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民:记一次深度采访

记一次深度采访

文图/陈志民

2021年7月9日,天空没有一丝云,太阳也失去了春天的温柔,地面温度高达近40度,我们预约的采访任务,没有顾及到炎炎烈日,如约前往。

采访的对象的是1927年春,参加了第一个中共淇县党支部组建工作之一的谭贺庭的女儿谭新梅等人,他们现住在滑县,我们买了鲜花、礼物,从朝歌驱车前往。

在赶往目的地的路上,我们一行四人就开始了对采访人一家景况的“挖掘”。

黄强摄影师兼司机,首先打开了话匣,我们今天的采访任务就一个,对参加了第一个中共淇县党支部组建工作之一的谭贺庭的女儿谭新梅等人进行采访,深度挖掘淇县第一个党支部组建的来龙去脉、地位作用,以及几位支部成员留下的文献资料、照片等实物进一步整理收集。

带队的王东安主任接着说,对,淇县第一党支部的建立,对我们淇县老区后来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编纂《淇县革命老区发展史》首篇之作,必须深入挖掘,开好篇起好步。

编辑老师宋建江说,没有淇县第一党支部的建立,就没有后来淇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也就没有淇县富美朝歌的今天。前几天,我参加了对谭贺庭的爱人以及二女儿、三女儿的采访,感触很深,从她们的回忆叙述中,又看到了当年淇县第一党支部战斗工作的情景,也亲眼看到了谭贺庭前辈对晚辈的影响和晚辈对老一辈优良传统的继承。

而我作为旁观者,在认真的倾听,用心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感动。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谭贺庭前辈:谭贺庭,男,1909年出生,家为富农,系我县西岗乡大李庄人,1926年在开封两河中学读书时,由吴丹坤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淇县早期的中共党员之一。1927年与吴丹坤、介明堂一起组织了第一个中共淇县县委,曾任中共淇县县委宣传部长,党支部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之后,开始做教育工作,“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淇县,谭贺庭拒绝给敌人做事。1941年又参加了革命,曾任冀鲁豫四专署参议,他家中就是地下联络站,掩护过卫西工委的地下工作者。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日寇及汉奸牛英德、土匪头子杨富等三次抄了谭贺庭的家,其大女儿被抓到日本司令部吓成神经病,其母被杨富用杠子压断了腿。谭家曾为革命损失小麦120石、牲口4头和大量财物。然而,全家人毫无怨言,谭贺庭也未因敌人的残暴而退缩。谭家为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谭贺庭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曾任滑县第一中学总务主任,滑县城关高中副校长。1981年离休,1985年3月病故,终年七十六岁。

谭贺廷的事迹载入了《淇县县志》,在网站媒体都有登载,在中国共产党之际,淇县有关部门编辑出版的《红色记忆》、《红色足迹》和《朝歌百年》等书籍、画册、刊物上,都有谭贺廷革命前辈的大名和事迹,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我们编纂《淇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也必须浓墨重彩地书写,使老一辈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滑县,由于事先有约,直接来到一个学校门口下车问路,正好打听的一位摆小摊的大嫂,她是谭新梅的邻居。大嫂一边给我们指路,一边还介绍说谭新梅是个好人,是个热心的好邻居。我们根据大嫂的指引,经狭长窄弯的胡同,找到了受访人的家。家门是一个门楼,东南门,进门迎面影背墙前绿色植物瓜蔓相迎,往右看去小院整洁,在东屋门前一棵小椿树,似迎客松风吹摇曳,在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进了门,看见谭新梅忙架拐起身相迎,我们马上迎上去让她坐下。原来由于前一段不小心摔了一跤,小腿骨折行动不便,用上了拐杖。我们送上礼物,献上鲜花,说明来意。谭新梅爽快地和我们攀谈起来。

谭新梅从个人生活说起,七、八岁记事起,和妹妹就随父亲谭贺廷,从淇县大李庄搬到濮阳上小学,继母就像亲生母亲一样,照看我们姊妹二人。当时,父亲在濮阳中学工作,我们在父亲办公室的床上睡觉,生活相当困难。到我上六年级时候,父亲工作需要,调至滑县一中工作,我们一家四口随迁,那时有了我的二妹妹改梅,成了一家五口关系很好,母亲(继母)现在年龄大了还要跟着大妹妹生活。

