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拜访识真君
慕名拜访识真君
孔庆珍
2021年7月21日上午经肥城市文化知名人士、企业家赵总引荐,我们康汇河农耕文化考察组成员一行四人(赵绪森、孔庆珍、郭泗勤、李山春)前往肥城市上海花苑小区走访了肥城市生资公司退休干部郭嗣俊先生(原籍桃园镇涝洼村,早年在陵县商业局工作,后来调入肥城)。
赵总与郭嗣俊先生是同乡故交,听说我们去拜访,非常高兴。其女郭庆霞得知我们前去拜访老父亲的消息,非常支持,立即从单位赶来提前告知老人,并讲述家史。
郭老先生是有56年党龄的中共党员,今年91岁,衣着整洁,思路清晰,精神矍铄。我们进入他的楼舍后,他笑声朗朗,声如洪钟。当我们提及他老父亲(郭长振,字,雅轩,中共党员,人民教师)当年编辑字典的事,他很高兴,主动地拿出老父亲1950年至1956年创编的《国韵字典》巨著,声情并茂的给我们讲述。然后又亲翻字典让我们欣赏。这部字典纯属他老父亲用毛笔书写而成,全册收录13300多字(不包括释义字数),字义的解释均为蝇头小楷,可谓精妙至极。由此展现了一位老人民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
此宝典编辑成册后得到了国务院字典编辑部门的认可,只是当时适逢《新华字典》即将付梓面世(正在排版),遗憾,未能出版。79年修订新华字典时,山东省出版社又将该部字典推荐到中国出版社,准备出版其中的一部分,因其作者已经去世,不能改动,遗憾的是,又一次未能出版。(注:国务院回函和中国出版社回信,由于年久失存。)
我们几人欣赏完《国韵字典》之后,又欣赏了他获得的“入党50年纪念章”、《孝思堂文集》《父母书信》《我的后半生》等文稿。老先生其女郭庆霞领我们参观了郭老先生的书房,解说了她父亲的书法及其亲自装裱的作品、精心收藏的老家庭照片等等,令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通过拜访,我们知道郭长振老先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是人民教师,年轻时一直在肥城四区桃园、王庄一带教学,最后落居在涝洼村。他教学认真,关心学生,桃李满天下。因他人品和教学成绩突出,口碑颇好,1952年王庄镇北尚任村群众特意给他赠送了“人民教师”的楷书红匾。
郭长振老先生有知识、、拥护共产党抗日救国,193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不但配合党组织在社会上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救国活动,而且还把妻子发展成共产党员,支持妻子担任村里第一任妇救会村长、勇挑新中国第一代接生员的重任。在环境恶劣的战争年代把两个儿子送上前线,让姑娘参加地方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支持儿媳接婆婆的班,干村妇女主任(一人多职:党支部委员、调解委员会委员)。就因如此,郭长振老先生带出了一个人人羡慕的文化知识家庭和革命家庭。至今涝洼村还流传着他家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是周边村庄第一家设男女厕所(传统的农家,每家一个厕所。)、用高粱秫秸编风门、那时房前有一片小花园。谁家生了孩子,都要找他给孩子起名,过春节为各家各户写门联,教子成龙、育女成凤等津津乐道的故事。他耕读传家,文明处事的君子风范,成为肥城西南乡文明家庭的一面旗帜。
中午郭老先生盛情招待。就餐期间,大家围绕着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广泛交流,其乐融融。
现将有关动纪念照选登如下:
一、《国韵字典》编著者郭雅轩老先生夫妻像、寿匾及字典内容展示:
二、郭嗣俊先生回忆父亲编辑《国韵字典》及其光辉人士
重大发明 沉痛教训
___话说<<国韵字典>>
先父郭公讳长振 ,字、 雅轩。中共党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生任教,桃李满天下,一代师表。知识渊博,善于思考,花甲之年又曾发明并编篡<<国韵字典>>。
过去所有字典,只能查不认识的字,不能查不会写的字。作为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老教师,对此非常遗憾。故从一九五零年开始至一九五六年为止,历经六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这部科学巨著。该字典以查不会写的字为主,同时也能查不认识的字。构思先进,编排科学,讲解简明,查阅便捷,老幼皆宜,各界适用。
