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瓷器—成长篇:从远古图腾到宋代名窑,5000年成就皇权象征 

2月底,我开始思考如何系统的向大家介绍陶瓷之美,进而确定了 从“釉色”到“纹饰”再到“器型”的方向。于是整个3月,我们一起领略了单色釉陶瓷的魅力。从常见的白、黄、红、青到小众的黑、蓝、绿,基本囊括了全部单色釉种类。(详情请见文末)

至于瓷器“纹饰”,无论釉上彩还是釉下彩,青花还是粉彩,都是技术与色彩运用。而那些飞禽走兽、梅兰竹菊、美人高士、峻岭长河,才是纹饰本身的表达,才符合我们“直观的感受美”的原则。 它们生动鲜活的印刻在千百年前的陶瓷之上,记载着陶瓷装饰技术的沿革历程,体现着古人深刻而朴素的美学向往,隐含着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自然观、人文观、价值观,更融汇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高纬度的时代样貌。它具象又抽象,理性又感性,自上古绵延而至,让今人心摇神荡。

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开启中国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旅。 今天是开篇,主题毫无悬念,自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一、朴质天真的史前龙纹

1987年,河南省濮阳市的古城墙边惊现仰韶文化遗址。遗址第四层的墓室,静卧着一条由贝壳组成的“蚌塑龙”,张嘴伸舌、昂首弓背,似乎准备着重见天日时翱翔九天。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龙”,距今6600年。

6600年前的濮阳“蚌塑龙”

中华文明幼年时就选择了“龙”作为图腾,却尚未发育出具体的形貌,正如张光直先生在《美术、神话与祭祀》中所言:

龙的形象如此易变而多样…凡与真实动物对不上,又不能用其他神兽名称来称呼的动物,便是龙了。

著名的赤峰红山玉龙,身似蛇、头似马、嘴似猪,鬃毛飞扬。而1000公里外的山西临汾,龙纹绘于彩陶之上,鳞斑片片,有着夸张的长信,几乎是恶蟒的翻版。还有仰韶文化里的“龙身人首”壶盖、陕西出土的“鸟衔龙尾”瓶…… 这些形态各异的龙,展现了一个习惯具象思维的民族对浪漫神秘之物的向往与追求,也奠定了其后“龙形九似”的雏形。而玉器、彩陶,这些上层贵族才能接触到的奢华器物,承载着年幼的龙纹,虽是一派质朴天真, 却也预示着龙的尊贵意象开始深入人心。

红山玉龙与临汾彩陶

二、肃杀狰狞的商周龙纹

时至商周,龙的形象逐渐转变为肃杀狰狞之态,大量出现在青铜礼器之上,并延伸出夔龙、螭龙、蟠龙、虬龙等固定形态,且常常对称组合,称之为“饕餮纹”,再辅以繁杂的云雷纹、旋涡纹、回纹,让人见之生畏。 这种转变无疑迎合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有了些许皇权意味,与人间拉开了距离。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突出饱满的头部,阔口尖牙,身体蜷缩却充满张力,全身布满繁杂的纹饰,与质朴的红山玉龙相比,无疑更加凶猛狞厉。而外叔鼎、大克鼎等青铜祭祀重器,也均以饕餮为饰,庄重里带着几分肃杀与神秘。

妇好墓玉龙与外叔鼎

此时,原始瓷器已经在吴越之地诞生。 百越文化自成一脉,陶瓷还远远没有渗入中原腹地。因此,统治阶级善用的龙纹,多见于青铜、玉器之上。

三、极富美学追求的春秋战国龙纹

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衰落,使龙纹逐渐丧失了肃杀之气;另一方面,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也让龙的形象逐渐完善,并开始鲜明的追寻美学意义。

著名的国宝“曾侯乙铜冰鉴”,八个龙形耳非常突出,弓背昂首、灵动非常,与殷商时期的龙纹迥异。另有战国时期的谷纹立龙壁,龙腿蹬地有力,龙身扭转,张牙舞爪,极富气势。

曾侯乙铜冰鉴与战国谷纹立龙壁

这一时期的龙纹摆脱了原始社会的质朴与商周时期的抽象,并借助战国时期风行的神仙信仰, 逐渐融入了神性色彩,与飞禽走兽划清了界限。而众多先哲也描绘了龙的形貌与种种灵异之处。如屈原《九歌》: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在这里, 龙为帝王骑乘,是沟通天地的使者。还有《周易·乾卦·文言》:

