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理解十四五生态文明新进步

五中全会有关生态文明2035远景目标四句话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提出十四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新进步。对此有五个方面的新感受。

1)生态文明要有新进步。这是强调生态文明有新目标新任务,绿色发展有版本升级意义。十四五规划与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分别对应两个时代,后者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收尾,前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始。从环境库茨尼茨曲线的角度看,2035年左右一段时间将是生态环境的关键转折区间,所谓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可以说以前的发展规划是爬坡规划,环境与发展曲线位于左侧,资源环境生态影响在爬坡,生态文明重点是提高绿色发展效率,减轻影响;现在的发展规划是达峰规划,发展曲线要达到峰值进入右侧,生态文明重点是资源环境生态影响不再爬坡,不同程度开始下降。环境影响总量控制的对象,从主要污染物,推进那些难度较大的领域,包括能源消耗、土地扩展、二氧化碳、垃圾增长等;不仅要让环境影响穿越高山,而且峰值还要争取降低。

2)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这是强调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实现倒U形曲线的根本性转折。这是十四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国内意义而且有全球意义的方面,具有传统城市褐色议程和当前全球气候议程的协同效应。按照2030年碳排放达峰后走向下降的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会在能源革命与低碳转型上加大力度。一方面,二氧化碳达峰的时间可能在2025年左右提前实现,同时人均二氧化碳可以控制在8吨左右(总量为112亿吨),不超过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人均10吨的水平。另一方面,能源替代会加大力度,新能源有可能达到25-30%的比重,煤炭消耗降低到50%之内,同时控制石油和天然气的国际依赖度(现在是70%)不再增长。

3)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这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在生态边界内进行,要在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内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是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农田红线、城市增长边界三根红线确定国土空间格局的三个功能分区,即主要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保证生态安全的生态功能区,主要提供农业产品和服务保证粮食安全的农业功能区,主要提供工业产品和居住服务的城市化地区。这将促进城市化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转型,建设用地从蔓延式扩展到紧凑性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需要率先实现城市发展与建设土地消耗的脱钩即建设用地负增长。

4)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这是强调生态文明需要有相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态环境的内部,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不可以九龙治水分而治之,需要跨部门的合作治理和政策整合;二是在生态与发展之间,不能认为生态文明只是生态环境部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在工业、建筑、交通、能源等广泛的生产和消费领域进行绿色转向,生态文明要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几大建设中去。

5)上海要在生态文明方面有引领性作为。建设生态绿色之城是上海2035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三大分目标之一,十四五规划上海要有两个方面的引领行动。一是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围绕生态绿色空间达到陆域面积60%的远景目标,推进湿地体系(包括东西南北江河海湖四个边界的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一江一河建设,提高陆域河面率)、森林体系(稳定耕地和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公园绿道体系(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两环九射系统)三个体系建设,这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实现四个脱钩即城市发展与建设用地增长脱钩,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脱钩,生产消费与垃圾增长脱钩,交通出行与小汽车化脱钩(建设3个1000的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体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