父亲编写这部字典,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他呕心沥血并不过分。六年时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开始是白天教书,晚上加班编写。后觉进度太慢,便用自己教书的工资,聘人代课,白夜奋战。没有了工资,经济拮据。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吃粮不足,生活质量可想而知。年近花甲的老人,白天不肯休息,晚上还要戴上老花镜,在煤油灯下,一笔一划的写那蝇头小楷。整部字典加上注音、注解,不下三十万字,从初稿,再稿,修修改改,直到定稿誊真,足有百多万字。老人家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埋头苦写。夏天,挥汗如雨,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只能用蒲扇扇扇风,用凉水擦擦身,继续写。冬天滴水成冰,没有煤炭炉子,更没有暖气,冷了只能站起来跺跺脚,跑跑步,继续写。毛笔结冰了,放到嘴里暖暖,墨盒上了冻,放到热水里烫一烫,继续写。晚上加班,饿了没有面包、点心,更没有牛奶快餐,只能吃一块凉煎饼,甚至是上了冻的菜窝窝,继续写。就这样一个劲地写啊写。为了尽快出版,让全国人民早日用上先进的字典,什么样的艰难困苦,甚至疾病,疼痛,都忍受了,克服了。终于完成了这部文化巨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出乎预料的是,当报国务院呈批出版时,得到的答复竟是“已有同类字典,即将出版”。简直是晴天霹雳。父亲五、六年的辛劳,本可一鸣惊人的,晚了一步,前功尽弃。那时父亲将是怎样的遗憾,怎样的苦恼,怎样的打击,也是可想而知的。
庆幸的是,父亲是有修养的,心理素质好,面对现实能够正确对待,,最终还是挺过来了。更为庆幸的是,这么多年过来了,原稿尚在我的手里,珍存至今。有机会我就向人们展视,父亲那端庄流利的小楷,讲述该字典的科学特点,以及父亲发明编写这部字典的艰辛历程。同时遇到不会的字,一查便知。近两年来,我写了家史,写回忆录,往往是提笔忘字,多亏了父亲留给我的这部传家之宝。。老人家去世三十多年了,老人家亲手编写的这部字典,仍在帮助指导着我的学习和工作。其中每个字的注音、注解,犹如当面赐教,无比亲切。
该字典是文字改革之前编写的,用的国韵字母,现在的青少年是不适用了。虽然如此,这部巨著仍是父亲知识与智慧的结晶,决心和毅力的体现,呕心沥血,刻苦努力的结果,是留给我们,乃至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传家之宝,它将永远激励我们子孙后代刻苦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创新,锲而不舍,为国为民,好好工作,勤俭创业,多做贡献。
不能说,事后诸葛不如没,人们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实践中来的,是从总结前人的,也包括个人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得来的。
父亲发明、编篡这部字典,用了那么长的时间,耗费那么多的心血,经受了那么多艰难困苦,没能出版,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遗憾,教训何在?____如果先备案,后编写,能否避免?起码不致徒劳把?那是我们兄弟五个都已外出工作,都没能帮助、支持、参谋意见。
阅者除发扬老人的精神之外,还应记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多创业绩。吃一堑,长一智。事后诸葛也有用。
郭嗣俊敬述
公元二零一一年三月
三、郭庆霞作的抒情诗《观爷爷的字典有感》
观爷爷创编字典有感
— 郭庆霞
手捧字典,感慨万千。
敬佩爷爷,知识博渊。
疼惜爷爷,历尽艰难。
恭贺爷爷,完美收官。
手捧字典,崇敬油然。
抗战典范,送子前线。
坚定跟党,意志如磐。
爱国爱民,赤心拳拳。
手捧字典,思绪连连。
一代名师,桃李满园。
尊师重教,刻苦钻研。
文明家风,世代相传。
手捧字典,更觉沉淀。
曾经教诲,永记心间。
伴我成长,成就圆满。
再接再厉,勇往直前。
写于二零二一年七月
四、郭嗣俊先生讲解其父《国韵字典》留影
照片一人物左起:李山春 郭泗勤 孔庆珍 郭嗣俊
照片二人物左起:孔庆珍 郭嗣俊
照片三人物左起 :李山春 郭泗勤 孔庆珍 郭嗣俊 赵绪森
照片四人物左起 :李山春 郭泗勤 孔庆珍 郭嗣俊
照片五人物左起:孔庆珍 郭嗣俊 赵绪森
照片六人物左起 :李山春 孔庆珍 郭嗣俊 郭泗勤
五、郭老先生讲述他五十年的入党生活经历
人物:李山春 孔庆珍 郭嗣俊 赵绪森 郭泗勤
六、家庭文化作品选照
七、参观郭嗣俊先生书房留影
人物:郭庆霞 赵绪森 郭泗勤 李山春
八、亲切交谈 热情交流
人物:郭嗣俊 赵绪森 孔庆珍
九、家庭美照
十、走访感言选登:
早晨刚上班,微信页面上弹出一个文件,打开一看,是一篇文章,题目是《慕名拜访识真君》,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孔庆珍老师。
禁不住好奇心驱使,我一口气读完文章,深为孔老师的文笔所折服。
文中是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文友赵绪森、郭泗勤、李山春(老乡)一起拜访郭泗俊老先生的故事。
郭泗俊老先生和我一个村,按辈分论,我们俩是族家兄弟,我称他老哥。
泗俊老哥今年91岁,我今年50周岁,年轮相差近半。
作为族家老哥,郭泗俊老先生无论在本村还是他所认识、认识他的人中都德高望重、温文尔雅、满腹学识,给人印象极为深刻。
我们两家居住的偏远一些,中间隔几条曲曲弯弯的胡同,小时候,其实我跟老哥接触的并不太多。
在我的记忆中,多次听父亲郭长新谈起过郭泗俊老先生的人生经历。
那时候,父亲就曾告诉我,他们爷俩关系一直很好。在没有电灯的年代,两人经常相互串门,在煤油灯下切磋人生、感悟生活,帮助、协调族家纠纷。