云从龙,风从虎。

《山海经》和《吕氏春秋》中也有“应龙蓄水”、以龙致雨”的传说。 这里的龙,又成为掌管云雨的神兽。

先秦应龙纹饰

而《管子》则总结了整个上古时代人们对龙的认识:

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镯,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至此, “龙”从远古先民的想象中走出,完成了初始的“形象设定”。另一边,独树一帜的百越文化被秦王朝的一统打乱了自我发展进程,挣扎在强行融入中原文明的阵痛中。瓷器距离登堂入室,还有一段遥远的时光。

战国末年的原始青瓷盘口鼎

所谓“龙下隐地,潜德不彰,是以君子韬光待时,未成其行”。 龙与瓷的结合,正处在“潜龙勿用”的阶段,等待着彼此成熟的契机。

一、云蒸霞蔚的大汉龙纹

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个将自身与龙联系起来的帝王。《史记》: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描绘其相貌则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就连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也能“见其上常有龙”。 这种明显带有“包装”痕迹的对外宣传,与当今网红塑造人设并无本质差别,效果却出奇的好:

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之。

善于包装的刘邦

刘邦当然是个聪明人,他目睹了秦朝二世而亡,深知高压统治不能长久,必须营造出新的政权合法性。从这个角度看,他无疑是成功的。 而龙也从此作为“天赋皇权”的象征,影响了后世千年。

高祖如此做派,导致了有汉一代谶纬盛行。大量巫师方士编写预言、预测吉凶;儒生们则醉心于将神学与儒家经典融合。《晋书》:

汉武帝雅好神仙,世祖尤耽谶术

这种社会风尚必然影响到当时的艺术创作。因此, 汉代腾云驾雾之兽随处可见,著名的“马踏飞燕”就是此例。而龙作为众兽之首,自然刻画的更加飘渺灵动。此外,汉代“四灵”之说逐渐成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成为安定四方的神兽,其形象遍布大江南北。 “龙”也就在瓦当、壁画、漆器、织锦等承载上逐渐固化下来。

马踏飞燕

如下图的汉代龙纹瓦当,单纯洗练、粗放古朴,却又神采飞扬,充满了动感与张力,展现出后世难以企及的浪漫风格。

汉代龙纹瓦当

汉朝从来不是陶瓷的时代,昂贵的漆器与金银器才是上层社会的宠儿, 龙纹在壶、罐、碗等日用陶器上表现极少。下图故宫博物院藏西汉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腹部凸雕青龙、朱雀,画面色彩明艳,云气蒸腾,非常难得。

西汉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

时至东汉,龙的形象更加具化。此时成书的《说文》将“龙”字解释的非常详尽:

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更重要的是,青瓷于东汉末年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龙纹与瓷器的结合终于拥有了现实的土壤。二者相融的艺术表达,自此开始。

二、独树一帜的魏晋龙柄壶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 动荡之中的谶纬之学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超脱死亡、崇尚自然的老庄之风。反映到瓷器上,则表现为动物器型盛行。鸡首壶、羊烛台、虎子等造型写实,质朴可爱,恰恰迎合了魏晋高士们的隐逸田园之趣。

魏晋虎子

同样的, 龙纹也一改汉代云气蒸腾之感,从天上回到地面。如下图著名的北朝青釉贴花龙柄盘口壶,龙形以圆雕形式出现,龙腿蹬抓有力,攀附于壶身之上;龙首探于壶口,好似正在一番痛饮。这时的龙已经脱离了纹饰,变得非常具体,融入了市井人间。

青釉贴花龙柄盘口壶

此外,大分裂时代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自晋之后,佛教在南朝迅速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玄学则退居北方。因此龙柄壶于北方多见,南方则继续着一脉相承的青瓷传统,并受佛家影响,向着禅意、诗化的方向迈进。 这样的文化分野对瓷器装饰影响深远,一直蔓延至元明。

