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往事:麦收

芒种将至,小麦也就快到了收割之时。和现在的孩子们谈起以前麦收时节农村的繁忙景象,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仿佛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不相信的表情很清楚的写在脸上——这也难怪,现在的庄户人家谁家还种那么多的小麦,还受那么多累呢?

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都要种十亩八亩小麦。每到麦熟季节,学校都要放麦假。整个麦收时节要持续一个多月。芒种时节,天气特别干燥炎热。昨天看起来还青许许的小麦,今天被西南风一遛,就成了满地金黄一片了。“麦熟一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麦子黄了就得抢收,不然熟过头了,麦穗掉在地上是要减产的。要是在这时候再赶上雨,那损失就更大了。那时候收割小麦可没有什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之类的,用的是镰刀,靠的是人力。麦收时节的太阳那叫毒辣,晒在身上得掉层皮,又疼又痒。人们为了躲避这暴晒之苦,大都在黑夜到地里去割麦。“麦子不倒不离棉袄”,去的时候穿着棉衣还冻得打哆嗦,到太阳一出来,就又热得只穿件单褂还汗流浃背了。由于割麦子老是一个架式,所以时间久了会感到特别腰疼,直不起腰来,并且由于手长时间紧握镰刀,休息时五个指头在镰把上挤得变了形,疼得伸也伸不直。割麦子这活儿不光是累,还特别脏。只要是割过小麦的人,保管你浑身一层黑乎乎的脏东西,特别是鼻孔里更是让灰尘糊得连呼吸都困难,连吐出的痰都是黑的。后来有了收割机,才免去了人们的手割小麦之苦。当时收割机较少,而想用的人又多,想要用上收割机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所以很多人就坐在收割机上跟着收割机跑,早挂号排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用上收割机收割小麦。很多人为了争抢收割机还发生过争执,吵得脸红脖子粗,现在想起这些如在昨天。

割下了小麦,接下来就要装车往场院里运送。当时的运送有用人力拉的,有用牲口拉的,还有用拖拉机的。整个田间地头人来车往,热闹非常。运送到场里,接下来就要打场了。由于小麦全株太长,打起场来费时费钱,所以,人们为了多些烧柴禾,省下点打场钱(这才是主要原因),还要将收割下来的小麦一铡两截,根部扔在一边当柴禾烧,麦穗留在场里。麦穗晒在场里,要翻上好多遍才能晒干。越是正午太阳最毒辣的时候,越要翻得勤一些。等麦穗晒得干到差不多了,就可以打场了。那时候没有脱粒机,也没有联合收割机,打场有的用拖拉机轧,也有部分人家用牲口打场,这要比拖拉机慢很多。

记得那时候我们家打场也不是全用拖拉机,有时爷爷就套上自家的老黄牛,拉着碌碡轧场。都是事先准备好一个尿盆,防备牛打着场尿尿拉屎。这样牛就拉着碌碡,在场里一圈一圈地转着,麦秸则变得越来越薄。有时轧着轧着,牛就突然站着不动,扬起尾巴尿尿拉屎。爷爷就会赶紧端起脚旁的的盆子接着,生怕污染了场里的麦子。那真是轧了翻,翻了轧,折腾上好几遍,看麦穗上的麦粒轧得干净了,打场才结束。打好场后连麦粒、麦糠一起堆成堆,靠人力一木锨一木锨地把混合物扬起,借着风力把麦糠刮走,最后剩下的就只有麦粒了。等到人们用口袋或编织袋将麦粒收起来的时候,累得坐在地上再也不愿起来了。

不得不提,扬场是个技术活。没有几年的经验是不行的。一是要会借风力,风大了麦粒会刮进麦糠中去,风小了麦粒麦糠分不开;二是用力要均匀,高度要适中。不然同样刮不走麦糠,扬不出麦粒。很多时候,有些扬场人费了很大的劲儿,还是草苗不分,乱糟糟一片,家里打下手的气得直嘟囔,不得不请会扬场的邻居来帮忙。

麦粒装袋后不能长期存放,要抓紧找个晴天在马路上或场院里晒干,晾晒一两次后,麦粒彻底干透了,人们才会把麦粒倒进水泥做的大柜里,放上防虫剂,封好柜口,等着以后需要推磨了再打开柜口取出小麦。

打场挑出的麦秸,人们也不会扔掉。总是很仔细地把麦秸垛成垛,有的堆成圆的,也有的弄成方的,上面再泥上个大盖子,就不怕刮风下雨了。以后家里有什么泥活,撒上些麦秸,就会结实好多。

