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是唐僧,圣僧是圣僧,“贞观十三年”不是为了避免亵渎圣僧!
(博士论西游第七七三讲,选自《西游谜中谜》(603)第十章――太宗年号之谜)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对于西游中的“太宗年号矛盾”,还有解读者认为,导致“太宗年号矛盾”出现的“附录”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唐僧所经受的前四难就没有出处;而在“贞观十三年”一年中出现两个属相的矛盾,可以说明世德堂本是删节本,最有可能删节自汪象旭点评的大略堂本《西游记》。
因此,该解读者提出,“附录”并不是清人汪象旭随意添加的,而是原版西游中本身就存在的,因“附录”所带来的太宗年号矛盾,也是原版西游作者的刻意为之,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亵渎圣僧玄奘!这是因为,唐僧的原型是玄奘大师,“附录”却将其身世设定为母亲被水贼霸占,作者不得不引入一个错误纪年,以表明唐僧身世的虚妄性。
那么,西游作者不顾时间上的正常逻辑,多次强调“贞观十三年”,真是为了避免亵渎圣僧玄奘吗?本人认为,该观点还有一定的商榷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唐僧是唐僧,圣僧是圣僧。毫无疑问,唐僧的原型就是玄奘大师,但对于绝大部分读者来说,都不会简单地将唐僧等同于玄奘大师,而是认为西游中的唐僧就是唐僧,现实历史上的玄奘大师就是圣僧。
也就是说,把“附录”中唐僧的身世当成玄奘大师的身世,几乎所有读者都是不会这样做的。既然如此,西游世界中唐僧母亲的不幸遭遇,对真实历史中的玄奘大师,也就根本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了,更不会存在亵渎圣僧的问题!
其二,唐僧缺点甚多,圣僧近乎完美。西游中的唐僧,尽管他有着慈悲为怀、一心向善、意志坚定等优秀品质,但是,胆小懦弱、偏听偏信、推卸责任等常人所具有的缺点,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
而历史上的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历尽艰难万险,带回经卷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大唐后,又经历二十年,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完善体现了其精进好学、为法忘躯、淡泊名利、临危不惧和无我利他的可贵精神。
如果说“附录”中唐僧身世的内容亵渎了玄奘大师,书中其他内容对玄奘大师的亵渎程度绝对不亚于“附录”的内容。因此,要想完全消除对玄奘大师的亵渎,就只能删除《西游记》所有内容,这部伟大的著作也就彻底不存在了!
其三,唐僧不是圣僧,可以成为圣僧。《西游记》作为一部伟大著作,其作者的写作能力之强和写作手法之高,绝对是一般作者所能够比拟的!所以,尽管《西游记》在成书过程中,唐僧的人物形象已经定型,但是作者完全可以凭借其高超的创作能力,对唐僧的形象进行拔高,将唐僧的身世进行改变。
换句话说,虽然唐僧不是圣僧,但作者完全可以让其成为圣僧,而唐僧如果成为了圣僧,其原型玄奘大师也就不存在被亵渎的问题了!既然作者能够让唐僧成为圣僧,他完全没必要在时间上做文章,甚至该作法还产生了欲盖弥彰的负面效果,让人更加注意唐僧母亲的受辱经历!
因此,本人认为,西游作者多次强调“贞观十三年”的写作手法,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避免亵渎圣僧,必定另有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