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来深圳后第八次搬家,但这里像娘家一样…”夏虹对社工说...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胡博文
“又要搬家了,这是来深圳后第八次搬家。这次搬家跟以往不同的是,我很舍不得!'HQXC’就像我的娘家一样,提起来特别亲切,特别舒服,特别感动。”这是居民夏虹(化名)搬家前留在微信居民群中的消息。在HQXC社区这所谓的“娘家”,曾发生着这样一段温情故事……
“初来乍到,有那么段时间,我十分消沉”
刚搬来横岗的夏虹一家四口挤在一间不足30平方的出租屋里。大女儿先天智力残疾,小女儿读小学不久,丈夫长期在外打工,照顾两个女儿的生活成了压在夏虹一个人身上的重担。
1.走访慰问强支持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学史力行”有了深一步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也愈发能够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细致的观察发现群众不愿主动诉说的事,挖掘“痛点”。身为党员的社区网格员入户登记,在与夏虹交谈的过程中,敏锐捕捉到其面容透出的丝丝疲惫和面对未知的不知所措。登记过后,针对其特殊情况及服务中心预估,社区工作者们主动与夏虹一家熟络起来,定期上门走访慰问:陪大女儿玩耍、同夏虹聊聊天、为小女儿辅导功课…小小屋子里,人的愁容少了,笑声逐渐多了起来。
“家里特别穷困,我们一家4口,只有爸爸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几乎没几天休息,因为休息了没有钱赚”
与社区工作者们逐渐熟悉的夏虹犹豫再三,道出生活的无奈与窘境:孩子是父母的唯一,比自己的命还重要。现有的收入仅是一家吃穿用度就十分拮据,供小女儿上学已是十分困难,大女儿在康复过程中由于非深户导致很多福利政策享受不到,康复费用的缺口一直是夫妻两人的心病。
2.补助申请解刚需
本着“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找准、把情况摸清,聚焦急难险重、精准办实事”的原则,妇联、残联、民政等多部门详细记录了夏虹一家的实际情况及大女儿的病情,反复比对现有各项福利政策,将大女儿申报为街道困境儿童,为其申请相关补助、康复津贴等,切实刚需解决了。
“孩子不敢带出门,怕不被接纳,吓到邻居”
出于过去的生活经历考虑,夏虹几乎不带大女儿出门。一是怕孩子的异常举动不被邻里接纳遭受白眼,二是孩子不认得路又好动,一个不留神就找不到了。
3.志愿互助促融入
长期不出门不利于康复,再三研讨下,党员干部们决定从包容性强的志愿服务入手,帮助这对特殊的母女融入社区生活:夏虹在孩子康复训练之余,开始带大女儿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时间一长,其他志愿者、社区居民都认识了这对积极向上的母女,诧异的目光少了,善意多了。
一日傍晚,买菜回家的夏虹与大女儿走散,久久找不到孩子,不得已在居民群中求助。消息一出,附近的居民下楼找人,消息灵通的居民线上追踪,还有的帮忙查监控…终于,群力群策下的两小时,人找到了,大家吃了个“安心饭”。
“这些年为了大女儿能有个地方肯让她学习和康复,我跑过很多地方”
现有的康复条件与康复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大女儿不断发展的学习、康复需求。
4.资源连接重康复
为了大女儿情况的有效稳定和康复,社区工作者们不断为其链接公益组织、机构资源,希望能以更加专业的技术支持康复训练。随着相关信息的支持与引荐,夏虹和几位面临同样情况进不了学校的家长在爱心人士帮助下自发成立了特训班,新一轮康复之旅即将开启,希望之花也开始生根发芽。
由于特训班距离现住地较远,思虑再三的夏虹一家决定搬离,这也是这个家庭的第八次搬迁。临行前,夏虹在居民群里留下一封信,记录了在横岗生活的点滴和对社区、人、情的感恩与热爱。
这,便是一个普通家庭不普通的故事,一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学史力行,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故事;一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入调研,关注特殊群体及其家庭的故事;一个实事有结果,家庭长足发展的故事;一个营造互助、和谐社区氛围,反响热烈的故事。
写在最后的话
作为一名16年专业毕业的社工,5年社区工作的坚守使我逐渐认识到:期望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崇高职业理想不仅仅体现在每一次宣传活动、每一次服务汇报展示、每一次项目编写与竞标中······更多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体现出的社工人明确的目标、清晰的头脑以及身为社工传达给服务对象的价值感与安全感。此外,实务工作与政策号召相结合的敏感度与工作方法是社工人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在国家现状背景下推进的新政策、新理念反映着社会需求和民生短板,正是社工着眼本土开展实务工作的指向标。
我坚信,即便默默无闻,即便不会被频繁看到,但脚踏实地的我们所倾注之力已被深深刻在每一个专业行动中,这一路累积下的经验、实践、心路······种种必然能转化为专业与传承的力量,推动行业走一步、再走一步。与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