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63:生祭薄昭,王权的底色是现实

材料(可略过,直接看白话):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白话:

将军薄昭杀了汉朝廷的使者。文帝不忍心以国法杀他,就派公卿去与他喝酒,想让他自杀,薄昭却不肯自杀;文帝又派群臣穿着丧服,到他家中大哭,薄昭才自杀。

今天讲薄昭。

这位爷是薄太后亲弟,汉文帝亲舅,关系很亲近。

而且,他有从龙之功。当时功臣集团消灭诸吕后,派人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代国大臣分成支持和反对两派,相持不下,刘恒左右为难之际,最终派薄昭去了一趟长安。薄昭带回好消息后,刘恒才进京就职。

这能看出,薄昭很受刘恒信任,这种信任不光是对身份的信任,更有对薄昭人品和能力的信任。长安方面真假难辨,吉凶未知,必须找一个立场坚定,又能搞定各方,把事情办好的人。这人就是薄昭。

所以,薄昭在外戚身份和从龙之功的双重加持下,是刘恒团队的核心骨干。

问题是:为什么文帝非得因为一个使者,逼亲舅自尽?

其实,刘恒在位时,犯重罪的重要人物不少,典型的有淮南王刘长和太子刘启。

这二位爷犯的都是杀头的罪。刘长犯的是僭越之罪,撇开汉廷,自己搞了独立政府,但文帝对他是步步退让,甚至纵容,哪怕是后来司法上把刘长判成谋反要予以杀头,文帝也仅仅是给他流放到蜀地了事。虽说刘长最终在流放路上死了,但那也是他自己不争气,提前退赛。

还有刘启,跟吴国太子下棋,结果一个不开心,直接用棋盘砸死了吴国太子。后来,刘启照样日子过得滋润,当皇帝坐天下。

相比于这两位,薄昭的待遇就差了,仅杀了一个名字都没有出现在史书上的使者,刘恒就要把他逼死。

事实上,从能力,功绩和团队重要程度来说,刘长和刘启是比不上薄昭的。

文帝对刘长,是时势的需要和利用。(详见第62篇

刘启对文帝来说是儿子兼接班人,但儿子可以生,接班人可以培养,而且接班属于后话,对文帝来说最重要的是,现在能否握紧权力,权力的稳固是他统治的基础,只有大权在握才有东西可以交给下一代,不然什么都是空气。很显然,比起薄昭,当时年纪尚轻的刘启,并不具备协助刘恒揽权的能力和资历。

而且,对于文帝这种大政治家来说,亲儿子,真的不算什么。当年刘恒还是代王时,有过一任王后,给他生了四个儿子。代王当皇帝前夕,王后死了,代王当皇帝之后,这四个儿子也都死了。几个月后,大臣们请立太子……

细思极恐吧,功臣集团为什么要废少帝,立刘恒?因为怕有吕氏血脉的宗室报复。堂堂代王正后,史书上为什么没有姓氏?这四位皇子为什么突然都死了?你们说,这位正后会不会姓吕?刘恒会不会为了获得功臣们的支持,送了正妻和儿子们一程?会不会为了让功臣们没有后顾之忧,才立农家女出身的窦漪房为皇后?

史书上的这些蛛丝马迹,可以看出文帝做事的一个风格,就是现实。他杀人的标准就是:是否利于自己的权力。有利,亲儿子可上断头台;无利,犯大罪可以忍一忍。

所以,这就导致了,同样是犯罪,文帝对三个人的处置不同。刘长和刘启是大罪,文帝放过他们,是因为杀他们无利;薄昭犯了罪,文帝偏偏要弄死他,是因为杀他有利。所以,薄昭真正的死因不是犯罪,而是文帝铁了心,要他死。

原因很简单:

首先,薄昭已成皇权的阻碍。

我们看刘长犯罪,文帝一再忍让,是因为刘长性格蛮横加不会做人,把人给得罪遍了,就是一孤臣,放现在就是社死,我们叫他政死好了。这样的人只能依靠文帝,他哪怕是搞独立政府,想谋反,也属孤掌难鸣,没人会跟着他送人头。所以刘长再怎么闹,文帝也不担心。

而刘启击杀吴太子,对文帝来说反而是件好事。因为吴太子这孙子代表的是老派诸侯势力,皇帝要搞中央集权,迟早得削藩。相比于刘彻批发式削藩,刘恒的手段更隐蔽,他搞逐个击破,所以他会纵容刘长胡闹,然后坐实他谋反,削他爵位,最终把淮南国一分为四。

这次刘启杀了吴太子,如果吴王因此造反,那正中刘恒下怀。因为这属于私怨,没有其他诸侯会响应,而一个藩国哪干得过中央,所以,一旦吴王忍不住动手,那等待他的就是王国分裂。刘启虽然冲动,但还是个好儿子啊。

可薄昭就不同了,他杀的是文帝的使者,那时见到皇帝使者,跟见到皇帝本人一样,官再大都得跪。薄昭倒好,把人弄死了,这是打文帝的脸。而且薄昭是将军,中央握有实权的外戚,骑在文帝头上,却没有任何处罚,会给其他大臣一个信号:刘恒是另一个汉惠帝。这事关天子威严,文帝要是放过薄昭,将来难以震慑臣民,诸侯和功臣再怎么看文帝?

