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3位医生同学(其中一位是医学博士)聊天后的启发和收获

昨天晚上和三个高中同学聚了一下,一个是在广州当外儿童外科医生,叫他甲吧;一个在老家当儿童内科医生,叫他乙吧;另外一个在老家当牙医,叫他丙吧。老同学很久聚一次,聊的甚是欢喜。聊天内容丰富有趣,应该对你有启发。我把它们整理如下。

1、关于健康

跟医生聊天难免会聊到生老病死。甲说,他们处理了各种各样的儿童的病例,多得不计其数,有自闭症,脑瘤,肠瘤,心脏病,缺耳朵,少肾,甚至是癌症,更恐怖的是,现在的不孕不育的比例越来越高,据他说现在比例都高达20%多了。

我问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说主要是我们生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我们人的器官甚至基因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为什么环境会越来越差呢?因为人类的发展向环境中倾泻了大量的污染物。

为什么人一发展就会制造出污染物呢?

乙说,这跟熵增定律有关。

什么是熵增定律呢?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会朝着越来越混乱的方向发展。

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一盒火柴掉在地上,火柴散落一地;一把新扑克牌,越洗越乱;一盆水放着,它会慢慢挥发到空气中,总是变得越来越无序和混乱。

人类社会总体看是越来越有序,但是整个世界在熵增定律的作用下是越来越无序的。因此,人类社会的有序反而加剧了自然界的无序。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对世界其他部分的破获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破坏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混乱似乎很是不可避免的!这很让人沮丧——人类发展的尽头就是在混乱中毁灭!

通过熵增原理还聊到了民间哲学家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理论,还有王阳明的心学理学,因为过于深奥,我讲不清楚也就不讲了。

神奇,和几个医生聊生老病死,聊着聊着竟然聊到哲学,想想也是醉了。

这个话题聊到最后,甲乙丙均感慨说,小孩子能够长大成人,身心健康就已经赢了百分之好几十的小孩了,得谢天谢地了!千万不要要求过高,把孩子逼出问题来。而我们这些40岁的中年油腻大叔,则就要尽量保持愉快心情和积极的态度,过好每一天。

2、关于投资

在聊到理财的时候,他们都是医生,都比较忙,根本没时间研究股票,更没有时间操作股票。那他们怎么做呢?

他们都采用购买基金的方式进行理财。甲是一次性购买多只基金,分散风险;乙则是定投了两只指数基金。

乙从10来年前开始定投基金啊定投上证500指数基金,还有创业板指数基金。之前钱少的时候,每个月定投几百,现在经济富裕了,一个月定投几千,最后收益也很好。

为什么没有什么高深的投资理论,而且没时间操作的人,反而最后获得不错的收益,但是整天在股票市场进出厮杀的人反而七亏二平一盈利(7成人亏,2成人平本,1成人盈利)呢?

这是因为,投资的要义在于找到能够长期增长的标的,然后捂住不放。

普通基金相当于基金经理帮你挑选好的股票,指数基金相当于市场帮你挑选好的股票。定投则是利用时间把将风险烫平和降低。

其实道理很简单,而且很多人都懂,但却很少人能够做到这般的耐心。很多人都是患得患失,涨了一点就恨不得早点卖掉,跌了一点就整天哭爹喊娘。这样子来回折腾永远赚不到大钱。这其实是人性使然。我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都希望早点落袋为安。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未来信心不够坚定。(不得不承认,我也是这种人,失败!作为一个2008年入市即遇上大股灾、完整的经历过2轮牛熊交替、系统的研究过各种指标和技巧的老股民,却依然还在耐心这条路上继续交学费。)

有一些事情是要靠努力才能够取得结果的,但一些事情却是要靠耐心,然后和时间做朋友才能够成功。像投资这事情就是你越是耐不住性子去折腾,结果就越努力折腾越适得其反。

3、关于思考

甲现在在这个行业是很有名气的专家了,他说他每天要花很长时间在手术台上。但是他说,他整天做手术一点都不觉得累,反倒是写论文就感到很累。

我就纳闷了,照理说,像他这种名校毕业的博士生,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写文章这种事情对他来讲应该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事啊?怎么反而会让他觉得很累呢?

