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作者】王维(约690-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人(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太原祁州。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创作背景】在创作这首诗时,王维只有17岁,在长安谋取功名,
【小知识】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2.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古代的人们在重阳节的时候进行登高望远、遍插茱萸、观赏菊花。
3.山东:这里泛指华山以东地区。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4.异乡:他乡、外乡。
5.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6.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有特殊香味。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生长于温暖地带,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7.茱萸名字的来历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这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具有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茱萸是一味中药。《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所谓的“吴地”,即历史上的吴国。这茱萸的名字也是来自于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视频了解茱萸
【有关思乡的诗】
1.李白的《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边塞诗人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