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而无畏地前行//青春福一
编者按:尤为欣赏学生们的真诚,他们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高中生活,他们的高中生活,各具特点,但都是值得珍藏的礼物。作为老师,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也在接受来自学生的馈赠。本文作者已录取北京大学。
李之怡:纯粹而无畏地前行
老师建议我写一写高中生活时,我已从福一毕业两个月了。似乎,我应该以高考“过来人”的姿态,畅谈我是如何学习,如何备考,又是如何获得顶尖名校的青睐,最终梦圆北大的。
但坦诚地说,自己三年来没少拜读前辈的经验,也常常定下长远的目标(高一时便决心要入选北大博雅计划,可后来政策大幅调整,自己的排名也跌宕起伏,似乎陷入了无路可走的境地),但自己实际的路线与预想完全脱轨,倒是那些心无杂念的投入与付出,那些纯粹的当下,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挥了作用。站在人生的大局来看,也是大有裨益的。故,记录下我琐碎而珍贵的高中生活,愿能给诸位带来一点参考与感悟。
当然,取得理想的结果,也少不了幸运之神在关键节点稍一推手,但这已不是我能探讨的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高中的初试炼
我从长乐一所公立初中通过中考进入福州一中。
记得那年暑假,自己没有参加初升高衔接班,仅看了《红楼梦》等几本推荐名著。后来,物理夏令营考试未通过,“数学天地”考试未通过,英语摸底考试六十几分,曾经的天之骄子,没有了足以骄傲的资本,也毫无如鱼得水的自在。
我深知自己没有补习的加持,没有智力的优势,只好对待每件事都兢兢业业,分外认真。没有方向,便遵循老师的要求:课前预习的问题都写下详细的答案,上课举手发言;记好课堂笔记,虽不够美观,但确保内容详尽;按时做好被大家忽略的练习册;划下英语报纸不懂的地方去问老师……第一次半期考,我对成绩已是相当满意(年段十多名),虽没有惊艳的单科,但九科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
更重要的是,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小测优异,让原本默默无闻的自己多了许多来自老师同学的关注。或许是有一点虚荣的成分,我享受上课时与老师一问一答的自如感,享受流利地背诵课文的成就感,为了这些“奢侈的享受”,我必须在课后下足功夫、做足准备。于是,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我也收获了赞赏、鼓励与信心。在这个最容易放任自流的时期,我顶住了“自由”的诱惑,为高中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回顾当时的学习,根本没有什么独门秘诀,就是最普通的方法,而且笨功夫居多。甚至,站在高三学生的角度,还有很多无用的努力,比如做了垃圾教辅、记了无效笔记。但那又何妨呢?对于最初的摸索,不必苛求方法的正确高效,工具不是收获的开始,付出才是。
第一学期较轻松,试错成本不高,可以先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预习、记板书、做学校发的练习册),自己再慢慢调整与尝试(建立错题集、画思维导图、换一本教辅等等)。相较于方法,私以为学习态度和信心的树立,才是真正影响深远的。
真实却又像梦:在这片沃土之上
学习是逃不开绕不开的话题,但学习之外,有更多来自福一这所“体艺学校”的馈赠。
高手如云的校园中,我尝试在谦逊和自信中找到平衡。学生很难逃开“唯成绩论”的审视,在这样的审视下我们被赋予三六九等,成绩高低切换着得意与失意,宣告着胜者和败者。而在福一少有这样的审视,归因于她所特有的校园氛围。你、我、他都可以是优秀的,优秀而不分高下,优秀而各有特点,优秀而不必踩着同伴的失败前进,优秀与优秀并不冲突。至少,我所见的是这样。
这三年超乎想象的丰富。当班长、当话剧社社长、加入民乐团、运动会拿奖、三牧之星、鸣阳奖……title很多,但title背后才是真实的生活。拍了个“大手笔”的视频,一次又一次主动站上演讲台,甚至是在老师的“撺掇”下高三参加了数学联赛,这样的体验像一个个生活的惊喜,燃烧着纯粹的激情,探索着自己的潜能,踏出舒适圈,遇见更好的自己。我隐约感觉到自己有比学习更擅长的领域,也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确实是毫无天赋,逐步地“认识我自己”。