甲说,写论文要动脑筋思考,但做手术不用啊。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啊,他说的做手术不用动脑思考,这可不是敷衍的表现。相反,是大量的手术,让他不断的刻意练习,进而成为了手术专家。手术对他来讲,可能就跟老司机开车那么轻车驾熟。或者说,就像庖丁解牛那么游刃有余......用他的话说就是,做手术现在对他来说就是一项体力劳动,已经熟悉得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熟悉到几乎不需要动脑筋。

真的很出乎意料,人都不喜欢思考,哪怕是像他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也一样。

不过,让我好奇的是,人为什么会这么不喜欢思考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见到这么样的例子:一个人其实非常厌恶他现在的这份工作,厌恶到天天抱怨和咒骂,但是你如果让他换一份工作,重新去找的话,他情愿继续这样子痛苦下去也不去做改变,为什么呢?因为改变就要思考,改变意味着面对未知的世界。一想到要去思考这些问题,那他还是选择不需要动脑,继续回避好了。

之前看到有一篇文章,作者说他很多朋友自律性非常强,当过兵,敢于流汗流血,但是一年就是看不了一两本书,为什么?因为看书需要思考啊。

我老婆也跟我说,她哪怕早上醒来想到今天要做一整天的家务,也不感到累。但是一想到评职称需要去准备公开课,她的压力又特别大。

大脑会拒绝思考主要是因为思考要耗费大量的能量。远古时期的人类,食物匮乏,为了保持能量最小程度的损耗,不得不通过减少思考来减少能量损耗。另外,要把一件事情想明白往往需要大量的思考,更要命的是,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结果还不一定正确。最最要命的是,即使思考得到了正确结果也不一定有用。因此,避免思考就成了大脑的天性。

但是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想要进步就一定要不断的思考。所以每天找点时间进行思考和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养成思考的习惯,才不会越来越排斥思考。

4、关于学习

乙说,学习一些东西的时候,功利性的目的性不要太强,反而能有意外的收获。

他说几年前主任让他去学习儿童康复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学这东西没收益。但是他觉得学就学吧,说不定到时候能用得上。

果然如他所料,过了五七年后,现在这些年轻的家长对儿童的养育护理越来越重视,这东西在我们老家又基本上没人做,所以他开始开展的这项儿童护理业务非常受欢迎。

我想起乔布斯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在大学的时候是旁听了一门艺术字课程,当时学的时候是单纯觉得好看和喜欢,但十几二十年后却应用在苹果手机上,大受用户欢迎。

虽然我是比较主张功利性的学习,因为成年人只有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也就是学了之后马上就能用,才能够快速的上手并且掌握。但在学有余力或者比较空闲的时候,多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真的,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你就可以用得上。

而且很多知识和道理,它们的原理其实都是相通的,也就是说知识是收敛的。我们如果能够从经验和方法中进一步的思考,找到这些经验和方法背后的理论或原理,甚至在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练出思维模型。这时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经验的方法,最底层的思维模型就是那么几个。

三个人都说到现在学习的比较少,但是新学习的东西会反复不断的学,最后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当中。比如乙说,他会把学到的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在日常的儿童治疗当中;会把学到的哲学知识应到投资当中;把学习到的知识应到育儿当中等等。真的让我佩服,

关于学习,他们三个都提到要进行跨学科跨行业的交流和碰撞,才能激发更多创新和创意。这有道理,这次的聊天,幸好有我这位老师在三位医生中穿针引线,才迸发了比出更多创意。

学多学少,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5、关于专注

为什么会聊到专注呢?因为专注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

对于医生的专注能力,我向来是抱着敬仰的态度——这是毋庸置疑的啊,要不搞不好会出人命的。对于丙的专注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自己的牙齿就是给他处理的。他是那种从早上拿着修牙器对着病人的牙齿,一直'嗞嗞嗞”的修补到晚上才下班的人,期间喝水上厕所都很少见他去。而甲我虽然没有见过他的手术场面,但是我在脑海中可以想象,他对着小孩那精密的器官和细小的血管在做手术的场景,那种专注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我观察到,甲在聊天期间有时在回复病人家属的微信也是极其专注,我们有时叫了他好几声他都没有听见。

而乙则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专注。当我们聊到专注的时候,他说:我和你们聊天的时候,我把手机的网络关掉了,哪怕这样可能会有一些客户找不我而流失掉,但我也觉得没关系。因为我觉得聊天的时候就好好聊,专注的聊,因此我现在和你们聊得很投入,很开心。我很享受这种活在当下的感觉,而我觉得做人就是要活在当下。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看书的时候好好看书,陪孩子的时候好好陪孩子。

嗯,活在当下确实是培养专注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他说上面那段话的时候我还是很震惊的。我也知道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要专注,因此我电视没开,手机没看。但是没想到乙做得更彻底,竟然把网络也关掉了。哈,这时,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起来。也许这就是他前面说的,把学到的知识践行到生活中的日常小事的深刻体现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