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隶书的步骤和方法

慎重选帖

  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步骤和方法,学隶书也一样,也要非常重视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学隶书从何入手呢?从隶书的源流沿革来看,东汉是隶书发展成熟时期,学隶当从汉开始,学汉 隶又当从东汉隶书碑开始。西汉以前的隶书,刚从篆书脱胎出来,在演变过程中,从结构和用笔都带 有更多的篆书的遗意,是汉隶的滥觞时期,这时期的隶书还不是如东汉发展到高峰期的标准汉隶。 东汉隶书碑不仅数量多,“碑碣云起”造就了上百通的著名隶书碑,而且正如清王澍所说:“隶法以汉 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东汉各种碑刻虽然风格各有不同,但是,这些著名碑刻也有各种情况,有的结构比较平正,法度森严,格调也高;有的结构险奇,不很符合一般技法,个性很强,个人面 貌很突出。初学隶书在这两类隶书碑帖中应选用那一类作为范帖呢?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如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学隶书也当从平正开始,“从规矩 入”,才能“从规矩出”,这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如《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华山 碑》、《乙瑛碑》、《鲜于璜碑》等都比较平正,是适合学基本技法的隶书碑。可以从中选一种临摹。初 时,我们对隶书的认识还很不深刻,即使有所认识,有所喜爱,但毕竟缺少实践,还不能熟练地掌握 隶书的技法,还没有多少基本功夫,如对隶书的点画撇捺钩折的结构布局的安排,结体的造型,笔画 的收放呼应等,又如运笔的技巧,线条的力度、起收笔的用笔和姿态、笔势,运行当中的提按的轻重 等,都不谙熟。选择比较平正的隶书,法度严格的隶书范帖作为临摹的对象,是比较适宜的。有的喜 欢险绝或个人面貌强的隶书碑,这种爱好是完全可以的。但要达到这种风格,还是要从平正的隶书 学习开始。因为险绝的隶书都是个性很强,格调较特殊,学起来进得去就很难出来,像学楷书以欧阳 询的楷书碑作范帖,进去了就很难摆脱欧体的法度。往往学这种范帖,一辈子沿着前人的脚步走,摆 不掉古人的巢臼。当然,学得好也是好的,但难度就更大了,往往这种书体的优点没有学精到,而它 的不足面则把它发展了。同时,现在也有一种舆论,认为现代人的书法能看出它的出处、源流,看出 是学哪家帖就是比较好的作品了,这当然也有它的道理。因为能看出传统的出处,说明曾对前人的 范帖下过功夫,但也要看学得如何了。但是,作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借鉴别人毕竟只是一种手段,最 根本的是要写出能反映自己的审美趣味并有独自特色和面貌的作品来。这种作品品味高,是具有传 统功夫,又有丰富的艺术内含和意蕴的,经得起欣赏者考验的艺术作品。这当然是不容易的事,但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书法,学会容易,精熟太难。所以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 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当然,选范帖也有个人 兴趣、爱好的问题。对于艺术美每个人都有个人不同的理解和爱好,我们应当尊重这种个人的喜好。 有了这种喜好和兴趣,更能够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是,这种爱好和兴趣往往需要 加以引导,特别对初学者更是如此。因为初学者对书体的知识和认识,都存在较大的局限,他们此时 的个人喜爱大都是从有限的感性出发,而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所以不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这就需要进一步地学习,需要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艺术美的欣赏与鉴别能力。理解加深了,认 识提高了,个人喜好便会随之而出现相应的变化。在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更高艺术品味的个人喜 好,无疑是更加可贵的,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由盲目状态到自觉状态,从不成熟到越来越成熟的变化。

重在临摹,讲究方法

  选帖即定,重在临摹,要下功夫掌握一体一帖,打好基础。在着手临摹时,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是 没有摸过毛笔刚要入门的;有的是已有一定基础的,有的虽未写过隶书但写过行草书,后者由于对 笔墨性能和临帖已有一定经验,临摹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对前者就困难得多了,往往是热情高希望 大而不得法。但不管临摹者情况如何,对掌握一门新的书体,都不能对范帖不先做一番观察、分析和 研究,不能拿起笔来就照猫画虎地临。

   有些学书者临摹前也看看范帖,但不知要看哪些方面?在下笔前,要研究观察要临摹部分字的 结构特点,字的点画布局,造型态势,笔画的收放情况,哪些笔画收紧,哪些笔画放开等。其次要看笔 法,起收笔的变化,是何种转折,笔画的提按、转笔,要一次次地看,一次次地记,然后才能动手临摹 下笔,这叫“不打无准备的仗”。