她说起那时候的的事,激动不已,虽说大部分都是后来听说的,但也如身临其境。我家那时候是大户,有房有地有吃有穿,父亲为了革命,家成了红色交通站。父亲回家骑着高头大马,可威武可带劲了,李先贤和地下交通员等革命同志都住在俺家。父亲平常不爱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位好父亲,姑姑、姑父、大舅、二舅和姨亲戚们都听父亲的话,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参加了革命。有一次,一支部队堵住门口,来家抓人,三姨腿脚不方便,小姨人小灵活,从俺家背上行李去了解放区。

她谈到现在生活,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不给组织添麻烦。父亲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母亲像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呵护着我们,就是后来妹妹们的成长,也是姨夫、姨他们长辈操心给安排的。由于一大家子休戚与共,现在母亲年事已高,还愿意住在大妹子家。

一家子和和睦睦互尊互爱的的气氛,熏染到了我们,老一辈们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追踪谭贺庭生前往事,我们提到现在遗存物件,谭新梅说在孩子秦雷那里。由于秦雷在滑县医疗保障局工作,工作职责所赋予的任务,只有下班时间才能接受采访。趁着中午我们一起到秦雷家里,进行了进一步的采访。

秦雷一家三口,有爱人和女儿,一进屋就感受到温馨和书香的味道,住房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屋内布置的井井有条,在阳台一侧有花有茶台,给我印象很深,秦雷女儿忙给我们起茶倒水,入座后,开启了我们的采访。

秦雷从书房拿出了我们寻觅的宝贝,谭贺庭先辈的照片、读过的书籍、资料等。让我们进入战火纷飞和对敌斗争的年代,摄影师黄强不失时机,把一张张照片进行翻拍,毕恭毕敬地长时间腰弯低头,王主任、宋编辑逐一与秦雷探讨,回忆老一辈枪林弹雨的当年。

时针将指到下午一点,我们还兴致未减,滔滔不绝问个没完。秦雷你谈谈对姥爷的印象?他立刻侃侃而谈,语气中带着对老人家的尊重和敬慕:

我是谭贺庭的外甥叫秦雷,现在在滑县医保局工作。我从小跟着姥爷是一块儿长大,在我的印象里,我姥爷跟他们那一代老一辈儿都是一样,他们革命了一辈子淡泊名利,都是干好本职工作甘于平淡,从来不为自己或子女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就算对我母亲、大姨、二姨所有的亲人,包括教育我们这一代,干工作走向社会,都要靠个人的努力,从来没有想着去托关系,送礼之类的歪门邪道;包括母亲那一辈儿和我们这一代,都很好地继承了优良家风,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的。我姥爷对子女要求很严,自己对工作也是兢兢业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会更好地继承这种教导、优良传统和作风。

谭贺庭的外甥媳妇也抢着说,我叫王凯娟,在滑县教育局工作。谭新梅是我的婆婆,她是谭贺庭的大女儿。我嫁到这个家庭感觉家里的条件不是太好的,其中有几年,我婆婆下岗了,她在工厂上班的工资几年都没有发过,但是就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他没有跟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从来也没有这种想法,都是自己自力更生解决一切困难的。

结束对谭贺庭外甥一家的采访,我们一行简单的吃了个午饭,又马不停蹄地奔赴赵希良驻地(赵希良的父亲赵清秀是谭贺庭的养子,一直和谭家人居住在一起,谭贺庭是他的爷爷),对谭贺庭作进一步挖掘采访。赵希良的父亲是孤儿,一直跟着谭贺庭干革命,听说他哪儿也有第一手资料,他曾告诉过记者关于谭贺庭老一辈革命的故事。在他哪儿我们了解到了小木箱和谭贺庭干革命及许多我第一次才知道的故事,收获颇丰。

