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陈何芳/靳娜:硕士生买课学习的迷茫感个案分析
全文共2826字,按照“个案-简析-困境-对策”逻辑,探究“有什么案例?为什么出现?有什么后果?有什么办法?”
关键词:硕士生;买课学习;迷茫感;个案分析
摘 要:英语写作课的学习迷茫感个案,反映出学习迷茫与普通迷茫有类似之处,但学术领域的知识爆炸情境使之更加强烈。学习迷茫感外显为学习目标的逐渐迷失,并不断累积不良情绪。为了减少迷茫,学习者需要扩大格局视野、付诸坚韧行为,从“知”和“行”的双重角度寻求自我突破。
“买课学习”在中小学被称为“报班”,在大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存在。硕士生的课业不像本科生那样繁忙,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可自由支配;硕士生的脑力劳动强度更大,更有需要通过“买课”进行休闲减压或者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但是,访谈发现硕士生买课学习中会遭遇“迷茫感”的挑战,值得基于个案开展分析。
一、个案:英语写作练习的学习迷茫感个案
心理学专业的S14在买课学习中体验到学习迷茫感。由于心理学的中文期刊较少,为了发表英文学术文章,S14一直致力于英语的学习。但是经历了一番尝试之后,她感觉自己处于混沌状态,在学习上感到非常迷茫。她说:“从去年开始,我感觉上那种系统班(外刊课)并不能帮我很多了,就比如说听一下时政或讲一些中国文化的东西,就感觉自己到写文章的时候,就还是写不出来,还是不会。然后我导师也说,你们什么书也没有读哇,就感觉听课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感觉内容很薄弱,也许是我自己没吸收好。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境,我还尝试了国外的慕课学习。因为之前还不知道国外慕课网站,像国外慕课网站上会讲一点专业的内容,或者请一些有名的老师讲课,我听了他们的一些课程,但是我听完以后,还是说会还是会,不会还是不会那种,虽然老师说要思考、要思考,但是那种课程是免费的,我没办法找老师问,给他们发邮件也可能被淹没了。就感觉自己学习就好像很迷茫,感觉上研究生就是这样的状态。”
二、简析:迷茫感在知识爆炸情境下更剧烈
学习迷茫感跟其他领域的“迷茫感”具有类似性质。“迷茫感”在美学中表述很翔实,是指审美中产生的困惑、迷糊、茫然的感受。它通常是由于审美对象在内容和形式出现空洞、含糊、多义等状况,让审美主体无法清晰地认知,从而产生不知所云、不知其可的消极体验。除了审美的迷茫,社会性迷茫也很常见。当个体或群体在周围世界中“不知其所以然”,就会对自然和社会现象产生虚无、混沌、困惑、茫然之感,以及反观自身时无所归依的孤独感、压抑感、情绪惆怅。而学习中的迷茫感,也体现出从“困惑”到“消沉”的程度差异。学习中的迷茫,会导致学习理念的虚无,精神追求的失落,价值追求的迷惘,精神建构的消极等。只有经过丰富的学习实践,提高认知能力,才能透过现象的模糊性,把握学习的实质,逐步克服这种迷茫感。
知识爆炸加剧了求学者的学习迷茫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有很多途径获取知识,但是对于“哪些知识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却没有明确的感知。面对纷繁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失去正确选择的判断力,知识焦虑便油然而生。知识焦虑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产物,一种形式是担心“落后于人”,于是盲目学习,是知识数量型焦虑。另一种形式是面对各种知识无法做出有效选择,进而产生挫败感,是“知识供需不相匹配”的知识质量型焦虑。学习者对知识的求知欲越来越高,但扑面而来的信息众多繁杂,而所需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慌和焦虑感。[1]知识焦虑会使我们惊慌、盲目,成为非理性的消费者,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特别是在非理性状态下,我们把众多的精力花费在知识的寻找与了解之上,消耗了深层次获取知识的精力,很少静下心来进行深入全面的解读,因而往往掌握不了知识的精髓,迷茫、焦虑、挫败、困惑就成为一个死循环,成为学习者的认知黑洞,难以逃脱,愈演愈烈。所以,信息爆炸加剧了知识焦虑,让学习者产生“患得患失”心态,忙于挑选知识,甚至出现学习的“激情消费”,而难以真正沉浸于某项学习,无法在“深度学习”中获得学习品质的提升。
三、困境:学习目标逐渐迷失累积不良情绪
学习目标的逐渐迷失是学习迷茫的主要体验。在S14个案中,她为了实现英文学术文章的写作目标,兴致勃勃的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尝试从各个方面解决自身的问题,却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当盎然的兴致不断被冰冷的现实所打破,无助感、挫败感就会充斥内心,也会一再降低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百感交集的消极体验,带来学习投入的犹豫,学习态度的逃避,最终进入恶性循环,让学习难以进展下去。
学习迷茫感会累积不良情绪而影响学习。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表明,MOOC等网络课程存在着严重的低完成率的问题。实际上,目前大部分学习者的非正规学习都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学习,因此,学习完成率也越来越成为硕士生买课学习需要正视的问题。在学习投入的过程中,流畅的、充满胜任感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相反,如果学习者的学习受到学业障碍的干扰,学习投入便无法顺畅的进行下去,学习坚持也便无从谈起。这样的学习被消极情绪所害,也不断累积消极情绪,增加“放弃学习”的经验值,把“学习问题”异化成了“情绪问题”。
四、对策:格局视野和坚韧行为能减少迷茫
学习者扩大格局视野利于减少迷茫。当学习者遭遇学习困境时,都需要寻求认知的突破。提高格局,放宽视野,是减少学习迷茫感的认知途径。比如从“终身学习”的格局出发,就能超越“应试学习”的局限,不因短期的挫败而沮丧。在S14个案中,她买课学习英文是为了能发表英文学术文章。这样的目标虽然很明确,但“格局”的层次性不强,“视野”的开阔度不够。“发表英文文章”在全球来讲都是颇具挑战的任务,单靠买课学英语必然很难成功。还需要将目标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阶段,需要将能力准备拓展到科研基础、学术思维、工具方法、文献积累等方面,而不能将“英文发表”仅仅寄希望于校外英语报班学习。
学习者付诸坚韧行为助于克服迷茫。S14说“感觉自己学习很迷茫,读研究生就是这样的状态。”表明她的迷茫并不限于买课学习,在学校学习中也是如此。这种迷茫反映出“坚韧行为”还需要加强。无论认知怎样提升,情绪怎样调适,学习最终要体现在日常的学习行动中。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业,探究性大大增强,成功很难一蹴而就,都需要学习的长期坚持,达到学术的积累与精进。与高校教师相比,硕士生的学业迷茫很大程度上学习坚持不足,不符合“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要求。学术没有捷径,始终坚持学习所体现出的坚韧行为,是破除学习迷茫的最终利器。
总之,所访谈的英语写作课学习迷茫感的个案,反映出学习者迷茫感的普遍,以及信息爆炸和知识焦虑对迷茫的进一步刺激。学习者很容易在学习内容上“选择困难”,在学习投入上“患得患失”,导致学习浅尝辄止,无法达到沉浸式的深度学习水平。学习迷茫感导致犹豫不决和逃避学习,外显为学习目标的逐渐迷失,并不断累积不良情绪。为了避免恶性循环,学习者必须放大格局、拓宽视野、坚持学习,从而努力减少学习中的过度迷茫。
[1]匡文波.“知识焦虑”缘何而生[J].人民论坛,2019(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