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经分享]习拳时如何体悟 ” 身形腰顶 ''

身形腰顶”一词见于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在多篇拳论拳诀中都曾出现过,兹举几例。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 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 腰顶后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凤虎相周旋。

展开剩余86%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细细揣摩这几篇拳论的内涵,可能说的是桩功和推手中的一些要诀。在这些要诀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身形腰顶”。

何谓身形腰顶

何谓身形腰顶?身形腰顶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下面这两张图,一张是脊柱的静态结构图,一张是脊柱的动态伸展图。

脊柱静态结构图

从这张脊柱静态结构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脊柱的S型生理弯曲结构。从图中标识的蓝色和黄色箭头,我们也能了解脊柱伸展时的动态变化。也就是说:黄色箭头往下,表示在蓄势时的内劲往下松沉的沉劲动态;黄色箭头往上,表示在发势时的内劲往上顶的顶劲动态。

脊柱动态伸展图

我们再进一步观察这张脊柱动态伸展图,图中是通过比较“自然站立”和“三点贴墙”这两种情况来展示脊柱的动态伸展情况。结合脊柱结构静态图来看,三点贴墙的过程是内劲往下松沉的沉劲动态;自然站立的过程是内劲往上顶的顶劲动态。

我们通过对这两张图的理解,身形腰顶的基本概念就建立起来了。就是说:身形和腰顶是相互相成的两个方面。所谓身形腰顶就是发势时的内劲往上顶的顶劲动态。

在建立了身形腰顶的概念后,通过什么方式来“体悟”身形腰顶呢?我们可以通过桩功、拳架和推手来进行体悟。换言之,身形腰顶在习拳中是无时不在的。

谈到桩功,拙作《无极桩站桩要诀“靠坐尿详解”》( ) 曾就无极桩的桩架结构及无极桩的运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为了方便讨论如何在站桩中体悟身形腰顶的感觉,我把该文中有关观点摘要出来,以便从中体悟身形腰顶的感觉。

其实无极桩运化过程就是蓄势和发势这两势。从靠到坐的过程为蓄势,从坐到尿的过程为发势。

内劲往下松沉的沉劲

通过蓄势获得身体内劲往下松沉的沉劲

1. 心意及眼神内收。

2. 肚脐找命门,腹肌收隔肌降,四梢(血梢,肉

梢,筋梢和骨梢)之内炁收聚(纳)于丹田。舌砥上颚,外气由鼻吸入心肺系统。

3.下颌微收呈顶头悬状态,五趾抓地呈虚提脚跟之意,命门位置处后突以便松腰落胯使骨盆逐渐偏沉,臀部由泛变敛,尾闾偏沉前收,双膝微屈,双臂及双掌也略呈内蓄之意。

内劲往上顶的顶劲

通过发势获得身体内劲往上顶的顶劲

1.心意及眼神外放。

2.肚脐离命门,腹肌放隔肌升,丹田之内炁发散(吐)至四梢(血梢,肉梢,筋梢和骨梢),舌离上颚,心肺之气由嘴鼻呼出体外。

3.脊柱的大椎上拔呈顺项贯顶之意,五趾松开脚跟着力踏实全脚掌。命门前送使骨盆逐渐偏沉,臀部由敛变泛,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凭自身重量、顺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并微向后收以及尾闾上托使身体重量对地面产生反弹力来推动腰脊上竖。继而双膝由屈变直,双臂及双掌也略呈外放之意。

我们说,通过站桩中的发势所获得的这种身体内劲往上顶的顶劲就是身形腰顶的内涵。要获得身形腰顶的顶劲的前提是先要获得身体内劲往下松沉的沉劲,有阴才有阳,有阳才有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太极拳中的蓄势产生的沉劲和发势产生的顶劲就是一对阴阳互济的矛盾统一体。

我们说,身备九弓是指脊柱、两臂、两腿、两手和两脚。要做好身形腰顶的关键就是要发挥好脊柱这张身弓的效率。可以这样看,脊柱这张身弓的弓把处是命门的位置,弓稍处是大椎和尾闾的位置。这三个位置的抻拔决定了身弓的张弛效率。人们常把脊柱和胯比喻成龙虎,命门后突促使松腰落胯,方呈龙盘虎琚之蓄势;而尾闾下坠、大椎上拔、命门由后突转前送致腰脊上竪则是龙腾虎跃之发势。站桩中的蓄发之劲正是拳论中的“云龙凤虎相周旋”之意境。

我们说,站桩中的蓄发之势以及身形腰顶的发挥与神意的收放和丹田内炁的吐纳鼓荡更是密不可分。因为“意气君来骨肉臣,以心行炁,以炁运身”以及”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些拳论始终是指导我们习拳的基本原则。而肚脐和命门这两处位置可以说是丹田的机枢所在。

