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种植仇恨’

在武侠小说或是影视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主人翁的父亲或是师傅,总之是那种有养育和再造之恩的最亲的人,身负重伤、口吐鲜血倚在主人翁的怀里, 做最后的遗言托付。

托付的内容一般会是一字一句地告诉主人翁,是谁为什么将我置于死地,最后一定还会再三强调加死不瞑目地说上一句“一定要替我报仇啊!”。

从此以后,主人翁便失去自我,他的生命也不再是自己的啦,他成为了父亲或师傅生命的延续,也成了他们手刃仇人的工具。慢慢地主人翁内心的仇恨开始生根发芽,同时也随着自身能力的提高一天天长大并膨胀起来。

直到有一天,自己励精图治,拥有了足够的能力和实力之后,找到了那位与之不共戴天的仇人,亲手了结了对方性命之后,大快人心之后,故事好像才能圆满收官。

其实,往往小说写到此处,作者会就此停笔,作者似乎会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仇人也会像愚公一样,他也有生育的权力,他也有很大可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的子孙也该有替父报仇的动机与决心,作者就此打住的原因或也能够理解,因此如果任由故事如此发展下去,还真是永远都没有了尽头。

或者,他会人为地再设计出场一位人物,这个人通常是看破红尘的得道高僧,他的一句话,或能一语惊醒梦中人,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仇恨当断则断、该放时也该早些放手。

也许,主人翁抛开了仇恨之后,那一刻的自己,才算是最真实的自己吧!那一段的人生也才能算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吧!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文学创作中,作者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为了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快意恩仇,有意地制造矛盾、种植仇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故事没法推进,天下一片歌舞升平,也就失去来艺术该有的美。

不光在文学创作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类似的、变相的种植仇恨的行为,而往往被种植仇恨的对象还都是曾经最亲的甚至是最爱的人。

曾经,就有过这样一对夫妻,夫妻二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郎才女貌,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偶。曾几何时,两人的结合一度被亲戚朋友传闻佳话,被奉为夫妻间的楷模来学习。

然,好景不长,两人婚后没几年,尽管有了爱情的结晶---聪明可爱的儿子,但双方依然没能战胜婚后平淡无味的生活,双方矛盾开始逐渐升温,最终被激化地不可调和后,男方终于提出了离婚。

此时,女方一下子就懵了,她本以为夫妻之间吵吵闹闹是本该有的事,并不会升级到离婚的地步。于是,她就果断猜测,对方一定是外面有人了,一定是他出轨在先,尽管她并没有掌握任何哪怕一丁点的证据。

仅凭着这点猜测,再加上女方固有的优势和绝招---一哭二闹三上吊,终于,取得了离婚的全面胜利,夺得了儿子的抚养权的同时,也成功地让对方的净身出了户。

男方逃离这个是非的漩涡,自己选择了一个新的城市,破釜沉舟重新打拼。几年后,生意逐渐红火起来,生活一点点好起来之后,也重新考虑起了自己新的生活,重新组建来新的家庭,开始娶妻生子。

尽管此时,他的前妻已经早他几年就重新投入了其他男人的怀抱,也早已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在得知前夫要结婚的消息后,依然不依不饶地给他们的儿子灌输着父亲就是个负心汉的仇恨。

尽管这么多年来,前夫依然尽心尽力地尽到了一个父亲该有的抚养义务,每个月按时寄抚养费,也试图甚至是请求前妻允许自己来看望自己的亲生骨肉,但总是会被无情也无理的拒绝。

于是,一个出轨在先的负心汉的形象,再加上自从父亲离开后没有看望过自己一次也没有尽到父亲抚养义务的父亲形象,便高高地树立在了儿子心中。儿子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除自己母亲以外最狠父亲的人。

我最心爱的人,为何伤我最深?也许答案是因为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吧!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错,但子女万不该被父母任何一方培养成为,两人斗争中的一把利剑。可以确信的是,这样非但不能让子女未来的人生之路更好走,反倒会无形当中增加他的报复心理、复仇感,也同时会增加他的愧疚感和负罪感。

这场斗争,或许有导演,但她注定导演出来的作品不是喜剧也不是正剧,只有悲剧。用自己子女的幸福作为赌注,这样的的赌局注定会是一场只有输家没有赢家的无妄之灾。

无论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多一份最亲的人的关爱,总好过让他背负任何的仇恨。

孩子犹如花朵,在成长时,他们最需要的都是阳光和雨露,他们最希望看到的一定都是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

当他们内心少一分仇恨和埋怨时,他们的人生也就会多一分善良和洒脱。

一切凭借自身主观意愿或有意或无意地种植于他人内心的仇恨,归根结底,都属于狭隘地自私行为。

也许,停止向幼小的心灵灌输和种植仇恨,共同给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阳光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是每一个身为人父人母,最应该做得事。

这件事与父母爱或不爱无关;与彼此之间是什么样的身份无关;与孰对孰错无关;仅仅与孩子未来的幸福有关!

谨以此,送给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母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