其次,薄昭和功臣集团走得越来越近。

文帝继位初期,一直在对付功臣集团,周勃是重点照顾对象。文帝连续两次把周勃拉上来又撸下去,最后把他赶回封地。这样还是不放心,安排人给他整了谋反罪,送去蹲了大牢。意图很明显,就是不想周勃好。

后来周勃出来了,但他是贿赂薄昭,请出薄太后对文帝施压,文帝才没有下黑手。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

这个事情性质很严重,薄昭连功臣头子的忙都敢帮,还搬出薄太后,这在文帝看来,就是外戚和功臣将要联盟的信号。

这是立场问题,文帝要整周勃,跟他谋不谋反没关系,是权力决定的,文帝要握住皇权,周勃必须废。这事别人看不出来,陪着刘恒一路走过来的亲舅还看不出来吗?不管看没看出来,薄昭都要死,要么政治生涯到头,要么丧命,杜绝后患。

第三,诸吕之乱,殷鉴不远。

文帝对付功臣集团和诸侯之后,就要限制外戚发展。想一想吕氏是怎么壮大的?强人吕后压住弱主,联合功臣集团把持朝政,打破了刘邦留下的功臣、外戚、诸侯三方制衡格局。

如今诸吕尸首尚温,刘恒不可能忘记这场政治浩劫,在削弱了功臣和诸侯之后,他要做的,就是防止外戚中再出现这么一个强人,联合功臣余孽。作为一路陪文帝过来,手握实权的将军舅舅薄昭,就是值得文帝忌惮的角色,何况薄昭还能调动薄太后这杆大旗。如果薄昭动不动利用薄太后来对文帝施加影响,那文帝跟刘盈有什么差别?

而且薄昭作为政治家,出于本能也会寻机壮大自身实力,试图让手中权力长存,并且有了周勃打样,多的是人想走薄昭的路子。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本能,与忠诚无关。这会导致他与皇权的冲突。更重要的是,薄昭杀皇帝使者,性质恶劣,死一个人或许无足轻重,但这是薄昭对文帝的挑衅与试探,反映出薄昭当时的心态和权势已无所顾忌。

所以,无论薄昭的心是否还忠诚,都必须死。这是形势决定的。

可为什么文帝不给上薄昭一刀,而是要逼他自杀?

我认为关键是两点:一是与汉朝以孝治国的意识形态有关;二是汉文帝注重自己的贤孝形象。

孝是指做子女的要善事父母,这是家庭内部的父子关系。汉朝以孝治国,是把它扩大到了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上,所以君主也叫君父,臣民也叫子民,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把君主当成父亲一样看待、侍奉。

这是汉朝为了稳定统治的宣传手段,跟刘邦建国后,杀丁公,封季布的性质一样,只不过孝比忠更加好推广,没想过做忠臣的人或许有很多,但不想或者害怕当孝子的人应该很少。而天子作为万民表率,自然也要遵守这套意识形态,最起码也不能在明面上反着来。

所以,文帝不能动手杀薄昭,毕竟薄昭是长辈,母亲唯一的弟弟。刘恒8岁到代国,从小不受父亲刘邦待见,薄昭实际上就扮演了父亲这么个角色,文帝要是下手杀薄昭,跟弑父基本没区别了。

这不是“扛着红旗反红旗”,自己摧毁刘家的统治根基吗?天下百姓一看,卧靠,你当皇帝的天天教我们“忠孝”,结果你连自己亲舅舅都杀,这让我们怎么信你这一套?这样一来,天下的人心和观念就会动摇,文帝就难继续教化子民,稳固统治了。

其次,文帝继位的合法性,其一部分来源于刘邦儿子,另一部分来源于贤孝之名,其实名声占比更大,毕竟血统合法性同样强的人也有,比如齐王刘襄。

谁都知道贤孝这种无法量化的标准都是糊弄人的,但架不住老百姓就会信啊,只要宣传到位了搞偷袭的武王都是替天行道。

刘恒插着贤孝这对翅膀坐上皇位,他是很有必要保持和巩固这种形象的。因为这关乎他的群众基础和统治稳定。只有维持好这种形象,才能证明他当皇帝没有错。所以,他登基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赦天下,给百姓们加爵位一级,并送上牛酒,放5天大假,来争取广泛的民心和民意支持。