三、包容并蓄的唐代龙纹

时至大唐,我们终于等来了瓷器的第一个盛世。一方面,自大分裂时代蔓延而至的文化多样性,形成了“南青北白、南越北邢”的瓷业大格局;另一方面, 李唐皇室的开明心胸,让西域风情逐渐融入中原文明,这在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北方表现的更为明显。南方瓷业则延续了南朝传统,茶圣陆羽一番“邢不如越”的评价,让越窑在文人士大夫的鼓励中愈发内化。

下图是一件非常著名的凤首龙柄壶,出自大唐北境,与上文的北朝贴花龙柄盘口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唐代的异域风情更加浓郁,其腹部力士莲花采用的模印技术与图案纹样,均为西域所出。奇妙的是,中国传统的龙形与之搭配,丝毫不显突兀,反而更添一份神秘与灵动。

凤首龙柄壶

此外,大唐双龙柄壶也非常精彩,龙身弯曲的曲线、颈部与腹部的比例、龙首装饰的繁简程度,全部恰到好处,“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 以至于到了清代,雍正还专门下旨,要求景德镇御窑照此仿制。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唐代白釉双龙柄壶与雍正粉青双龙柄壶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盛世大唐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帝国北方饱经战乱,大量瓷工南迁避难, 越窑也在这种交流与冲击之下接纳了龙纹的表达,并于晚唐五代之时逐渐成熟。

下图越窑青瓷龙纹碗,在小小的方寸之地刻画三龙,首尾相接、团身昂首,神采飞扬。细致的雕工秉承了越窑的一贯风格。 北方的巨龙游到南方,也变得秀美精致起来。

青瓷龙纹碗

有趣的是,大唐一番盛世气象,却没有成就威武剽悍的龙纹。从北到南,从盛唐到晚唐,龙纹从灵动写实转为精巧华丽,既没有商周之时的严酷肃杀,也没有汉时的“天赋皇权”。唐人是自信的,他们似乎不需要神兽的庇佑,就能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龙在他们手中,不用高高在上,不用云蒸霞蔚,只需要适时出现,为农耕民族播云耕雨,见龙在田。

一、雄壮有力的宋代龙纹

五代十国的大分裂让赵匡胤心有戚戚焉。于是乎,理学盛行,道家兴旺,整个社会一改大唐的雍容华美,在官方倡导下变得素淡简朴起来。更重要的是,统领兵马的大将被他视为祸乱之源,于是“杯酒释兵权”。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为大宋王朝的主旋律。

一身素淡的赵匡胤

与之相应的, 宋初的龙纹开始向写实、厚重之风迈进,威猛之态呼之欲出,似乎大宋孱弱的武力需要借助龙的力量弥补。社会政治心态潜移默化的影响艺术创作,在我国古代不胜枚举,让人啧啧称奇。而龙纹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成熟期,潘鲁生在《中国龙纹图谱》中说:

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而龙纹成熟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其形象的确定。北宋著名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谱》中,详细记述了龙纹的画法:

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出;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虎、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鬣肘毛,笔画壮快,直至肉中生出为佳也

龙形九似

自远古绵延而至的龙纹,走到此时终于拥有了定式的形象。“龙形九似”开始深入人心。

如下图磁州窑龙纹梅瓶,黑龙阔口利齿,须发皆张;身形矫健虬壮,布满鳞片;龙爪锋利如刀,伸展有力。整体细节非常详实, 与当今龙的形象已经十分接近了。只不过,宋朝是单色釉的时代,这就决定了其装饰必须以刻、划、印为主,磁州窑这样的描绘龙纹仅是昙花一现,不成气候。

磁州窑龙纹梅瓶

自宋始,朝廷对龙纹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如皇帝用五爪龙,亲王用四爪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徽宗执政前,瓷器御供一直以白瓷为主。因此龙纹定窑尤多。

定窑刻花龙纹盘

赵佶此人,笃信道教,酷爱丹青,欣赏瓷器也是一把好手,唯独对当皇帝兴趣缺缺。汝窑官窑在他手中登峰造极,龙纹数量却大幅下降。 既然此时的龙已与皇家统治挂钩,其表现也冥冥中预言了国运的走向。