我们说,做到了身形腰顶便能使力由脊发,这是大椎、命门和尾闾与丹田鼓荡、内炁吐纳的协调之力。需要指出的是:不可忽视大椎的作用,须知马拉车牛耕地,着力之处都在大椎处,所以人们要给牛马套上皮套子,这个皮套子有个学名叫车鞅。

我们说,顺项贯顶、身形腰顶之劲是一种压缩后反弹的弹簧劲,是崩弹劲,也可以说是掤劲。要产生和运化好这种掤劲,就要做到:蓄势如水洇沙,发势如气蒸腾。达此功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是需要通过常年站桩修炼方能获得。

我们说,太极拳理惟一贯,在站桩中的对身形腰顶的这些体悟都可以进一步在拳架习练和推手训练时反复进行体悟。所谓拳架其实是不同桩架(开立步、弓步、坐步和独立步桩)相互转换的组合体。有兴趣者可细看拙作《变“步”为“桩,拳艺修为更上一层楼》 而推手是一种训练方式,甲乙双方通过粘黏连随,不丢不顶来训练对于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和进退顾盼定五步的认知、体悟和运用,所以说推手是提高懂劲、运劲、发劲和化劲的有效方法。比如掤捋挤按四正手中,掤和挤是发势(发劲),要从中体会顺项贯顶、身形腰顶产生顶劲的要领和感觉。而捋和按是蓄势(化劲),要从中体会虚领顶劲、松腰落胯产生的沉劲的要领和感觉。

太极拳修炼者,训练到一定程度后,认知和体悟身形腰顶也是必须要迈的门槛。正如拳论《身形腰顶》中所言: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作者万玉纲

(0)

相关推荐

  • 强肾秘精培元功,抗衰固本养容颜!

    培元功 百病生于虚,肾虚生百病.肾为先天之本,万病不治,求之于肾.诸虚百损,体质虚弱,容颜早衰,白发脱发,精力不济,筋骨萎软,气力贫乏,骨质疏松,阳痿早泄,血压失衡,凡此种种,都是肾虚为本.<黄 ...

  • [桩功分享系列](三)习拳时如何体悟“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一词见于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在多篇拳论拳诀中都曾出现过,兹举几例.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

  • [拳经分享]练拳时内气功上身的感觉和怎样呼吸(系列知识五)

    太极拳知识之八:太极气功 我赞成这样一句话: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赖血养,血靠气行.这句话,说出了气与血的关系,也说明了气是存在于血液当中的. 说到气之前,先说几个概念. 一是:沉降.当人在拿大顶 ...

  • [恩师讲拳]习拳时哪些是平腕、坐腕和坐掌

    弟子问:请师父讲讲习拳时对腕部的要求? 扎西恩师答: 腕部是劲力贯穿指稍的最后一处关键环节,通常腕部的表现形式有平腕和坐腕.平腕是指手背.腕部和小臂要保持平直,微有掤意.例如肘底捶.进步栽捶等.坐腕, ...

  • 习拳时如何轻松做到沉肩、坠肘、塌腰?

    所谓的沉肩.坠肘.塌腰是一个长期修炼养成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亲身体会而论的,塌腰就是塌腰,不会成为塞腰,沉肩就是沉肩,不会成为端肩,坠肘就是坠肘,不会成为托肘,所以不同的只是个人的自身感受而已!那么有没 ...

  • [拳经分享]行拳走架中需牢记的三个要点

    太极拳行拳走架是很讲究的,大到对整体的身法,小到对手指的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只有在学拳的过程中由师父边讲解边示范,学拳后由师父不断改错,最后才能逐渐达到要求. 下面仅仅笼统地谈谈行拳走架中必须注 ...

  • [长富解惑]太极拳的转换规律是什么?习拳时眼神往哪看?

    弟子问: 太极拳的转换规律是什么? 闫长富老师答: 太极拳转换规律 一,逢起必落   在虚实转换中,一边腿抬起移动,另一边腿的胯必降落沉劲.目的是为了保持身体稳定和拳架平衡,防止起伏.耸肩和身体摇摆. ...

  • 杨氏老谱《身形腰顶》探究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 ...

  • [拳经分享]一位高手的练拳体悟:松有三关,你能过几关?​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养生在于养心,养心在于心静,关键是如何心静 拳学路长,歧路万千,得道难. 求道艰辛,常悲不自禁,甘苦自知. 武之为道,养为主,悟为上,能养善悟可近道矣. 无钱可存时多存点健康, ...

  • [拳经分享]我练出了太极拳'第三只脚'的体悟,你有么?

    最近修炼尾闾,感觉它就像长了,像拖着到了地面,松松垂落,竟也有支撑之力,使身体更平稳,从而令我品味到另一番"中正安舒"的滋味. 这条尾巴,虽是虚的,但绝对就像在两只脚之间又多出了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