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源于持续创新能力,企业文化是孕育核心竞争力的土壤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没有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走远的。单一的硬实力并不一定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信誉卓著的品牌优势、核心技术优势、独具的管理技能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等等。特别是企业文化既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孕育核心竞争力的肥沃土壤。从历史和实践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优秀企业文化是融为一体的,表现为一脉相承、同频共振的联动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中崛起,其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让美国人吃惊,甚至有人说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为此美国管理学界专程考察日本发现,日本企业管理之所以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更重视支撑管理的软性因素(即文化因素)的建设,更重视培植企业自身的“社风”、“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等。而这些正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但他们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而是由美国企业管理学家总结提炼出来的。

日裔美籍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提出Z理论,进而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Z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在美国产生。

威廉·大内认为,讲求“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是日本企业管理的精髓。他认为,强迫命 令不会有微妙性,微妙性一旦丧失,劳动生产率就会下降。有了微妙性,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日本企业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亲密的个人感情在工作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R·帕斯卡尔等人则通过对“7S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日本企业比美国企业更重视人员、技能、作风和最高目标等文化因素。因此,战略、结构和制度等硬性要素的作用就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是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实践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企业仅有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硬实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一种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软实力”与之有效融合,资源要素就难以有效整合,潜在优势就难以有效发挥,核心竞争力就难以有效形成。

这是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以自主创新的文化为基础,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组织性的而不是仅依赖于企业家个人推动的创新机制,形成内生的而不是依赖于外在推动的创新动力,培育持续的而不是短期的创新能力。如果说,战略是决定企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以价值观为核心,如何做正确的事,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企业如同一棵大树,树根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树干就是企业的核心产品,树叶、花、果等就是企业的最终产品。而企业文化是动力源,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环境,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自主创新的理念和制度机制,企业很难产生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的最终产品也难以不断涌现。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如华为、海尔等优秀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技术研究机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同时也拥有催人奋进的企业文化。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机制和环境,就成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根本动力。

从表面上看,体制、战略、结构是硬实力,但是如何执行战略、强化制度机制,就需要一种软实力的有效支持和配合。这种软实力,就是一种强化共识、凝聚人心的粘和剂,就是以人为本、励志奋进的催化剂,就是上下同欲、追求卓越的团队协作精神,就是全心全意“把工作做到位”的执行力。(王兆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