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前还不能脱离平凡”

今天在后台回复[猫叔晚安],我送你一个锦囊。

1

“如果在30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作家梁晓声去某大学访谈时,与一位大一男生的对话。他说,在这之后,他常常思考人生的平凡与不凡。

“我不可以平凡。”

无数人和这个大一男生一样,把“往高处走”的愿望期许得无比郑重,整个时代都在暗示一种“轻视平凡”的逻辑:

“很多人不是已经争先恐后地不平凡起来了么?你居然还平凡着,不是狗熊又是什么呢?”

2

前年,窦唯难得上了一次头条。秃头、发福的他,坐在一家小饭馆里默默吃面,9块钱一碗。

网友们纷纷评论:落魄了。

和鼓手的保温杯泡枸杞比起来,窦唯这样的“平凡”在大家眼里何止是沧桑,简直像家道中落、流离失所的人。

我们对平凡有多么鄙夷,就对甘于平凡有多么恐惧。

《吐槽大会》的创始人李诞前段时间上了《十三邀》,在谈话中,他说:

我害怕自己过上那种,喝三块钱一瓶的啤酒也很开心的日子。

吃9块钱一碗的面、喝3块钱一瓶的啤酒,难道就不开心了吗?

当然开心。而对许多人来说,可怕的正是,只要这样就会开心。

泰戈尔说:害怕平凡的人,都是平凡的。

大一的男生,要的是有车有房有存款;29岁的李诞,要的是人前人后人模人样;快50岁的窦唯,我们嘲笑他没有锦衣玉食、风韵犹存。

——偏偏我们所定义的不凡,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吃喝拉撒。

3

可以说,大多数人的日常恐慌是来自“平凡焦虑”。

很多人恐惧“平凡”,是因为在我们心里:如果不成为一个somebody,就只会是一个nobody.

曾有一篇热文叫《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开头一句就是:

“我是在很久以后才意识到,原来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心里也是在自卑的。”

人人都不自信,因为总有别人把自己衬托得太过平凡:

  • 别人都在开车,为什么我还在挤地铁?

  • 别人都在吃豪华日料,为什么我还在排队买麦当劳?

  • 别人都已经名声大噪、盆满钵满,为什么我还是个无名小卒?

——当我好不容易走到了这一层,才发现上一层早已挤满了人。

还有一篇《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也引发过热议。

一位刚毕业的北大女生,自述在短短几个月的求职路上碰壁、受挫,在难以接受的现状中不断挣扎。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觉得从大学就定下了人生“不平凡”的基调,然后优越感被现实冲垮,满腹委屈,诘问自己是否真的跟别人一样平凡。

一位知乎大V曾分析,有共鸣的,基本是没毕业和刚入职的年轻人;觉得太矫情的,基本都是职场老人:

“职场中老年群体和年轻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割裂,从未像现在这样,展现得如此彻底和直白。”

莎士比亚说,没什么比“希望不平凡”更平凡的了。

真正不平凡的,从来不是不甘平凡,而是接受平凡,并心安理得。

4

窦唯过得落魄吗?

直到今天,他专心做音乐,不管有多少听众;他潜心画画,拒绝拍卖,只送给朋友赏玩。

在世俗的“反平凡”恐惧中逆流而行,把普通的日子得过心安,这是他的不凡。

周国平说:

“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高晓松人到中年最大的感悟就是接受平凡:

“原来觉得在平凡生活中过不过来,一定要激荡。现在是从平凡的生活里发现幸福,和老婆孩子一起就是平凡的幸福,不是非得流浪、去远方。”

曾被年轻人奉作特立独行典型的韩寒,也在最近的一次访问中后悔没有走那条更普通的路,他说当年退学是一件失败的事,并不值得学习。

所以在《平凡之路》(朴树、韩寒作词)里他写: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前几天,一位躁郁症女孩的演讲刷了屏,在这段被高晓松赞为“《奇葩大会》最佳”的演讲中,女孩讲到:

我们不需要太多意义、不需要太多答案,即便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完成平凡的生活。

——而这就够了。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

“人和社会,一切斗争的总结局也许都是中庸而已。与其认真,不如随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这是个宁愿自称有病也不愿自认平凡的年头,平凡正是每个人的归宿。

借用王朔的话,你只有内心足够丰富,才可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平凡不是有钱,接受平凡也不是不努力。生活总是相似的、总是平凡的,不平凡的是,拥有足够强的力量并且足够坦然。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