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胡居亚:明光集的过去今生
明光集紧靠池河和女山湖,有水产品的渔民和有农产品的农民在这里互相交易买卖,形成了原始的最初的集市。
农历三、六、九逢集,官称明光集。
后来行政区划称为明光镇。
再后来津浦铁路通车了,起个站名叫明光。
感谢起站名的人,没有叫明光集,也没叫明光镇,就叫明光,显的大气。
1966年红卫兵串联,我到了上海,因为生病发烧住进了上海人民医院。同室病友上海学生问我是哪里人?答曰,明光人。又问,明光是什么地方?是大地方还是小地方?可有上海大?
我调侃说,比上海大,大嗨了去了。
明光南北一百多里长,东西七十多里宽,区域很大,有好几个市哪。有南大市(寺),有小猪市,铁市(街),还有牛市,柴草市,骡马市………紧靠明光不远还有梅市
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就出生在这里………
听我说到这里,同室的病友上海同学竖起大拇指说,“明光来噻!真额来噻!”
你看看,一个小小的明光集就有那么多市。
集和市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大小之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是我,我亦是你。
他们就是社会生产者互相交换自己劳动产品的场所。
在久远过去的年代里,集是在人们交换各自劳动产品的居民点附近形成的。
通常是用一个大户人家的姓氏来称谓,如李集,张集,包集,尹集,仇集,符离集等等。
也有依地方地理标识作为称谓的,如岗集,映山集,洪庙集,石坝集……
而市则是集镇里面人们固定在某一地点或区域交易某一种类商品的地方。如明光街上的菜市、铁市(街)、牛市、小猪市、骡马市………
在我的记忆中,明光的集市除了街道两面的门点和大牲口交易场所外,就在大巷口下面大马路拐弯处,菜市街北口,柴行巷南口,三六九饭店门西口及老公安局东院墙和南院墙外,老检察院大门口这一三角形地带的广场。
就是现在惠利商城正大门对面的交叉路口一片场地。
三角形广场的南边线就是大马路。小广场不大,方圆3000多平米,中间有一口小井。离小井正南30多米,大马路边,门朝北的三间门市房是个铁匠铺。
铁匠铺正北四十多米远是老公安局南院墙,南墙外下面有一片十米长两米宽,一米多高的坡台,高台子上面逢集就有两个剃头挑子和凳子摆在上面。
赶集的人上去剃个头,光个脸,一毛钱。高坡剃头台下,赶集的,逛街的,拉车的,挑挑的,人来人往,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老公安局东院墙外,卖扁担的,卖腊条筐的,卖苇蓆的,卖粪箕背筐的,卖打麦场上的劳动工具,叉把、扫帚、摊板、扬场掀,还有盛粮食的计量器皿升、斗…
拉货的平板车,车捱车,人捱人……
各种家禽家畜的鸣叫声,声声不断,
叫卖各种农副产品乡民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售卖小商品的小贩们到处摆摊设点,
整个集上,挤挤挨挨………
板车上,菜筐里,苇叶、艾草满放,各种农副产品和蔬菜摆放一地,无法下脚………
三六九饭店西墙外,几个肉架子上面的铁钩子挂满了半㓲子猪肉,白晃晃一片。
买肉的人们挤挤抗抗,嘴里喊道:“多给点肥的!多打点肥的!”
客官你再看看这边:铁匠铺内,风箱呼呼,火光熊熊,铁砧旁边,师徒二人,挥汗如雨,赤膊上阵,大呼小叫,铁锤上下,叮叮当当,火花四绽…………
门口买镰刀锄头的,选犁头犁铧的,看耙齿钉耙的,走一批,来一批……
看此光景,就知道一年四季最忙的午季到了。
中午时分,三六九饭店和菜市街口附近几个饭店小吃铺里,坐满了来明光赶集的远路乡民。
店铺里,炒菜时,锅碗瓢盆叮当响,点菜上菜的吆喝声,亲朋好友喝酒划拳叫好声,声声不绝,它告诉人们,今天的集市罢了,下集了………
这是1964年端午节前的集。
几百年来,明光这个小渔村经过从集、镇、县、市的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轮廓已经展现在众人面前。
近十多年来明光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东部政务新区焕然一新。三个购物超市,在明光东中西各自间隔五百米,三个点几乎同在一条直线上。
现代的购物中心和五六十年前的集市,天壤之别。
新建的东部学城,可以让近万名学子就读,完成学业。
中医院大楼和市医院大楼遥遥相望。新建的居民小区楼群如雨后春笋。
宁洛高速公路出口附近的明光汽车站与2020年底修建好的新火车站,遥相呼应。
公交车穿梭往来。
市内公交车线路现在已有了十几路了。郊区和乡镇公交车以三元的惠民价位,跑遍全市各个集镇。
明光一路走来,历经了多少盛衰沧桑,时至今日迈进小康,正在奔向光明的未来,迎来灿烂的新的辉煌!
啊!大放光明的跃龙岗……你——在…哪…里?……
我们不用再找了,
跃龙岗就在明光,
明光就是跃龙岗!
明光是朱元璋的出生地。
明光是帝王之乡!
明光也是龙的故乡!
明光就是我们现在幸福美
好的家乡!
最后,让我用多少年来明光周边老百姓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
“老二、老四、小五……快走啊!到明光赶集去!……明光三、六、九逢集,今个是九啊!……”
“到明光赶大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