲讲,如何用中医汤药来缓解病情。

早年,我参加过一次中医痛症的诊疗经验研讨会。其中有一个议题,就是利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腕管综合征。

当时有一个医案,很典型,我给你说说。

话说有一个女子,年25岁,是一个工人。

这个人,早年右侧手腕受过外伤,经过治疗以后基本恢复功能。但是最近这四个月来,她发现自己右侧手腕疼痛,除了小拇指之外的其他手指,都有麻木的现象。而且,症状还越来越严重。

此人惧怕手术,所以决定求中医治疗。

刻诊,见舌淡,脉象细涩,少气懒言,面色一般。经询问得知,从小体质不好,容易生病。

这时候,医师开了一张方子。这个方子,我到现在还珍藏在笔记本里。但见——

黄芪60克,桃仁9克,红花、赤芍各10克,川芎、地龙各6克,当归和片姜黄各12克,党参、鸡血藤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药渣可以再煎一次,取药汁来熏洗手腕。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10剂以后,诸证大大缓解,麻木和疼痛感基本消失。这时候,原方加入丹参15克,继续服用20剂,诸证悉平。

我还记得,当时与会前辈向我们介绍了补阳还五汤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经验,也介绍了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治疗此病的经验。这张医案,是为数不多的,仅仅用汤药,不用其他辅助治疗措施,就取得疗效的案例。因此,我对它的印象特别深刻。

我说一下这里的门道吧。

其实,这个女患者的问题,很显然,属于气虚血瘀。

此患自幼虚弱,少气懒言,容易乏力,这个是典型的气虚症候。因为气虚,不养于舌,所以舌淡。气虚,卫外之力不足,所以自幼容易感冒。气虚,身体机能的开展没有动力,所以身体乏力、精神疲惫,不爱说话。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如今,患者气虚,血液的运行缺乏动力,于是就容易产生血瘀。患者脉细涩,就是气虚血瘀的表现。脉细,说明气血虚弱。脉涩,说明血瘀。

而患者气虚血瘀的问题,在她的手腕处体现得最明显。现代医学通过精密的解剖可以看到,患者的正中神经受到了压迫。但是中医看不到。中医认为,这就是患者气虚血瘀,手腕处的气血运行乏力,血运不畅,不通则痛。要想改善的话,就得补一口气,化掉淤血,让手腕处的气血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怎么实现呢?上文医案里的方法,其实是补阳还五汤的加减。你再看一遍吧——

黄芪60克,桃仁9克,红花、赤芍各10克,川芎、地龙各6克,当归和片姜黄各12克,党参、鸡血藤各15克。

这里头,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当归这几味药,就是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录的方子。原方中,黄芪重用120克,奠定了全方以补气为主的治疗思路。在补气的基础上,用一众活血药来活血。

这个方子,最初是治疗气虚血瘀所致中风的。但是,气虚血瘀这个病因病机,可不完全只引起中风。像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她就是气虚血瘀所致的腕管综合征。那没关系,有这个症候,就用这个方子。所以,就用补阳还五汤作为底子来治疗。

在这个底子上,加了姜黄、党参、鸡血藤以及丹参。这些都是用于补气活血、通经活络的。

就这样,等患者气不虚了,血不瘀了,问题也就得到解决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其实,说到这个腕管综合征,它的发病,我认为不能只归纳到劳动和工作损伤上来。你想啊,都是用电脑,都是用鼠标,你为啥得病,别人不得病啊?我觉得,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你自己。有些人,体质上确实有气虚血瘀的偏颇,所以在接受到相同刺激的时候,他就容易发病。因此,着眼于全身状态,用补气活血的办法来进行治疗,是说得通的。如果非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解释,那就是补阳还五汤这类方剂,促进了正中神经所在局部的气血运行,起到营养神经、缓解压迫的作用,所以才见效的。

当然,中医治疗这个病,除了补阳还五汤,还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这都是常见做法。

总之,这个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当然,每个患者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人适合用补气活血法,有的人适合用化瘀止痛法,有的人适合散寒除湿之法。这就得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了。所以我希望,文中所述的经验方药,非专业的读者朋友,能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辨证务必准确、仔细。的确属于气虚血瘀,再行应用。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