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of the Week: 面肩肱肌营养不良
Case of the Week
患者男性,40岁,主因“双上肢近端无力20余年,行走不利十余年”就诊于我院门诊。
现病史:患者自觉14-15岁时出现双上臂抬举困难,进行性加重,未予重视。20余岁时出现行走费力,走路姿势异常,下蹲后起身困难,并被家属发现其面部肌肉活动差。发病来症状无明显波动。病程重否认头晕头痛、听力减退、言语含糊、吞咽呛咳等颅面部症状,也否认肢体麻木、肉跳、脚踩棉花感、胸腹部束带感、二便障碍、呼吸困难等症状。外院肌酸激酶正常范围。
家族史:否认家族同类疾病史和近亲结婚史。
体格检查
双眼裂闭合不全,双侧上唇上翘,吹口哨、鼓腮不能。双上肢近端肌力III级,肘关节IV级,双侧大腿内收肌力IV级,双侧胫前肌肌力III+,余肌力V级。四肢腱反射减弱。双侧二头肌和三角肌萎缩,翼状肩,腹部前凸,卧位起床过程见Gower征。步态呈鸭步。
主要阳性体征
1、肌病面容:上唇微厚且上翘,鼓腮不能
2、翼状肩
3、大力水手手臂征-双侧肱二头肌萎缩但前臂肌饱满
4. 骨骼畸形:胸骨凹陷,腹部前凸
5. 步态呈鸭步
辅助检查
根据患者的肌无力、萎缩特征和相关畸形及异常运动形态,患者定位诊断考虑肌肉病变,定性诊断考虑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我们为患者完善了肌电图检查,结果如下:
神经传导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右股内肌 CMAP 波幅较对侧下降,余所检感觉和运动神经 CV 正常,运动神经 CMAP 波幅和感觉神经SNAP 波幅正常。重复电刺激未见明显异常。
针极肌电图结果见下:
通常对于一块肌肉的针极肌电图,我们要观察四个步骤:插入电活动、放松时(观察是否有异常自发电活动)、轻收缩(观察运动单位的形状、时程、波幅和发放频率)以及大力收缩(观察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类型)。视频所示肌肉的运动单位在轻收缩的时候有很多的位相(电位跨越基线的次数,位相增多表示同一个运动单位内肌纤维失同步化或者有肌纤维丢失),短时限、低波幅、窄主波,看到了许多运动单位电位发放,我们称之为早期募集现象或者病理干扰相(即用力程度与运动单位电位出现多少不成比例的现象,多出现在肌源性损害的肌电图中)。该患者下肢被检肌和口轮匝肌及肱二头肌见插入电位减少,左胫前肌见少量 CRD ,右股直肌见少量正尖波,右股二头肌长头未引出 MUP,桡侧腕屈肌 MUP 正常,余被检肌MUP 多呈多相电位、主波窄、短棘波,右侧肱二头肌、股直肌和胫前肌见早募集。考虑:非活动性肌源性损害肌电改变,累及面部肌、躯干肌、上肢近端肌和下肢近端及远端肌。建议进一步完善下肢近端和远端肌肉 MR。并FSHD 相关基因检测。
遗憾的是患者拒绝基因检查,我们让患者回到当地完善肌肉MRI。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英文名:Facioscapulohumeral dystrophy,简称:FS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疾病,总发病率为1/20,000,在肌营养不良中位列第三。临床上以面部、肩部、上臂等部位的肌肉无力以及进行性萎缩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神经性耳聋和视网膜脑细血管扩张,但一般智力不受累。病程进展相对缓慢。
95%的FSHD的致病基因在人的染色体位于4号染色端,转录因子DUX4(Doublehomeobox 4)的异常表达,导致了蛋白异常,从而产生肌肉细胞毒性作用,最终导致了FSHD出现肌肉损害的表型:4q35(FSHD1),5%的患者与改基因无关,尚无定位(FSHD2)(见下图)。
FSHD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20岁前起病,不超过5%的比较严重的患者在婴幼儿或儿童期起病。受累的肌群有特征性分布,受影响的肌肉通常不对称(见下图):1. 面肌受累致双侧周围性面瘫表现,即闭目不合,撅嘴不能,蹙眉皱额困难,嘴唇增厚,常为非对称性。2. 肢体和躯干肌群受累顺序依次为 肩带肌(三角肌相对保留)- 躯干肌-下肢肌。3. 肩胛带肌群受累表现为上臂抬举困难,翼状肩胛明显。静止时,患者表现为斜肩姿势、肩膀前转和肩胛骨上升,前臂上移或外展时肩胛骨常常向前外向转动。4. 腹壁肌肉在疾病早期即可受累,出现Beevor征或反Beevor征。5. 骨盆带肌受累导致脊柱前凸、鸭步。 6.下肢肌通常先累及远端(常表现为垂足),再累及近端。4. 眼外肌、延髓肌和心肌不受累,吞咽功能不受影响。但少数病人会有呼吸肌受累。本病进展缓慢,可数年静止发展。有1/3的患者可以无症状,仅能依据体格检查进行诊断。
FSHD主要实验室指标如下:血清CK一般正常或者轻度升高。肌电图检查大多数患者临床受累的肌肉出现明显的多相、低振幅、短时相的动作单位电位。肌肉活检典型的特征有中央核纤维坏死纤维、再生纤维和肥大纤维,单核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的脂肪浸润和结缔组织增殖等。基因诊断FSHD的基因定位于4q35,4q35基因缺失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FSHD的建议诊断流程见下图:
FSHD治疗方面,仍然以支持对症以及康复治疗为主,今后以 DUX4 作为靶点可能是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吕传真, 周良辅.实用神经病学.第4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2. 拉比·N. 塔维尔,沙南·韦南斯. 简明神经肌肉疾病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13.
3. 党静霞. 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 Karcesk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 2015guidelines.[J]. Neurology, 2015, 85(4):41-3
5. Rabi,Tawil, John T , et 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summary: Evaluation, 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 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 Report of theGuideline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nd the Practice Iss[J]. Neurology, 2015.
6. SchtzlT , Kaiser L , Deigner H P . 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 genetics,gene activation and downstream signalling with regard to recent therapeuticapproaches: an update[J].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2021, 16(1).
7. UpToDate
编辑:王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