靖康之耻,宋室南渡,吴越之地的龙泉窑接过了宋家瓷业的大旗。富庶的江南之地让南宋皇室忘记了国恨家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整个国家再也强敌环伺之下,惊人的呈现出一个“国泰民安”的“诗化”的社会。

龙纹也在此时变得繁复起来,出现了贴塑、堆塑等工艺繁杂、造价高昂的技法。如下图龙泉窑堆塑龙纹盖瓶,一条小龙盘绕于瓶颈,呈现出融入了江南烟雨的暧昧梅子青,一副游山玩水的天真模样。正所谓“西湖歌舞几时休”, 南宋国祚就如同这条贪玩的小青龙,沉醉于吴侬软语的江南风情。

龙泉堆塑龙纹盖瓶

二、鲜为人知的辽代龙纹

辽国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随水草,就畋牧”的独特渔猎文化。其瓷业发轫之初,主要依靠铁蹄掳掠而来的宋朝匠人, 却又巧妙融合了水草山林之美,精彩非常,于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但遗憾的是, 龙纹在辽瓷上的表达非常少见。下图的辽三彩龙纹盘,龙形与大宋一脉相承,细节却处理的极为潦草,应是其陪葬的用途所致。而另一边,金属器上的龙纹却比比皆是。 这无疑传达了契丹贵族的鲜明态度,既龙是尊贵的,但瓷器的地位却远不及陪伴他们跋山涉水、纵马呼啸的金银器物。

辽三彩龙纹盘

总之, 宋辽龙纹一方面进化的极为详实,“龙形九似”的诞生,让隐匿云间的神兽似乎有了可以掌控的具象;另一方面,龙纹也成为了皇权统治的象征,与民间拉开了距离。正所谓“或跃在渊”,进退有度。无论抽象还是具象,龙纹都在此时逐渐印入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潘鲁生先生在《中国龙纹图谱》中说:

龙作为一种吉祥装饰意像,起源于新旧时期时代交替的远古时代。

而闻一多先生则在《伏羲考》中解释了龙的起源:

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于是就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龙了。

我们看到的各种远古龙纹器,也无一不符合二位先生的考证。

商周时期,龙更多的是代表了森严统治的符号,刻画于青铜礼器之上。 春秋战国时期是龙纹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节点,众多先哲开始为符号化的龙赋予了神性,使其成为沟通天地的使者、行云布雨的神兽。汉代流行的谶纬之学,为龙的神性添砖加瓦;但从三国至唐末,龙似乎又回到了人间。 这种反反复复的转变,无疑体现了龙纹与汉文化相融合相适应的过程。

唐末 越窑青釉龙纹盒

另一边, 瓷器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龙纹,这在两汉之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即使到了隋唐之际,因为龙的“尊贵”身份,其在瓷器上的表达也远远不如贵金属器来的顺畅。如唐代呈现龙纹最多的铜镜,就是皇帝在中秋节赏赐群臣的专属器物。唐玄宗还写有《千秋节赐群臣镜》诗: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像见清心…

好在,这种窘境在宋朝得以突破。 一方面,此时龙纹发展的更加具象,并鲜明的与皇权挂钩,就此确定了后世龙纹的方向;另一方面,徽宗首设御窑,瓷器终于登堂入室,龙与瓷的结合变得自然而然。虽然此时流行的单色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龙纹的表达,但相比青铜之肃杀、漆器之仙异、金银之华美,瓷器上的龙纹无疑多了几分灵动、几分亲切、几分来自人间的烟火气。 在莹莹釉色的映衬下,龙纹如同游进了稼轩笔下的元宵月夜,“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下期的《龙纹瓷器——巅峰篇》, 我们将看到青花、五彩、粉彩在元明清三代依次登场;而封建社会末期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又将龙的形象推至巅峰。这些,都意味着龙纹瓷器即将迎来极致的高光表现,并助力着从远古走来的神兽,历经6000年风雨,最终成长为国家精神的标志、炎黄子孙的象征。

《中国龙造型的演变及内涵》

《原始社会至唐代龙凤纹的演变及规律分析》

宣德青花龙纹洗,首博,大英,景德镇大对比

张宗宪为啥独爱“康熙云龙纹梅瓶”?

