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文献导读69期:疼痛中,为何男女不同?多篇研究给了解答

✎ 顶刊导读目录 

1,疼痛的性别背景

2,丘脑底核刺激对帕金森病疼痛症状的性别特异性作用

3,kappa阿片肽受体抑制脊髓背角中潜在的术后疼痛敏化时的性别差异

4,慢性腰背痛的性别和年龄特异性遗传学分析

1,疼痛的性别背景

期刊:Health Psychology Review

疼痛的性别背景模型

疼痛是痛苦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女性承受着更大的负担。目前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生物学因素之外,也有心理和社会因素,但是目前尚没有完善的男、女性疼痛社会心理模型。
本文提出了疼痛的性别背景模型,认为疼痛的产生会受到性别环境的部分影响,这种性别环境在个人和人际关系层面上均能起作用。该模型可以用于对现有的关于性别和疼痛的证据进行评估,并可以进一步探索该模型是否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出现原因。尽管目前有证据表明性别与疼痛之间存在联系,但仍缺少实质性证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更多关注于性别和疼痛。
https://doi.org/10.1080/17437199.2020.1813602

2,丘脑底核刺激对帕金森病疼痛症状的性别特异性作用

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

目标:已知针对丘脑底核(STN)的深部脑刺激(DBS)可以减少帕金森病人(PD)的运动症状,但是DBS对其他非运动症状的影响会因人而异,治疗是否会对患者产生效果的因素目前尚未阐明。本研究评估了DBS治疗后PD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的性别差异。

方法:作者采用有效的数字评分量表(NRS)、修正版奥斯威辛下腰痛残疾指数(RODI)和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PDPS),对20例接受双侧STN深部脑刺激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术前和术后评估,并将性别作为影响疗效的生物学变量。

结果:参与者由6名女性和14名男性患者组成,DBS手术后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1.8±2.0个月,其中女性患者年龄更大(p = 0.02)。协变量分析显示,年龄、刺激设置或其他混淆变量对疗效没有影响。只有男性的KPDPS总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提高(p < 0.001)。男性在KPDPS的肌肉骨骼和慢性化因子方面的改善比女性更好(分别为p = 0.03和p = 0.01)。男性的RODI评分显著提高,但女性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 = 0.03和p = 0.30)。男、女患者的NRS评分变化均不显著。

结论:虽然众所周知,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受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但这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评估了DBS对这一症状影响的性别特异性。将性别视为一个生物学变量可能会对DBS影响疼痛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https://doi.org/10.3171/2020.6.JNS201126

3,kappa阿片肽受体抑制脊髓背角中潜在的术后疼痛敏化时的性别差异

期刊:Neuropharmacology

组织损伤可以引起潜在的疼痛敏化(LS)和持续数月(甚至在重新恢复正常的疼痛阈值后)的补偿性内源阿片受体镇痛之间产生微妙的平衡。为了评估μ(MOR)、δ(DOR)和/或κ(KOR)阿片受体对术后慢性疼痛的贡献性,对在后足进行足底切口的小鼠,我们在等待21天其痛觉过敏消退后,再在鞘内注射亚型选择性配体。

结果发现MOR选择性抑制剂CTOP(1–1000纳克)剂量依赖性地恢复了机械性痛觉敏化。两种DOR的选择性抑制剂纳尔特林多(1–10μg)和TIPP[ψ](1–20μg)都可以使机械性痛觉敏化恢复,但仅在施加最高剂量时会引起瘙痒、舔舔和咬尾行为。典型的KOR选择性抑制剂nor-BNI(0.1-10μg)和更具有药物动力学效应的新型KOR抑制剂LY 2456302(0.1-10μg)也都可以恢复机械痛觉敏化。此外,LY2456302 (10μg)增加了磷酸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这是一种在背角神经元而非胶质细胞出现中枢敏化的标志。

性别相关研究显示,与雄性小鼠相比,LY2456302 (0.3μg)在更大程度上恢复了雌性小鼠的痛觉敏化和pERK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脊髓中的MOR和KOR受体,而非DOR受体,可以保持LS的缓解状态,以减少术后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且内源性KOR受体相比MOR在雌性小鼠中镇痛效果更强。

https://doi.org/10.1016/j.neuropharm.2019.107726 

4,慢性腰背痛的性别和年龄特异性遗传学分析

期刊:Pain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慢性背痛(cBP)存在性别差异,女性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和较差的治疗效果。有研究提出存在以特定年龄方式起作用的遗传因素,但目前仍未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探索。

本研究选择了英国生物银行中欧洲血统的202,077名男性和237,754名女性,进行了性别和年龄分层的GWAS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性别交互作用分析,其中cBP被定义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背痛”。本研究分别为男性和女性鉴定了两个和七个不重叠的全基因组显著基因,结果显示,SPOCK2基因附近的10号染色体上存在一个男性特异性基因,这项结果可在四个独立的队列中复现。另有四个位点显示了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尽管它们均没有被多队列复现。

此外,单核苷酸多态性所解释的遗传率在女性中更高(0.079 vs 0.067,p = 0.006)。两性之间存在很高的遗传相关性(r = 0.838±0.041)。性别之间cBP的遗传相关性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年轻人为0.858±0.049,老年人为0.544±0.157;p = 4.3E-05)。男性的cBP与自我报告的椎间盘病变的遗传相关性要高于女性(0.889 vs 0.638,p = 3.7E-06)。

英国生物银行的cBP基因成分表现出轻微的性别和年龄依赖性,这对流行病学中性别和年龄特异性的可能原因提供一定解释,而且可以增加对cBP和其他解剖部位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的深入了解。

https://doi.org/10.1097/j.pain.0000000000002100 

作者信息

 

编译作者:Jessie(brainnews编辑部)

校审:Freya(brainnews编辑部)

题图:Singularity Hub

前 文 阅 读 

1,脑科学顶刊导读68期:聚焦精神分裂症、成瘾和肌张力障碍等

2,五篇顶刊文章聚焦抑郁症的前沿进展| 脑科学顶刊导读67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