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烟笼寒水月笼沙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探 海
烟笼寒水月笼沙
每个古老的城市,都是大江大河淘尽沙石后,留给后人的一个永恒的故事。南京,这座“江左名都”的故事,就生长在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秦淮河上。
初读秦淮,是在少年时代看到的连环画本戏曲《桃花扇》里。风流潇洒的“明末四大公子”之一侯方域,手摇折扇,泛舟于烛影摇红、笙歌曼舞的秦淮河上,触景生情的一声长叹,领我走进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秦淮夜色。稍长,又来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文坛前辈的指引下,那遥远而陌生的秦淮印象,始如桨声里的灯影,渐渐荡漾开去。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引无数男人竞折腰的女人河。拂去水面凝结着的“六朝金粉”,孕育了“十朝都会”的秦淮河水,便像电视剧走片头似的,流去了“秦始皇凿山断垅引淮入江”的传说,流去了东吴林立的帆樯和六朝楼台的烟雨,流去了隋唐以后文人墨客的叹息凭吊,流到了明清两代琴音荡漾的楼榭歌台,始将她的万种风情发挥到淋漓尽致。在王谢堂前旧时的燕子呢喃里,在金粉楼边柔美的流莺轻吟里,在破板桥上斑驳的洞箫倾诉里,画舫凌波,秦淮河缓缓打开了她温香彩丽的石榴裙: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寇白门、顾眉生、卞玉京、陈圆圆、马湘兰……一个个惊世骇俗的绝代佳人,竹帘轻挑,红袂飘飘,迎风立于船头。这些“水作的骨肉”,“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天生丽质,勾人心魄。但“似被前缘误”,她们都沦落在烟花巷。所幸风尘中也有几位知几,与她们吟诗唱赋,弹琴作画,当然也对月举杯,起舞弄影,庶几可慰她们那不幸而又不甘、不屈的灵魂。
那不舍昼夜汩汩漫流的秦淮河水,是在吟诵一首首轮廓分明的古诗,还是在诉说一个个凄清冷艳的传奇?你看,那当年羽扇纶巾、坐拥小乔,却在谈笑间赢得赤壁大战的周瑜,弈棋自若而破苻坚大军于淝水的谢安,这些备受秦淮河水滋润而举重若轻的英雄人物,连同艺术气质过剩、政治细胞欠缺的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纷纷走进了李白、杜牧、苏轼、辛弃疾等后世文人的诗词中。但风吹雨打千古江山,他们同千里莺啼的南朝旧事一起,渐渐湮没于厚重的历史书页中。秦淮河边,被大多数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些香艳的故事,而犹以“秦淮八艳”为最亮丽的风景,添为中国历史画廊中的一组独特形象。
说她们独特,是因为她们不同于唐代的薛涛,宋代的严蕊,明代的杜十娘等同行。尽管她们与薛涛、严蕊、杜十娘一样,都色艺双绝,都坚贞不屈,都于风尘中觅到过知音,但“秦淮八艳”多了国破家亡的考验。且看先后临河而建的十个政权。除了开国五十三年就迁都北京的明朝以外,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还有五代的南唐,以及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无一不是割据政权、短命王朝。这“虎踞龙盘”之地,紫气东来,却只能笼罩半壁江山,凝成的帝王气候只有几十年,太平天国甚至才十几年,最长的东晋也只有一百零四年。这些短命王朝气数虽短,但绝大多数在倾巢之际,也都进行过拼命抵抗。而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人的,屈指数来,只有南明。明朝灭亡后,这个新建的小朝廷仅活了一岁!在大厦将倾之际,南京城内,那些醉生梦死的须眉浊物们,却仍然通宵达旦地追逐于灯红酒绿之间,品尝着风花雪月。秦淮河边,只有几个弱不禁风的烟花女子,勇敢地挺立潮头,“红颜一怒”,作最后一搏,为龟缩的男人们撑起一把遮风避雨的纸伞。而那些娶她们作妾的所谓正人君子、国家栋梁侯方域、钱谦益、冒辟疆们,则或降或逃,都低下了曾经高贵的头颅,弯下了永远不再挺直的脊梁,将男人的生猛与刚烈,全部抛洒在此前滔滔不绝的豪言壮语里,遗落在无数销魂难忘的床第帷幕间。
数百年来,秦淮河畔,涛声依旧;乌衣巷口,夕阳犹斜。伴随着朱雀桥边依然花开花落的野草,“八艳”故事也漂在水上,世代不衰。但到底有多少人还在思考,“八艳”故事到底告诉了后人什么。在“文化”泛滥的今天,十里秦淮又被发掘为所谓“红粉文化”的摇篮,将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上升到了一个理论高度。还是那条令无数男人心动的河流么?还是那条为无数男人蒙羞的河流么?这不是一条令人肃然起敬的河流么?还有多少人在咀嚼那畸形繁华过后的余香,还有多少人在意淫那激情难抑的温柔怀抱?那遥遥地漂浮着香艳的水面上,氤氲开来的难道不是浓浓的悲凉?千载之后,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如今是愈加妇孺皆知了。只不过像唱流行歌曲一样,唱者和听者,都总是有些心不在焉罢了。
2005年10月2日于“一鹤轩”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