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出蜀

项羽不可思议的分封十八路诸侯,搞得天怒人怨。按照计划,田荣果然起兵作乱,项羽借田荣之手废掉了齐王、胶东王、济北王。就在项羽准备派出萧公角灭掉田荣一统三齐的时候,意外出现了,彭越横空出世,闹出的动静可不小。彭越击败了萧公角,鼓舞了陈馀,乐坏了田荣之后,项羽决定亲自解决山东的问题。

可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意料之外的事又出现在了情理之中。根据项羽的设计,陈馀一定会找张耳算账。但是这个过程,是项羽万万没想到的。在这里要倒叙一段小故事,简单解释一下张耳、陈馀这对生死之交为什么变成了贸首之雠。

那还是在巨鹿之战的时候,章邯、王离兵围巨鹿,这仗不用打,光围也能把张耳和赵歇饿死在城里。这时候的张耳四处求援,来救援张耳的宋义按兵不动,其余救援部队如臧荼、田安、田都等人也按兵不动。张耳把希望寄托在赵国大将陈馀身上,更何况陈馀还是张耳的生死之交。但是张耳没想到,陈馀也按兵不动。

其实按兵不动和按兵不动是不一样的,宋义按兵不动是为了拉拢田荣拥兵自重。其他人按兵不动是因为墙头草,宋义强的时候他们跟宋义,项羽强的时候他们跟项羽。陈馀按兵不动是因为他在找机会救张耳,因为陈馀知道,直接冲上去就是拿脖子去喂秦军的刀。不如等个机会伺机出兵,才有一线希望。如果没这个机会,陈馀也好保存有生力量,找项羽报仇。如果连这个机会也没有,到时候再战死也不迟啊。

张耳不管哪个,他觉得情况危急,陈馀就应该跟秦军拼了,哪怕战死沙场,也算是全了这段兄弟情。张耳再排亲信部将张黡、陈泽去找陈馀传达这个意思。陈馀没办法了,给了张黡、陈泽五千人马,结果这哥俩带的军队刚到巨鹿地面就被秦军团灭,事实证明陈馀的冷静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实这事还真不完全怪陈馀,张耳很有责任。过去张耳、陈馀是好兄弟,张耳岁数大,陈馀拿他当亲爹供着。后来魏国被灭,哥俩满世界逃亡,只能隐姓埋名藏在民间。陈馀是个儒生,当年的儒生跟后来不一样,脾气大着呢。因为孔子都说了:“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所以在一次被陷害事件中,被判了打板子的陈馀当场就要翻脸,是张耳劝住陈馀,一定要冷静,不能冲动,冲动是牛头马面,好死不如赖活着。从此之后,陈馀谨记张耳教诲,做事要冷静。

后来项羽杀宋义,赵高杀杨熊。项羽挫败王离,司马欣逃出咸阳。陈馀瞅准机会,以白起的故事为例,给章邯写了一封信,劝他投降。章邯这才投降项羽,巨鹿之围遂解。

张耳出城一一感谢各位来帮忙的好心人,别看臧荼之流当年当初一直观望,但是张耳看到的是这帮人同心戮力大战秦军。等张耳一一感谢到陈馀这里的时候,很纳闷,你小子有什么脸来这里接受我感谢?见死不救没义气的东西。

陈馀委屈啊,其一,陈馀派人来了,只不过五千大军全军覆没。其二,陈馀一直没想过放弃张耳,最后时刻还是让他找到了机会劝降章邯。但是张耳不信这个,非说张黡、陈泽被陈馀杀了。这事死无对证,陈馀解释不清,一怒之下交出将军印信,说不干了。

陈馀这样搞,张耳反倒不好意思了。怎么说也是这么多年的兄弟,如果他收了这颗大印,江湖上会不会说他为了军权不讲义气呢?就在张耳犹豫的时候,陈馀尿急去了厕所。等陈馀回来的时候,张耳在底下人的劝解下想明白了,收了陈馀的兵权。

陈馀就是客气客气,但是他主动把大印拿出来,现在人家张耳不客气客气就收了,陈馀没话说了,心说这孙子还真收了大印。因此,陈馀选择隐居山水之间誓与浮名散。

等到项羽封王漏了陈馀,陈馀的火就有勾起来了。他不敢得罪项羽,于是趁着彭越大败萧公角,找田荣借兵攻打张耳。

陈馀打张耳,项羽并不意外。他意外的是陈馀居然拉来从来都没主意的黄歇一起打张耳。本来张耳和黄歇一直是队友,按说他俩联手也不是陈馀的对手,现在陈馀拉黄歇打张耳,那张耳一点胜算都没有。更让项羽意外的是,出那么大事,张耳的爱将殷王司马卯、河南王申阳居然作壁上观。

