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五台山论道:从拜帖''悟''说起(二)

《天道》五台山论道:看作者的境界(一)

在论道(一)中,重点是在说作者的境界,主要目的是想让你跳出作品来看整个论道的内容,毕竟是一部小说,境界本就属于言无言的,也不是文字能简简单单能说清楚的,在于参在于悟。言语道断,一说即错。至于一中你看到了什么,知者自知,即便没有理解也至少要有一种局外观看的感觉。

“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这是丁元英,会见智玄大师敲门砖。没这首词恐怕也会见不了大师了。悟,觉之本也,回看历史佛祖释迦牟尼为寻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苦修6年终无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终觉悟成佛。从佛祖的成佛经历本就可知,能成佛者在于悟在于觉,何来修,若修可成佛,你至少也的比佛祖强大N倍,佛祖尝不能修而成佛况尔乎。那些还心存修而成佛之人,简直就是脑子锈掉了。

悟道休言天命,悟者在于自己,在于内,在于脑之思维,脑之思维无边亦无际,之所以有人不能,是因为生而被外界固化了而已,一旦破壳化蝶,自然天空任自由,无所束缚。即便你来本ID这,得到的也只是帮助你去除这壳的层层捆绑,最终的破壳化蝶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其威力与潜能皆由你本人,与本ID又有何干。悟道何来天命,皆自化之。

修行勿取真经,佛祖的经历已经说的清清楚楚,若成佛,则悟、觉本也,修行根本就无法取得真经,这里的'勿'不是'不要'的意思,是'不能'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修行是不可能得到真经的。

一悲一喜一枯荣,一悲一喜二元思维里的人为划分,是二元思维里最基本的两个极性常态。同一阴一阳没有什么区别,若这你都能觉得有区别那分别心也太重了。一枯荣合而为一,一个轮回一个生死,合而视之这与人的二元有有和相干,这本就于自然。与道之取法与自然等同,切莫神话。拆开再合而为一的去说,道尽了整个大千世界,又何来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自佛祖以来,何以袈裟传位?五祖说:“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解自悟……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不传袈裟何来信服,自始以来何时清净过,到了六祖这那更是命如悬丝,这袈裟之争又何别于红尘,自六祖不再传袈裟,七祖安在?这本就是乾坤,又何时别了这红尘。而对应的红尘又是什么?又何时染了参悟性空之人,性空者与袈裟院内还是红尘之中,与此又有何干?一句'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袈裟如何?红尘如何?均不过一表相尔。与这觉者、悟者、性空者又有何干?

一句'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以上种种皆以清清楚楚,千古未变,亦谈此者哪个又不是痴人说梦。

乾坤一张纸,一字一星辰;亘古乾坤元无事 ;乾坤处处净,何来污与秽;万物等无差,庸人自执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