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灾民没钱买米,面对饥荒范仲淹说:提高米价,事后才知其高明

宋朝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当时的百姓安居乐业,在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当时,皇帝广开言路,朝中也没有宦官把持朝政之事,各种起义也是极少,这是值得夸赞的地方。

但是,这段时间有一个缺点:多发自然灾害。比如说在宋神宗年间,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以及宋徽宗的重和元年(1118年),黄河泛滥,让河北、京东四路都遭到水灾的侵袭,百姓们流离失所。但这些自然灾害也不是完全没有治理的方法,只要依靠人力就可以改变。在宋朝,出现的著名大臣也有很多。

比如说王安石、狄青、司马光等等。还有一位大臣,他就是范仲淹,此人不仅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曾经解决了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的难题,只不过,他用的是涨价的方式。当时令人不解。范仲淹是宋太宗端拱二年生人,经过寒窗苦读数十年的时间,终于进入官场。由于性格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

也因此备受朝廷某些官员排挤,被贬官多次。在皇佑元年(1049年),年长的范仲淹被调到杭州,当时他遇到江浙一带闹饥荒。当时的杭州米商把米价抬高到一斗米要120文钱,许多老百姓根本就承受不起这么贵的价格。范仲淹看到这样的一幕,内心也非常着急。他马上想到应对的方法,那就是让米商继续涨价。

老百姓一听,当然是怨声载道,甚至觉得范仲淹是一位“贪官”,然而没过多久,大家反而开始称赞范仲淹,夸他高明了。因为表面上看似是提高大米的价格,让其他地区的米商都听说苏杭米价高,都把大米运输来这里贩卖。

但实际上,米一多竞争就来了,价格自然降下了。后来范仲淹让人开仓放粮,这时候百姓都会选择价格较低的公家粮。价格高的大米肯定卖不出去。要是把米再运回去,那又提高了成本。因此,米商们没有办法,只好选择低价把大米卖出去,这场饥荒的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

由此可见,范仲淹真的是心系国家和天下百姓。对得起自己所写的这句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在,后人们仍然记得他的功德,在一些地方,仍然能够看到范仲淹的遗迹,说明他的影响力不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