不过这并不重要,项羽先亲征田荣,回头再找陈馀算账,陈馀一统赵国才好呢,省的一个个收拾。项羽打田荣节节胜利,陈馀打张耳节节胜利。韩王信和郑昌也相互较量着。当时楚朝大地上有这三场较大的战役进行着,就是趁着这个机会,刘邦要出手了。

韩信在汉国拜了大将,派出曹参和樊哙高调的修理之前烧毁的栈道。章邯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觉得刘邦这是疯了。因为从业务的角度讲,修栈道旷日持久,即使修成通行条件又差,刘邦这么干是作死的行为。只不过章邯没想到,名不见经传的韩信出手就是邪的。章邯本着兵法上说的以逸待劳的原则,在栈道口等着汉军到来。章邯想的不错,打仗就得以逸待劳。但是谁是逸谁是劳可不好说,因为章邯坐等痛击汉军的时候,消息传来,汉军主力出现在了陈仓,压根没从褒斜栈道走。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章邯麻痹大意?说明韩信用兵如神?那都是表象,其实韩信这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说明的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章邯、司马欣、董翳并没有协同作战。再深究一点,这三位的关系并不像当年那么好了。且不说司马欣、董翳这俩章邯的部将现在跟章邯平起平坐让章邯不舒服。单说司马欣和项羽是老相识,董翳又玩了命的巴结项羽。章邯接到的命令是看住刘邦,那司马欣和董翳接到的命令会不会是看住章邯呢?章邯心里嘀咕。其实不光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也嘀咕这事。

司马欣那是经历过生死的人,对他来说立场什么的都不重要,活着最重要。董翳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章邯都能投降项羽,张耳和陈馀都能刀枪相见,这个世界太疯狂。所以本该协助章邯看住汉王的司马欣和董翳,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观望。

其实刘邦出蜀不容易,不是有了韩信就万事大吉了。要是那么容易,诸葛亮也不用在祁山呕心沥血,姜伯约也不用被死死摁在剑阁动弹不得。能出蜀的道路就那几条,无非是子午谷、陈仓道、褒斜栈道、傥骆道而已。三秦王兵力足够,章邯、章平、司马欣、董翳一人守一道,韩信无论如何也难以出蜀。可能项羽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他没想到司马欣和董翳哥俩节操尽碎,更没想到日后这哥俩投降了刘邦。

以逸待劳的章邯不得不快速驰援陈仓,所以这回换韩信以逸待劳,陈仓一站,章邯大败。其实从巨鹿之战之后,章邯就不具备再带兵打内战的能力了。最起码在三秦地面上,章邯不具备再战的能力了。

二十多万秦人跟着章邯,结果二十多万秦人的命换来了章邯、司马欣、董翳头上的王冠。秦人恨三秦王如同李斯恨诗书,盼刘邦如同想买房的八零后盼父母。章邯的士兵毫无斗志,都盼着当带路党。纵使章邯有通天彻地之能,也不能指挥这样的部队跟汉军作战。章邯屡战屡败,章平战死沙场。章邯很无奈,战不能战,降不能降,所以他日子过得跟翔一样。一败再败的章邯退守废丘,感慨着兴亡成败。

司马欣和董翳没那么多心理负担,汉军来了就投降,无所谓的事,谁当皇上他俩都是王。刘邦平定三秦,接着就要进入河南作战。趁此乱际,刘邦昔日的大哥王陵在南阳拉起一支队伍占据了南阳。当年刘邦当亭长的时候,跟着这个富豪王陵混。现在刘邦成事了,王陵死活不愿意陪着昔日的小弟混。但是王陵也不愿意跟着项羽混,想在乱世中当个南阳城主。显然这样是不科学的。

项羽放着山东还没平定,不愿节外生枝,因此抓获了王陵的母亲,希望用老太太来招降王陵。这招阴损至极,老太太脾气一上来,比汉末徐庶的母亲还刚烈。告诉王陵派来的使者,让王陵一定要跟随宅心仁厚的刘邦,弄死项羽这个屠夫。说完老太太拔剑自刎。使者惊呆了,刘邦还宅心仁厚?老太太怎么自杀了?然后更惊人的一幕出现了,项羽居然把老太太的尸体给煮了,这个行为,太畜生了。

王陵被激怒了,毫不犹豫的投降了刘邦。这样刘邦的势力进入了河南,极大的鼓舞了跟郑昌较劲的韩王信。韩王信猛攻郑昌,郑昌不敌投降,韩王信当上了韩王。也就是这个时候,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卯都宣布归顺刘邦,河南的形式马上不受项羽控制了。

简单说当时的天下,刘邦带着赛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卯、韩王韩信、西魏王魏豹对抗项羽,项羽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是田荣这个小强怎么也拍不死,项羽该如何应对,下节再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