画外音:采访基本结束,任务基本完成,对谭贺庭前辈他们的事迹及精神境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因为有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他们甘洒热血的基奠,有了他们严于律己的传承,福泽后世千秋万代,所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我们会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1年7月)

(0)

相关推荐

  • 淇县发现戊戌变法维新派人士墓地

    凤凰宅主 淇县发现戊戌变法维新派人士墓地 与扯淡碑一样,长眠道人又是朝歌历史上的一桩悬案.疑案. 对于前者,关注者众多,且蹿红互联网,而对于后者,鲜有人涉足,要么不屑一顾,要么说价值不大,成了被历史遗 ...

  • 寻找猴昙仙一带的红色故事 (谭发生)

    寻找猴昙仙一带的红色故事 谭发生 从小就经常听祖辈的一些爷爷奶奶讲我们猴昙仙一带的革命故事,因为听得多了,这些故事就深深地镌刻在了脑海里,永远无法抹掉,虽然我现在年过半百,这些活生生的故事却历历在目, ...

  • 浚县历史上的境域面积有多大?有2个镇很难保住,就剩下7个乡镇了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东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浚县历史文化灿烂,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卫河.淇河.大运河. 浚县古城 浚县西城门 卫河蜿蜒纵 ...

  • 田纪云:当了10年国家副总理,子女无人从政

    新中国成立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了它再度崛起的最好时代. 但是这个时代的来临不是自然而然地来的,这面凝聚着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和他们为了新中国奋斗 ...

  • 陈志民: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文图/陈志民 四月的一天,春风拂面,同学相约在古村落--淇县北阳镇油城村. 初中两年的同学相见,一下回到了四十四年前,青春激情顿时迸发,寒暄.握手.相拥,把上初中七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下)

    迁民合作社(下) 文图/陈志民 "鸡蛋换盐两不找钱",说的就是发生在合作社里的一个交易过程,那时家家户户都没几个钱,家里养几只鸡,下了蛋不舍得吃,拿到合作社去换成需要的商品,如:盐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上)

    迁民合作社(上) 文图/陈志民 母亲吩咐道,去,去合作社(供销社)打点儿酱油.这是难忘的儿时记忆. 母亲提到的合作社就是迁民合作社.那时的合作社就像是现在的超市,过去说的农村商店.过去的商店不像是现在 ...

  • 陈志民:小拱桥

    小拱桥 文图/陈志民 小拱桥,它建在我的祖籍后张近陈街自然村的村西赵家渠上,它也时长挂在我的心上. 我虽出生在后张近,但跟随父母在迁民村长大,现在工作生活在县城,后张近村成了我的老家和故乡.在九十年代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下)

    挣工分儿(下) 文图/陈志民 看红薯地和送扇镰看起来活轻工分儿好挣,可对于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时,在胆量上还需要打磨锻造,在体力上也需要锻炼增长.比如看红薯,红薯地离村子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上)

    挣工分儿(上) 文图/陈志民 挣工分儿是按劳分配的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参与生产队的农活,按贡献大小记工分儿,年底分红. 我开始挣工分儿是在上了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是12岁小伙子了,才允许干农活挣工分儿的 ...

  • 陈志民:哄母亲玩儿

    哄母亲玩儿 文图/陈志民 有个老年语说:"老换小是块宝".总结的很到位,很有哲理,我非常认同. 父母上了岁数,需要我们的照顾,我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谛.比如,作 ...

  • 陈志民:梦里的小河

    梦里的小河 文/陈志民  图/张巨孔 到过长江去过黄河,可唯独梦里,常见到迁民村东边的哪条小河. 草青青,水荡漾,赤身裸体任徜徉--,六.七十年代,迁民村的水系比较发达,村里.田间到处是沟沟壑壑.坑坑 ...

  • 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下)

    迁民老学校(下) 文/陈志民 我对迁民老学校最后的记忆是1976年,我们在迁民新校区上初中一年级,9月9日毛主席逝世,迁民在拆除的那栋老学校房子平整的地面上,搭起灵棚集中悼念毛主席.毛主席画像坐南朝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