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习得性无助模型的建立方法与模型特点
1)实验仪器
习得性无助模型为大鼠穿梭箱,箱体包括2个相同大小的室,尺寸为30cm×20cm×30cm,两室中间底部有一7cm×7cm的通路,可以人为开闭。箱底均为不锈钢栅条,条间距离为1cm。两室的栅条可分别通电,当其中一室与电刺激器接通时另一室则为安全室,实验时仅一个室通电。自动记录装置(或秒表代替)。
2)“无助”的诱发
将动物分组,实验组的动物于第1日进行不可逃避的电休克刺激。作法是关闭穿梭箱的中间通路,将大鼠放入一侧箱内,通过箱底部金属栅条通电使大鼠足部接受0.8mA×15s的电刺激,1次/min,共60次(即15s的电刺激+45s的间歇期),总持续时间1h。对照组大鼠只放入箱内而不进行电刺激,时间相同。
3)条件回避实验
第2日动物开始给药,采取亚长期(3~7d)给药方法。最后一次给药后24h,进行条件回避实验。将动物放入穿梭箱后适应5s,然后进行实验,条件刺激为铃声(或光信号),非条件刺激为足底电击0.8mA。在铃声响后(或光信号出现后)3s开始刺激,动物逃到安全室后停止铃声(或光信号)和电刺激,如动物未能逃避且刺激达30s时停止。1次/min,共进行30次,刺激间隔为27s。如果动物在铃声开始的3s内逃到安全室,则记录回避成功一次,逃避潜伏期为0。刺激后才逃避者其潜伏期记录是从刺激开始到逃避完成的时间。到最后仍未能逃避的动物,则潜伏期为30s。测定指标是回避成功次数和逃避的潜伏期,若不能自动记录和分析,可进行手工记录。
(2)模型特点
习得性无助模型于1967年被Seligman和Maier提出,随后即被广泛研究使用。此模型是一种抑郁症动物模型,当动物置于一种不可逃避的厌恶刺激环境时,会产生一种绝望行为,表现为对刺激不再逃避,并且干扰了以后的适应性反应。此时动物脑内儿茶酚胺水平降低,并可出现活动性降低、攻击性减少、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等症状,被公认是一种抑郁状态,抗抑郁药可以对抗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