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的悲歌,明代萧何下场如何?

小编按:元末天下大乱,各路豪杰并起,早期的有郭子兴、韩山童。稍晚的则有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朱元璋等等。朱元璋脱颖而出,西征陈友谅于鄱阳湖,东讨张士诚于吴江城,南定方国珍于大海上,北伐蒙元于大都城,定都南京,国号大明。历史上,对朱元璋的评价整体上是正面的,但他后期大肆诛杀大臣,也为后世所诟病。李善长功劳虽大,也难以幸免,衰年晚节不保,免死铁券无功,谱写了一曲悲歌。今日读明史的李善长传,小编也是难以平复内心的波澜。小编不才,当然没有李善长那样级别的机遇,但游走于职场,各种江湖纷争见得多了,也是有些共鸣的。

  • 李善长的远见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

李善长投奔朱元璋是在朱起事的早期,当时朱元璋还委身于郭子兴帐下,还没有独立门户。

当时朱元璋征讨滁阳,李善长主动去拜会,想要投靠。这个见面方式,和刘备的三顾茅庐差远了。主动投靠的,感觉远远不如费工夫求来的人才受重视。换言之,知识分子的地位,在商周时期和三国时期还可以,你看姜子牙和诸葛亮多受重视!到了元明时期,儒生的地位明显下降。

郭子兴是朱元璋的上司,俩人还是偶尔闹一些龌龊,一些不愉快。郭子兴也知道李善长是人才,想要他抛弃朱元璋,来辅佐自己。结果被李善长严词拒绝了。

事实也证明了李善长的眼光,跟朱元璋算是跟对了。

朱元璋当时也没啥信心能独立门户,克成大业。李善长就鼓励朱元璋,还拿汉高祖刘邦做对比。说,您离汉高祖故里不远,他的王气还在,只要不滥杀无辜,豁达大度,一定可以一统天下。这给了朱元璋极大的信心。

  • 李善长的功劳

在朱元璋的诸多谋臣猛将当中,李善长是功劳最突出的一位。

李善长明习故事,娴于辞令,早期的诏书,公文,大多是他的手笔;

李善长了解元朝的法律,也知道其弊病,定制的茶法、鱼法、盐法、钱法,实施之后,国库逐渐丰厚,而民间也不觉困苦。

朱元璋声名一点点提高,来投奔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人的任免,也大多参考了李善长的意见。

开国之后的刑法、礼法等等,则是李善长和刘基共同制定的。

总而言之,李善长就是类似于萧何那样的角色。虽然没有攻城野战,汗马功劳,但在明初的诸多功臣中,依然排名第一,位列徐达之前。

能得到“萧何”这样的称号,这是朱元璋对李善长最大的认可和褒奖。

洪武三年,功劳最大的六人被封为公。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位列其中,而李善长为第一。

封为公还感觉不够隆重,皇上还赐给免死铁券,而且是两面,可以免死两次。

殊不知,免死铁券就是个噱头,真能免死才见鬼。

  • 和刘基的矛盾

刘基的才能,不亚于李善长,也许还过之。

但刘基是浙江人,属于浙东一脉,难比皇上老家淮西的势力。

在工作中,两位能人主要是合作,但也难免会彼此不服气,产生龌龊。

刘基一看有问题,就赶快告老还乡。后来据说是被胡惟庸在药里做了手脚,害了刘先生的性命。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人,但胡惟庸也是朱元璋的臣子。这个毒药,到底代表谁的意思,也很难讲。

  • 和胡惟庸的要命关系

和刘基的矛盾,如果还能控制在君子之交的范围的话,那和胡惟庸的关系,就完全要了李善长的命。

胡惟庸原来只是个知县,后来经过李善长的推荐,就青云直上,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胡惟庸可能是被压抑的太久,得势之后就把持不住,四处害人,还想谋反称帝,终于害人害己,株连了一大批人。

在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斌、河南侯陆聚都一起被诛杀。就连已故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还被追加连坐,祸及家人。

  • 晚节不保

胡惟庸被诛杀时,李善长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在数年之后的洪武十八年,有人举报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有关,知情不报,等同于谋反。

可怜李善长操劳一生,在七十七岁高龄,还是被他效忠一生的朱元璋夺走了性命。全家七十余口,全部死于株连。

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是驸马,没有被诛杀,但被流放到江浦,不久也过世。李祺的几个儿子因为是公主所生,得以幸免。

  • 疑点重重的“谋反”

对于李善长的谋反,其实疑点重重。

胡惟庸即便谋反成功,做了皇帝,能加封李善长的东西,也不会超过朱元璋已经封赏的官爵。

再说李善长已经是七十多岁的年纪,打拼一生,荣誉等身,干嘛还要费劲再来一遍,再冒着必死的风险,重新来过?

免死铁券,成了最大的讽刺。

一生辛劳,换了全家的诛杀。

李善长临终之时,想到自己当年的“远见”,对朱元璋的不离不弃和鼓励,不知会作何感想呢?

朱元璋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也能算是君子么???

现在看,不愿意出山的王冕,真的是最大的智者。

土木君哥原创

2020.9.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