   其次要重视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头事倍功半。临摹应从少而精开始,从一少部分一少部分开始。有人在临摹时,从帖的首字开始,每天换一次,直到临完最后一字,然后再重新开 始,临完一帖已有许多日子,临到后面忘记前面,花时间不少,精力花的更多,可是见效甚微,有些人 就因此而影响兴趣,怀疑能不能学出来。学书如同打仗,全线出击,不如突破一口,“伤其十指,不如 断其一指”。吃饭如果不是一口口地咬烂,准得胃病。应当先临一部分,反复进行,直到纯熟为止,然 后再临一部分。譬如全帖有一千字,每天临三十字,每天换一回,要一个多月才能临完一遍,经过月 余时间再从头临起,第一遍所临的早已没有什么印象了。如只选三十字,坚持反复临,一个多月就可 以临三十遍。经过三十遍反复临摹以后,应该能比较熟练了。有了这三十字的临摹基础,再临下面 的字就打了个基础。因为汉字结构、偏旁共同的多,你掌握一种偏旁,同一偏旁的字就有把握多了。 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法,极容易见效。看到自己进步,学习兴趣就更高了。这种方法看起来 慢,实际却是快。

   为了临摹到家,笔画精到,在临摹方法上还可以多想办法,开始时可以采取双钩后再写,以训练 眼力、感觉、手准。每次临完要检查、对照,以纠正不足和错误。总之,在开始阶段,切勿贪多贪快,只 讲速度,不求质量和效果。欲速则不达。

力求精熟

  书法学会容易,精熟难。孙过庭《书谱》说:“夫运用之方,虽由已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 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 与徘徊,意先笔后,潇酒流落,翰逸神飞。”意思是如何运用技法完全出于个人,但可看见的规模,如 果差之一毫则会失之千里,只有深知其术,才能善于运用。所以心要不厌精,手要不忘熟,假若运用 尽于精熟,规矩藏于胸襟,自然从容,反复思考,意先笔后,即可达到潇洒流落,飘逸有神。孙过庭所 要求的精熟是很高的,不仅指技法,且包括运用,也就是说在创作中能纯熟地运用技法创作出高水 平的作品。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学习最终的目的。

   那么在我们临摹阶段应有什么要求呢?孙过庭也曾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观察要精 到,临摹模仿要贵似,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这两点都是很难的。观察,模仿都有一个从粗到细,下笔 也有一个由不到位到准确的过程。我们的要求即是要缩短这个过程,能尽快地达到能进行模仿性的 创作。这要求在观察时必须知道观察什么。观察大体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结构布局,如结构造形态 势,形象的特点,纵势横势,在章法中的位置和作用,笔画的分布收放情况,哪部分笔画收紧,安排严 密;哪部分笔画放开,安排的疏朗伸展。二是对笔法的观察,起收笔的笔法和形象姿态,线条的提按 粗细,凝重或流畅,力度的强弱,方笔或圆笔,或方圆并用,长短向背,避就呼应的用笔等等,都是我 们要细致观察研究的范围,只有经过仔细精到的观察、记忆,下笔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只停留在认识上,要“拟之者贵似”就更难了。为此,一是要少而精;二是要反复临、反复与 范帖对照检查;三是要不断修正;四要反复记忆;五在一定熟练基础上要背临、意临。这样较容易精 熟。

   学习从来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学习隶书也是如此。因此,要端正心态。学习书法、学习隶书都 会有各方面的人,当然会有各种心态。但就学习隶书来讲,一种以为隶书较容易学,结构笔法较简 单,因为“轻敌”,既缺少方法,也不作研究,买本帖就写,一感到见效慢,写不好,就没有信心,那点热 情随之也冷淡下来,这自然是很难成功的。二是急躁情绪,急于求成,草率进行,自以为是,草率结 束。三是学习不经心,不严肃认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兴趣来了一气写不少,顾不上时一拖半个月, 这样也难成功。四是趋时求功,粗临几遍,心中无数,急于投稿,滥写滥投,自然难于进步提高。这些心态都不利于取得成就,自然也难达到精熟的地步。学习隶书也需树立认真严肃的态度,踏踏实实, 甘于寂莫,持之以恒,善于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不怕时间少,日积月累,自然能精熟, 能取得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