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时会有些时间精力上的冲突。在不安排过多活动的前提下,我喜欢尽力地、专注地去做好手头的事,去享受纯粹的时光。我回想高中考得最好的两次,都是在活动扎堆出现的时候,似乎繁忙的日程迫使我不得不抓紧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清闲无事的时候,学习显得不那么紧迫,也就更利于拖延和懈怠的产生。(但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节奏,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悬崖勒马。)
说回收获。首先,是快乐。专注投入的快乐、服务集体的快乐、展示自我的快乐……不一而足。然后才是能力的锻炼,阅历的丰富。最后,这些经历本身没有功利的色彩,然而也有些功利的用处。当年选科时因为“想了解家国大事”而选了政治,未曾想到之后的某一天,面试问题正好关于政治体制与经济形势,而话剧、演讲所带来的表达优势,也在面试时让招生老师惊讶。这完完全全是规划之外的收获,我更愿意相信,是上天对这份纯粹和无畏的奖励。
感恩我的母校——福州一中,充实多彩的生活,离不开这片沃土的滋养,离不开这里很棒的人。
一切复归纯粹:备考是一场对话
高二下学期,校园里一批人的离开,释放着别样的信号。一场简单的高三动员大会后,多了很多书桌前一脸怅惘的少年人。有人退网了,有人走读了,有人熬夜了,一切都在提醒着新高三的我,该做出改变了。然而可笑的是,我正如所有不自律不勤奋的“间歇性努力”选手,熬夜刷题似乎无效,早起读书难以坚持,反复咀嚼旧知识没有学新东西那么令人欢欣,骤升的难度让我对着苍白的稿纸焦头烂额。几次大考接连失利,压力排山倒海涌来,我甚至觉得周围人看我的眼光都有些异样。我后来知道,当时的自己已经深陷负面情绪的泥沼。
按故事的发展来说,接下来应该是一个逆转,我突然变得勤奋努力,学习蒸蒸日上,高考顺利收官。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很可惜,并不是。
高三突然觉醒,以极致的勤奋和努力一跃而起成为黑马的,有,但很少。
高一的认真学习,让我打下了还不错的知识基础;高二的各种尝试,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而高三的反复摔打,似是让我独立与心魔对抗。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反思。
反思一场考试为何失败,反思过去的一个小时自己为何虚度,反思无效的刷题除了快感还带来了什么。我反思,反思自己为何情绪失控,反思flag为何倒下,反思激进的改变是否有利于我的学习。深夜时分,我都和自己对话,和考试时的自己对话,和颓废时的自己对话,文字记录下我的所思所感,也平息了无由头的浮躁。
我终于看清了成绩急转直下的原因:大多是对新题型不够熟练,部分是知识点的遗忘,加之自己浮躁焦虑,将考试失利肆意渲染。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曾经引以为傲的语文成绩在高三上骤降至一百出头,多加训练后,做卷子的手感回来了,成绩再没有掉下一百二。有时候,不要急着自我批判,很可能我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我最终也没有早起。高三下仍然是全宿舍最晚起床的人,还为此常受到一两句调侃。可到了高考,我依然睡得格外香甜,让失眠的同学很是羡慕。
我也没有成为很自律很勤奋的人。期望在一个学期脱胎换骨,几乎是天方夜谭。正如海滨老师所言,“人还这么精神,一看就是读书不够用功”。我笑笑,主动摘下勤奋的标签后,状态虽“不够励志不够完美”,却也是在以自己的节奏前进着。周日返校,兴冲冲地用表格来登记一摞要做的政治卷子,不爱刷题的自己开始自嘲是“卷王之王”。晚自习后,插着耳机隐遁在夜色中,哼着说唱,有些中二地为自己鼓劲,加快步伐甚至小跑,奔向宿舍里又一个挑灯夜读的孤寂之夜。
高三有绝佳的环境来满足那些渴望纯粹的灵魂。散步归来,晚霞绚烂,读书也凝神静气,格外庄严而美好。解出一个难题,如孩童般天真喜悦;解答他人疑惑,如智者般功成圆满。捧着薄薄的书本在办公室门前排队时,总自化为痴心的求道者,正进行神圣的事业……我亦以对燕园的期望、以师长们的鼓励,平定心绪,于疾风暴雨中毅然埋头握笔。
2021年1月16日晚,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一十八载皆浪过,偏从今夜惜年华?不求异军突起,不求华丽冲线,只求步履不停,只求平稳抵达。
高考一役,还算平稳,但成绩仍有遗憾,或许是我离真正的纯粹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仍感恩师友,给我孱弱的心灵依偎之处,尤要感谢心语室老师与我的班主任对我的开导与指引。经此一役,深感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性。焰火下的孤独,压力下的优雅,课本上学不到,经验里找不到,或许要自己去摸索,去历练。愿你我皆纯粹而无畏,历经千帆,终能抵达梦想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