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寡妇的大胆情诗《有狐》,为何能流传两千多年,还入《诗经》
作为一线教师,总会有不少同学让我推荐书目,他们经常这样问:"老师,推荐一点历史悠久的外国名著吧!"每每这个时候,笔者心里总是很失落,我总是说其实我们是有自己的经典的,比如《诗经》、《楚辞》。学生们倒也坦诚,直接怼上一句:那种书没意思!
真的没意思吗?说这种话的同学,我看你是真的没有读懂过《诗经》。《诗经》的有趣程度,远超大家的想象。
别的不说,仅以爱情诗词为例。诗经里有最霸气的小姐姐,被逼下嫁给一个已婚男子,她在公堂上写《召南·行露》,"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哪怕被你陷害入狱,我也绝不从你!
《诗经》里有憨憨的小哥哥,被心上人放了鸽子,他写下了《静女》。一边想着"静女其姝",一边"搔首踟蹰",安慰自己"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她就是送了我一株野草,那也是美的,谁让是她送的呢?
这种霸气的小姐姐,憨厚的小哥哥,在《诗经》里有不少,更令人欣喜的是,它里面还有痴情的寡妇,这首诗的名字叫《国风·卫风·有狐》。对于这首寡妇写的肉麻情诗,很多人读完都犯嘀咕:《诗经》是古人的启蒙读物,传了那么多个朝代,保守封建的古人为什么会允许这样的诗流传2000多年?怎么没把它删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卫风·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古代学者有争议,目前现代多数专家认为是一位无名寡妇,她在河边看到一位和她一样失偶的鳏夫,心生爱慕,于是写了这样一首大胆情诗。
诗的名字叫"有狐",看起来在河边走的是一只狐狸,但在古代狐狸经常喻指男子。而且后几句也暴露了这位多情女子的真实想法。诗的意思大概可翻译成:狐狸在淇水桥上慢慢走着,他身上没下裳,我好担心他。他走到浅滩上了,他那腰带也坏得不成样了,这可怎么是好。他走到河岸边了,他没有上衣穿,我好愁。
在古代,衣服分上下,上为衣,下为裳。大家看这位无名寡妇关心的重点,和一般小姑娘关心的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她没有写对方的容貌、身高,她唯一关心的就是对方能否穿得暖和。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她之所以会这样,极有可能是因为她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
让笔者最欣赏的,是这首诗里女诗人的两点小心思:首先,明明是想写眼前的小哥哥,却硬是扯到一只莫须有的狐狸,想爱而又不敢太直接。其次,明明就是想求爱,却扯到对方的衣服上,言下之意:你没有衣服穿、没有好的腰带,你缺的不是别的,你只是缺了一个像我这样勤劳、能干的女人。
对于这首诗,宋代文人朱熹、清代文人方玉润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都知道我国封建时期,是不太赞成女子再嫁的,别说在路上看到一个男子就给他写诗了,作为一位寡妇想去大街上逛逛都难。但这首诗却硬是流传了下来,历朝历代都没有把它从《诗经》里删掉,同其它诗一样,它成为了古代孩子们必读、必背的诗目。这到底是为什么?说到底就是一个字:真。
小小的心思,大大的爱,这就是这首诗的妙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样一首诗能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它写出了卫国乱世中的心心相惜。
读了这样的诗,大家还觉得《诗经》无趣吗?清代文人孙洙在编写《唐诗三百首》时,为了向《诗经》致敬,特意仅收录了311首作品。它经受住了2000多年的岁月考验,直到近代读遍古书典籍的梁启超还表示: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除了梁启超外,胡适也都对它推崇备至,就连一向对书籍要求甚多的鲁迅,也很喜欢它。放着这样的经典不去读,非要去找历史悠久的外国名著,笔者真的觉得是件令人遗憾的事。如果大家想购买这本书,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
这套书共有3册,总价是68元。这套书提出的观点是,其实《诗经》是一本古人留下来的故事书,里面包含着古人的喜怒哀乐。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它在我们的文明长河里能一直经久不衰,靠的不是名气,毕竟里面的作品大多都是无名氏所写,它靠的就是一个"真"字。相信这套书能让大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