父亲说,你泗俊哥不仅是一位退休国家干部,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一位德才兼备、很有大爱的人,而且同样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
当年,父亲还是民办教师的时候,由于工资低、家中人口多、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父亲一度萌生过辞职念头。
泗俊大哥听说了我父亲的这一想法后,当即严肃地对我父亲进行了批评,并苦口婆心地开导他、教育他。在泗俊哥多次劝导下,我父亲逐渐地打消了辞职念头。
80年代中后期,国家落实民办教师政策,父亲凭借“泰安市优秀教师”“泰安市人大代表”“泰安市优秀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和硬件条件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父亲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后,昔日贫瘠的家庭状况得以迅速改观,生活逐渐富裕,我和母亲、弟弟也都跟着沾了父亲的“光”,由农村户籍转为城市户籍。
几年后,中学毕业,我参加了招工考试,分配到肥城橡胶厂工作。
刚上班那几年,在单位住单身宿舍,由于食堂伙食不太好,下过夜班总想着往家跑,四十几里的路也不觉得那么遥远。
由于经常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往家跑,好几次在大街上遇到泗俊老哥。
那时,他看上去还很年轻的样子,慈眉善目,说话的声音不高不低,给人一种亲近可人的感觉。至今我还记得,每次见到泗俊老哥,他总是仔细地问长问短、千叮万嘱,告诫我别忘了学习,一定遵纪守法,在工厂做个好职工,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泗俊老哥的一席话,我刻在了脑海中,至今萦绕于心头,久久不敢忘怀。正是由于他的提醒、劝诫、鼓舞、感召、激励,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很快对自己进行了人生规划和定位:利用3-5年时间拿到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本科)文凭,弥补自己没有上过大学的遗憾,通过自学,获取知识,提升素质能力,为日后积蓄能量。
1994年5月,我从一名生产三班的普通工人考取了厂党委的宣教处。从小学开始,受父亲影响,我自小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发誓将来当一名作家。
一次我回到家中的时候,恰巧泗俊大哥在我家同我父亲拉呱,泗俊大哥听说了我的岗位变动后,没有过多的夸奖,话说得语重心长,“厂里人才济济,你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绝对不能沾沾自喜、不思上进,要有危机意识、拼搏进取精神。。。。。。。”
泗俊老哥的话如醍醐灌顶,对我是一个莫大的鞭策、警醒、激励。
此后的岁月中,我也一直谨记泗俊老哥的叮嘱,不断地加强学习,自身素质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几年后,走上了领导岗位。
今天算来,已有十几年没有见过泗俊大哥这位尊敬的兄长了,甚是想念。
生活是晨起晨落,日子是柴米油盐。希望所有美好,都会如期而至。
2021年7月,我正式被山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实现了儿时的“作家梦”。
今后的日子里,愿山河无恙,愿泗俊老哥健康、长寿、吉祥!笑口常开、幸福满满!
作者简介
孔庆珍,孔子七十三代孙,中共党员,本科文凭,山东省优秀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退休。
1972年应征入伍,三等功臣。1978年加入教育行业。曾任中小学校长等职务。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多种奖励,报告文学集《烛光颂》曾予专题报道,事迹载入《21世纪人才库》。
2010年后加入肥城作家协会、泰安作家协会、肥城市诗词学会。
2012年出版《金线河流韵》《王庄镇文化通览》;2014年出任《藏书圣地陶南别墅》副主编;创办“泰西俱乐部”和“泰西传统文化学会”。此后,被聘为“肥城市左丘明文化暨历史文化研究员”“肥城市范蠡研究会研究员”“济南市平阴县杏坛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顾问”,家庭被评为“山东省书香家庭”。
2016年出版《趣味习字歌》;11篇民间故事选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一、二辑)。
2018年5月被推选为“泰西孔子后裔文化联谊会”会长,2019年被评为“肥城市老有作为模范”“肥城市十大文化学者。同年加入肥城市收藏家协会,出任副会长。在市级以上书刊发表作品8篇。王庄镇志特邀主编,现为汶阳田农耕文化研究项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