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基让我第一次见到共同体的样子

之前做许勇辉校长的研究助理,前面做教师群体动力的课题,后面研究校际课例研究的互动结构,实践共同体的概念都是绕不过的。但没见过就是没见过,看再多的文献,也只是冰冷地用概念和数据去分析。什么开始、演进和成熟,始终解决不了我内心最强烈的疑问:共同体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共同体了。

前段时间去四基,也只是发现他们做出了东西(见前文:《终究没有白费的功夫:四基课题研讨有感》),用陈主任的说法,“这里有矿”。

我们可能做着的某些东西是有价值的,但却可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些自发性的东西。钟老师你是搞研究的,所以可能对“这里有矿”很敏锐,而我们却不一定意识到我们挖出来的东西的价值,下一步怎么挖,以及怎么提炼。这就是我们最需要的地方,所以“专家引领”真的很重要。

但这两天,借着帮姚老师(英语)和杨老师(历史)看课例交流的机会,像顿悟一样,惊喜地发现,四基的课题研究小组不就是活生生的实践共同体嘛。

之前,感受过毛校的热血,李校的情怀,陈主任的实干和智慧班老师的勤勉。知道他们每周搞一次教研会。但这些都是零碎的事实。

前天,我在群里说姚老师的成果底子很好,可以跳过省级刊物,直接奔国家级刊物,甚至冲核刊。她在群里说“……在平时我们的研讨中向身边各位前辈各位小伙伴学习到很多,一起讨论互相学习互相激发灵感,感恩能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成长”。我以为她只是客气一下。

昨天,跟杨老师聊她的课例,了解到“其实我们的实验方法是一起讨论出来的”。我建议杨老师和姚老师合作写一篇文章,论证两种无差异的干预,到两种有差异的干预渐次出现的过程,并通过不同的学科验证结论的通用性。“如果像您说的这样的话,数学组和地理组的,也能合作做一个

那一刻,我不止确认文章可以冲核刊,更在内心确认了,四基的研究小组,就是活生生的实践共同体。我终于有幸见到了它真实的存在。这不只是一个实践共同体,还可以是一个数据驱动的实践共同体(见前文:《数据智慧: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面向》)。

做出东西,当然是实践共同体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群人,很认真的在讨论,在交流,在实践。

是的,这批老师确实很认真,所以带着他们觉得不能随随便便走过场。数学这边也准备发力,他们可能下周有复习课的前置任务研究实验课。

期待四基在陈主任的带领下,不断发力,成果团队两开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