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林黛玉最快乐
大观园里的中秋节
商玉玲
那一年,大观园里的诗社,就起于秋风飒爽之际。
那正是荣宁二府鼎盛之时,秋风起,蟹黄肥,海棠花正美。
诗社就在这个美好的秋天缔结,大观园内那帮美丽与才情兼具的女孩儿,把第一次聚会的地点定在了秋爽斋,何其美好扣题啊。
诗社缔结,在林黛玉的倡议下,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名号。于是,那些我们念了就口角染香的“雅号”诞生了。
一个个诗情画意,美好别致:林黛玉的“潇湘妃子”,透着小女儿家的期期艾艾,珠泪点点;贾宝玉的“怡红公子”,富贵与逍遥并存,点出其爱红的热性,还有他内心的热烈;宝姐姐名为“蘅芜君”,几分稳重自在其中;诗社发起者探春的笔名——“蕉下客”,别致下透着几分孤傲与落寞;“枕霞旧友”一听就是史湘云的范儿,点点侠气与潇洒;而“稻香老农”则合乎李纨的稳妥低调身份……
每个名号的背后,都有个鲜活的人儿在站立。
那一晚,桂花流淌着幽暗的香气,酒盏里跳跃着氤氲的诗情,是大观园里气氛最和谐、最有诗情画意的一次聚餐。
酒席的下半场就是菊花诗会,以菊花衍生十二题即兴赋诗。一直到现在,犹记得年少时读到这一章时的惊艳与赞叹。
我最喜欢的林妹妹一举夺魁,佳作前三甲《咏菊》《问菊》《菊梦》皆为她一人所赋。当时,《咏菊》中的两个对仗: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我是读了又读,爱到了骨子里。
诗中那份孤傲与清灵,个人感觉美到了极致,只有锦心绣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吧。
林妹妹借“咏菊”抒发了自己的浪漫情怀,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大气作结,可谓神来之笔,在那一刻,她不再是是期期艾艾的小女儿,而是豪爽大气的诗人。
《问菊》给我的感觉就是黛玉在深情地问自己,菊花的寂寞也是林妹妹的寂寞吧。“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此句就是林妹妹的个性写照,而“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我竟读出了淡淡的伤怀,这是不是林妹妹心头对自己爱情的一种隐隐的预兆呢?她的问菊与还泪一说似有映照,隐藏着几分哀怨几许思虑,言为心声,或许此刻的她并不自知。
《菊梦》就是一种美好寄托了了。“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东篱菊花是陶渊明的原创,林黛玉配以“一觉清”,似乎就更加雅致了。陶渊明用一采字,体现出的是隐士的潇洒,林黛玉用的清字,体现的则是闺阁的清雅,这也正如林黛玉清爽的个性。月前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该是染一袭暗香吧?
只可惜美梦总要醒来,“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何其懊恼啊,醒来以后,林妹妹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寒烟草木,归雁明月,读来分外缱绻动人。
读《红楼梦》时有这样一个感觉,“潇湘妃子”平日里皆是小性子与眼泪汪汪的样子,唯有到了她最爱的诗词天地,就俨然变了一个人,侃侃而谈,文采飞扬,在宣布夺魁的那一刻,面对众姐妹的推崇和宝哥哥满心满眼的赞叹,她那几句自谦之词,带着一点点的言不由衷,实则是掩不住的兴奋和得意,让人忍俊不禁,娇憨率真之气跃然其中。
换句话说,诗词的美好魅力冲淡了她的敏感孤傲,只有沉醉在诗词的世界里,她才会暂时忘记自己的寄人篱下,忘记与宝哥哥的各种闹腾纠结,在那一刻,她大气而潇洒,宽厚而温和。
那是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最美的一个节日。彼时,年岁尚小,风暴未至,烦恼的事儿也无非是些小儿女情怀,黛玉与宝玉吵过闹过后依旧可以亲昵地坐在桃花树下共读西厢,湘云时常归来喝酒行令,宝钗还无后来石破天惊的媒妁之言,探春尚未无奈远嫁,连满身铜锈的王熙凤都能充当一下“雅士”,一切的一切都那样美好,那是大观园里度过的唯一一个最美的秋季,最好的中秋。
但美好的一切总是那么短暂。《红楼梦》后半部里的那一个中秋,凉意已重重来袭,这个中秋节的林妹妹是颓丧的,诗社原本约定还在中秋举办诗赛,一起赏月,一起赋诗。可是转眼之间,不过一年半载的光景,大家都散了,诗社活动也就夭折了。只剩下史湘云一人安慰林黛玉,二人到水边看月,一只暗影中惊飞的白鹤,使史湘云脱口吟出佳句“寒塘渡鹤影”,林妹妹不甘示弱,随即接上:“冷月葬花魂”。
当年,读到此句心里就倍感酸楚,史湘云叹息的那句话:“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也是我想感叹的。
但是,有谁能理解林妹妹那颗孤独的心呢?仅仅是上个中秋节吧,还在猜拳行令,还在欢歌笑语,还在赏月作词,还在花好月圆,“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是她不会女红不善应酬之外最为出彩的一个人生瞬间,那是她整个精神世界最为旖旎璀璨的良宵佳节,就这么转瞬飘走了,她又重新回到了孤独,也只有作出清冷诗词聊以自慰了。
我懂,除了宝哥哥的爱,诗词就是林妹妹全部的精神慰藉了,那场盛大的诗词宴会,是她最后的乐园,也是她度过的最美的中秋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