大英博物馆,33号厅,让人心驰神往的宣德龙纹大罐...

瓷器上的龙纹大盘点

盘踞在瓷器上的龙文化 元明清陶瓷龙纹大盘点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头条号“文眼豆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guwan1998

(0)

相关推荐

  • 陶瓷鉴定师张杰老师详细介绍:清雍正时期过墙龙纹瓷器如何断代

    在之前的视频里面,张杰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过墙龙的纹饰特点和它的简要发展过程.过墙龙纹做为一种民窑专属纹饰,在市场中常见仿品,今天这期节目,域鉴古陶瓷鉴定师张杰老师将带我们鉴赏一件雍正青花过墙龙纹大碗. ...

  • 漫谈:皇权的影响,看明代皇权兴衰与陶瓷的发展

    导读: 皇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皇权自此不断发展强大.陶器是中国约两万多年前就开始烧 ...

  • 釉里红瓷

    在中国至今出土的瓷器中, 最不应被历史忘却的当属 "瓷中艳后" --釉里红瓷.因这种瓷器烧制无定.烧成难度极大, 因此传世范围小而愈显名贵,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 存世的元釉里 ...

  • 龙纹瓷器——成长篇:从远古图腾到宋代名窑,5000年成就皇权象征

    2月底,我开始思考如何系统的向大家介绍陶瓷之美,进而确定了从"釉色"到"纹饰"再到"器型"的方向.于是整个3月,我们一起领略了单色釉陶瓷的魅 ...

  • 皇家图腾:国博馆藏“龙纹”瓷器欣赏

    清 仿石釉堆贴螭龙纹瓶 高37.3厘米 口径5.4厘米 足径11.9厘米 瓶直口,长颈,圆鼓腹,圈足.颈肩部堆贴一螭龙,器通体施仿石釉,底足施酱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 ...

  • 吕生荣:犹太人的智慧(学习成长篇)

    吕生荣:犹太人的智慧(学习成长篇)

  • 龙纹瓷器收藏指南,史上最贵的20大龙纹瓷器

    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皇帝称为真龙天子,抚掌四海称为龙御天下.龙,象征至高无上.建筑舟车.锦绣衣袍.御用宝座,一概以"龙"相饰.御用瓷器是皇家最为重要的典礼.生活.装饰用器之一, ...

  • 【模式量化交易】价值成长篇!

               交易是一个道术结合的过程,交易更是一场修行,技术和修为缺一不可,用投资的心态去做投机的事情,不要用投机的心态去做投资的事情!价值有界,成长有轨,周期有道,题材无边!估值面锚定,基 ...

  • 马未都:教你看懂明代龙纹瓷器真假

    朱元璋登基时百废待兴,但洪武二年景德镇烧造官窑之事还是提上了议事日程,只不过当时之需仅限于祭祀用器. 随着时局稳定,宫廷需求增加,在洪武中后期,朝廷不断颁旨,命令景德镇烧造各类器皿. 明洪武青花穿莲夔 ...

  • 如何看懂明代龙纹瓷器真假,这里有狠招

    朱元璋登基时百废待兴,但洪武二年景德镇烧造官窑之事还是提上了议事日程,只不过当时之需仅限于祭祀用器. 随着时局稳定,宫廷需求增加,在洪武中后期,朝廷不断颁旨,命令景德镇烧造各类器皿. 明洪武青花穿莲夔 ...

  • 李娅莲:淑女窈窕,君怎求之? /学习写作的成长篇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 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淑女窈窕,君怎求之? /学习写作的成长篇 李娅莲 自三月底进入初中静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写作是我们名师工作 ...

  • 国博“龙纹”瓷器,极美!

    清 仿石釉堆贴螭龙纹瓶 陈设品 高37.3厘米 口径5.4厘米 足径11.9厘米 瓶直口,长颈,圆鼓腹,圈足.颈肩部堆贴一螭龙,器通体施仿石釉,底足施酱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