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患上了“老年节后空巢症” | 如何帮助父母面对孤独
小区有位刘老师,60多岁已经从校办退休好几年了,身体康健,红光满面,每天上班的路上,我都能看到她在健身,而且风雨无阻。
十一假期前的一段时间,刘老师的身影突然消失在健身区,我还以为她回老家了,结果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偶然遇到她,才知道她在外地工作的一双儿女今年要来北京陪她过十一。
老人特别高兴,从9月中旬开始,她就忙得连轴转,打扫房屋,擦玻璃,熬制女儿最爱吃的猪皮冻,炸好儿子爱吃的肉丸子,没有时间去健身了。
一转眼,十一假期结束了。可是,在上班的路上,我还是没有看到刘老师矫健的身影。一次在小区门口偶遇,她刚从药店走出来,面色憔悴,比节前的精气神儿差了很多。
刘老师说,儿女十一还没过完就一起离京了,孩子走了以后,她就觉得坐立不安,睡觉也不踏实,总觉得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却浑身没劲儿,感觉懒得动,心情也会莫名地烦躁,一点小事就容易发脾气,吃饭也没什么胃口,所以就出来买点胃药。
听了刘老师的话,我想她很可能是得了“老年节后空巢症”。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空巢”家庭已接近50%。上了年纪的“空巢”老人,期盼着节日前夕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回来,全家团聚,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可是假期一过,儿女们就要各奔东西,刚刚还是阖家欢聚的一派景象,转眼间又冷冷清清孤孤单单。
这种短时间内家庭氛围的大起大落,对老人的心理是个极大的挑战。如果老人心理不适应状态较重,就会出现情绪焦躁、寝食不安等情绪和行为反应,这就是“老年节后空巢症”。
子女不在身边往往导致空巢老人心理上的孤独脆弱,从而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则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
进入老年期,人体的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肠胃、肝脏、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各类疾病开始频繁“光顾”老年人,这使空巢老人产生深重的心理危机感。最常见的就是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抑郁症、焦虑症。
随着时代前进,空巢现象势必日趋增多。我们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包括我们老人自身在内的所有人重视。
(1)子女关心
对待空巢老人,光有社会重视还不够,关键是我们子女的关心与爱护。子孝父心宽,子女对待老人经济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保障,生活上给予照料,精神上给予慰藉,是心理救援的主要内容。
作为子女不但要尽好经济赡养的义务,更要重视精神赡养的义务。特别是长年在异地工作的子女,即使再忙,也应常回家看看,这对于空巢老人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救援。
(2)亲友帮忙
亲帮亲、邻帮邻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我们主张与人为善、与邻为善,邻里间要从做好事出发,帮助空巢老人购物、买菜、扫地、抹桌,陪伴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等,甚至于陪伴老人去看医生。
(3)心理自救
常言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自救,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空巢老人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子女是父母的义务。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过分去依赖子女,父母会失去尊严,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小家庭的不和睦。
在人与人之间,我们应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对子女更应如此。我们要体谅他们培养下一代的劳累,各方面帮助他们一些,也是老年人最大的乐趣,千万不能以“我是生养你们的”为借口,要求回报,过分讲究享受。
另外,融入社会也很重要。离退休是人生一大转折,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正确定位。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快乐的要素。
上老年大学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应当广交朋友,互相关怀,喝茶聊天,结伴旅游,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总之,我们老年人更要自取其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暮夏老师有话说:
父母“空巢”,并非我本意,但努力让父母“不孤独”,却是吾辈之责。
如果你不能在长期陪伴在父母身边,那么就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至少让他们知道,你还惦记着他们。
最后,祝咱的爸妈们身心健康,远离“老年节后空巢症”!
参考资料:
1.每天去火车站“报到”老人患“节后空巢症”.网易网.2011-02-11
2.谨防老人节后重陷“空巢忧郁症”.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