麦收时节,不管是割麦还是打场,赶上突如其来的雨是再平常不过了的糟心事了。六月的天变化快,不知从哪儿飘来几片云彩,还没等你反应过来,一场雨就已经从天而降了。望着被雨淋湿的麦子,人们两手一摊、无可奈何,只有摇头叹息的份了。麦子淋湿了,饭还得吃啊,地还得种啊。于是,人们先将淋湿的麦子放在一边,借着湿了二三指地的雨,抢时抢墒又将玉米播种……

整个麦收时节,庄户人家争着一个“忙”字,奔着一个“抢”字,活着一个“累”字。近一个月的麦收时节,就在人们忙得死去活来的过程中渐行渐远,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消失于历史的某一瞬间……

作者:刘利军,滨州市沾化区黄升中学教师,热爱文学,喜欢写作。

(0)

相关推荐

  • 宁廷常:麦收如歌|散文

    依依:最后一次争吵|小说 文/宁廷常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麦子走过了最贪婪的生长期,麦酱变成了淀粉,胖乎乎的麦粒紧紧地簇拥在麦秆之上,麦芒如针,如剑,精神抖擞.麦收季节到了,仿佛不是收割的到来,而 ...

  • 麦收

    又是一年麦梢黄,田野里到处是一片金黄色,干燥的热风吹拂着,掀起阵阵麦浪,此伏彼起,沙啦啦作响.即将成熟的麦穗摇来晃去,好像在等待着人们的收割.在我的家乡,麦子成熟得比山区要晚一些,芒种过后不几天,就进 ...

  • 张伟| 我们那个年代的麦收

    "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丰收的喜讯到处传,家家户户喜洋洋,喜洋洋--" 一曲丰收歌,唱出了人们收麦的喜悦.可这喜悦,好像更属于几十年前手工割麦的人们. 在我们老家有一句俗 ...

  • ​犹记当年麦收时节

    犹记当年麦收时节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作为农民的儿子,每到麦收季节,我都会和亲人.朋友谈起往年收麦子的事,那流淌的汗水.那透支的劳累.那丰收的幸福- ...

  • 散文||麦 香

    麦    香 赵涛||山东 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用木锨迎着风高高扬起麦子,草屑飞扬.麦子落地的后面,隐约着一张黝黑.汗水.喜悦和劳累的脸. 机械化农作物收割机的广泛使用,庄稼地里劳作的人就少见了.现在 ...

  • 散文:过麦

    散文:过麦 作者:赵勇 金色的五月,麦香阵阵,一颗颗麦穗泛着金黄,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马上要过麦了. 北方人都把麦收叫"过麦".我记得小时候很农村落后,机器少.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消逝的麦场”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消逝的麦场" 文/杨传勇  麦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垛麦穰垛. 其实打场的过程中,这项工作就已经开始了.把打下来的麦穰堆积整齐,垛成圆形或长圆形的麦穰垛就行了.对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拾麦子”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51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拾麦子" 文/杨传勇 小时候没有暑假,但放麦假和秋假. 那时我们都会背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抢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6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抢场" 文/杨传勇 俗话说,"有钱难卖五月旱."麦梢一黄,最怕下雨和刮风.如果刮了大风,麦子会倒伏,不但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4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文/杨传勇 打场无疑是整个麦收的重头戏. 此时,麦子被不断地运回,在妇女们梳麦秸的同时,"猴子"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梳麦秸”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2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梳麦秸" 文/杨传勇 每个麦场都有一个专门的负责人,称作场长,负责整个场上活路的安排调度,也算作生产队的班子成员. 我们生产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开镰了”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0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开镰了" 文/杨传勇 俗话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一阵火一样的南风吹过来,仿佛带着神奇的画笔,一下子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碾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38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碾场" 文/杨传勇 在我小时候,麦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场所,每个生产队一个,各占村之一隅.我们村共六个生产队,一队二队的在村东 ...

  • 鲁北往事:过年走亲戚

    一提到过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走亲戚,走亲戚是我们博兴当地的方言,就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拜年的意思,然而依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走亲戚得是男孩儿,未出阁的小女孩不走亲戚,所以作为女生的我来说其实没怎么走过亲戚 ...

  • 鲁北往事:窑厂岁月

    小时候,经常听老家人说:"好男不上窑厂,好驴不进磨房."并不是说在窑厂干活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拉磨的驴就不是好驴,而是说窑厂的活儿太累,但凡有点其他的出路,哪个男人也不愿去窑厂受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