如果刘恒动手杀了亲舅薄昭,那有损他贤孝美名,对他的合法性有一定影响,而且,当时他的权力还不是很稳固,声望和民心很重要,再凭他谨慎的性格和行事作风,不能也不会轻易下手。

所以,只能苦一苦亲舅薄昭,“主动”谢罪了。

总结:汉文帝做事非常现实,他不管是打压、纵容,还是杀人,唯一考量的标准,就是权力,这是他作为一个皇帝最核心的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权力的事,都可以做。

包括他后来的“亲尝汤药”,未尝不是一种逼死薄太后亲弟之后,对母亲的一种代偿,以及通过进一步塑造贤孝形象,来最大程度地弥补逼死亲舅后,可能带来的形象损伤。

可以说他残忍,或是作秀、虚伪,但,这是作为君主没有办法的事,如果不能紧握权力,那等同于再造一个“诸吕之乱”。

(0)

相关推荐

  • 连载:两汉四百年32

    四十.大汉政坛的三角关系 刘邦从一个布衣老百姓一路逆袭成为皇帝,靠的是一个稳固的三角关系:功臣.诸侯王和外戚. 刘邦健在的时候,那三者都依附在皇帝身上,只能成为皇帝统治帝国的工具,修理起来,根本没有反 ...

  • 汉文帝、汉景帝那些的细思恐极事件

    汉太宗.汉景帝励精图治,利国利民,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爷俩堪称千古一帝的好皇帝,但他们不是好老公,不是好爸爸,有的甚至不是好爷爷.今天,我就为您揭秘"文景之治&q ...

  • 刘邦死后,吕后在朝堂一手遮天,看看她背后的势力才知道原因

    自周天子推行分封制后,中国在此后近千年里一直处于由贵族统治的时代,如果出身不好,都很难登上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为官做宰,封侯拜相了.但自战国末期以来,随着各国变法的推动,尤其是自秦国推出了功劳不靠祖辈而 ...

  • 一个普通的监狱廷尉,做了什么事,不仅被封侯还入选“麒麟阁十一功臣”

    西汉的第十位皇帝刘询,一生曲折离奇,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监狱中成长的皇帝,刚满月就受牵连入狱,多亏有一名狱卒的协助,找来两名有奶水的女囚扶养,才得以免于一死.他也创造出西汉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大 ...

  • 刘邦地下有知,得知是最不受自己待见的刘恒继位,他会作何感想?

    刘邦地下有知,得知是最不受自己待见的刘恒继位,他会作何感想? 公元前180年,在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刘氏宗亲等人的努力下,诸吕集团覆灭,经过商议,他们一致决定,拥立代王刘恒即位,这就是后来的汉文帝,文 ...

  • 想让刘如意当太子却害了他,后来刘恒当皇帝,若刘邦知道有何感想

    汉文帝刘恒的出生绝对是个意外,来自一句玩笑话加上刘邦的怜悯,刘恒的母亲叫薄姬,原来是魏王魏豹的妾,魏豹因为性格反复,在刘邦与项羽之间左右摇摆,后来韩信俘虏了魏豹,魏豹又再次投靠刘邦,结果被刘邦手下的将 ...

  • 汉文帝发妻代王后生了四个儿子,为什么在他登基前后全都去世了

    汉文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有点心虚,因为他是被天上掉的馅饼给砸住了.什么意思呢?就是皇位来的太突然,自己没有想到,甚至拥立他的那帮人也是临时起意.所以这里面就有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好比是一个人继承了一大笔本 ...

  • 【文帝】五、与民同乐

    汉文帝刘恒废了连坐法,获得了各种好评.一个圣君的轮廓,就此显现了出来.不过轮廓始终是轮廓,如何让这个圣君的形象更具体,还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这个尺度怎么拿捏,非常的重要.后世帝王大多数是不愿意烧脑去拿捏 ...

  • 兴国女杰——窦漪房

    <美人心计>林心如饰窦漪房 西汉文帝窦皇后的芳名正史无载,西晋历史学家皇甫谧为其杜撰名为漪房. 一.无名之辈 窦漪房的父母为了躲避秦末战乱,和族人隐居于清河观津.漪房十岁那年,其父在一次垂 ...

  • 汉文帝刘恒继位后,为什么拒绝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公元前180年九月的一天,代王刘恒接到一个让他非常意外的喜讯,京城来的使者让他立即进京即皇帝位,对于从天而降的皇位刘恒感到有些疑惑,不知道这背后有没有阴谋,到底是祸还是福,因为就在一个月前功臣派的周勃 ...

  • 刘贺在位27天做了1127件荒唐事,被霍光废除皇位,背后秘密是什么

    2011年,江西省文物部门在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发现了一座大型汉代古墓,经过五年多的考古发掘,终于确定此陵墓的主人是西汉的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此陵墓也被称为海昏侯陵墓. 此陵墓的发掘创造了多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