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鲁王后裔分布汇总及简介(连载三)

明代鲁王家族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广泛分布在鲁南一带广大地区甚至浙江、台湾、河南等地。近年来,根据走访,发现了很多明鲁王后裔宗支,并整理出部分宗支历史材料。现对这些鲁王后裔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对朱氏寻根有所帮助,也期待读者提供线索,进一步充实对兖州明鲁王府的研究。本期是连载之三。

——————————————————————

巨野大义镇:僖顺后裔  隐居至今

在菏泽市巨野县南二十五里大义镇有一支朱姓,世代口传祖上是兖州府鲁王爷,本支原是巨野僖顺王朱泰墱的后裔。明亡后,本支先祖因躲避清朝追杀朱姓,火烧家谱,改换字辈,从巨野县大义镇三街村逃难到章鏠镇后谷庄,通过要饭、开荒生存下来,现在大义镇北有朱家老林。因害怕招来祸患,本支一直不敢使用御批鲁府字辈,从弘字辈朱记芹公开始,借用邻村朱姓字辈取名以隐瞒身份。文革中又经历了砸石碑、烧家谱、扒家庙等惨痛经历,至今心有余悸,讳莫如深,不敢对外人讲起。据老人传说,明朝时朱家在巨野县有大片土地、人丁兴旺,还建有巨野王府(尚需考证),但具体在哪里已说不清楚了。本支抄有一张从鲁王朱檀公至今的人名世系,有“……朱观燖-朱颐坊-朱寿镇-朱以泽-朱记芹-……”。老谱记载,巨野僖顺王泰墱嫡系中有“今王观燖”,字麟洲,镇国将军改长子袭封,异母兄观㶷(无嗣),异母弟观灮。兖州博物馆存有朱观灮的墓志“敕封巨野王府事镇国将军泰泽公圹志铭”,记有:“端肃王健櫏/妃赵氏无出/夫人曰刘曰段/刘生惠荣王观燖/段生公/公生五岁/赐名观灮/别号泰泽/嘉靖三十年三月初一日诰封镇国将军/寻以惠荣王无嗣/奉敕/管理/本王府事”。

泗水朱家村:迁自曲阜  碑谱同证

在泗水朱家村居住着一支鲁王朱氏后裔,现有朱姓约40口人,字辈从本到历。在寻访中发现了一套家堂和一通半截埋在土里的石碑。家堂显示,始祖为兼字辈,讳免太,达字辈有大道、大孝,大松、达峰,以下是康字辈到本字辈名讳。石碑记有:“清故处士培长朱公墓表:公讳美生,字培长,祖居曲阜城东韩家村,明时迁于泗邑踅庄,继又迁于此,故名朱家庄,因世居焉,子四女一适本村王君。公去世年远,其生卒行谊均无可嵇述。今公之五代孙庄棚等慨然起尊祖收族之念,恐支分派别散……历数世欲认为同宗难……。男:登第,孙:大道、□□(编者注:似应为大孝),曾孙……,登俊,孙:大盛,曾孙……,…………,登祥,孙:大会,曾孙……”。两相对比,可以推断:希字辈的朱美生(字培长)应是兼字辈朱登第(字免太)的父亲。家堂和石碑从不同角度佐证了该村朱氏的历史,应妥善收藏。经了解,在曲阜东并无叫韩家村的村庄,只有一村名韩家铺,但无朱姓。此支究竟源自何支,还需要深入考察。

曲阜南庄东:振辈迁来 牌坊耀祖

在曲阜市陵城镇有个村庄叫南庄东村,居住着1000多口人,其中有500口姓朱,他们是明鲁王朱檀后裔,最高是明字辈,最小到福字辈。据传说,本支是在振字辈从兖州迁来,也有传说是从曲阜瓦窑头迁来,始迁祖是朱寿祥,有二子以道、以德,以德生弘耀、荣、福、贵四子,弘耀生振福,振福生举方、培、堂、政四子,举政-希雁-连?-达本。据老人讲,本支以前曾有个朱氏牌坊,还知道朱举政是位举人。本支原来的老家谱在文革时被烧毁了,有块老石碑前几年也不见了。巨野县西杨楼朱氏在民国八年来兖州续谱记录了南庄庄坤,庄坤应是本村朱氏的族长。关于本支更多信息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曲阜新兴庄:源出兖州  数迁其居

在曲阜市陵城镇西南三公里左右,日兰高速北邻有一村庄叫新兴庄,原名萧家庄,是因采煤塌陷由苑庄东邻迁到现址的,因此改名新兴庄。该村居住着一支朱姓,从玉字辈到利字辈男女大约有一百多人,在老村的时候朱姓居住的比较集中,搬到新村后则住的比较分散。据老人说,本支从巨王林村先迁到苑庄,后到苑庄东邻肖家庄,再因采煤塌陷搬到现址新兴庄。由于政治动乱及改朝换代,家谱未能传承,世系已不可考。因与小厂村朱姓同埋一个老林,估计与小厂村和苑庄村的朱姓支份较近。据老人口传,本支始迁地应在兖州舞雩台。

宁阳王府村:明末建村  王子住地

在九仙山北部、宁阳县磁窑镇有个叫王府的村庄。据村碑上说,明末建村,朱氏迁入,相传朱氏为朱元璋后裔,取名王府,官员过此,下马下轿。王府村共有两千多口人,其中鲁王朱氏人口最多,大概有四五百人,本、宁字辈已经很少,最小到了友字辈。朱家是村里的大户,文革期间毁了很多祖传的宝物。本支曾有一个大瓷盆,虽然看着很普通,说是南方进贡的,夏天把鱼肉放里面不会坏,把河里的石头放里面倒上水,会看到五颜六色的鱼在里面游动。关于本村朱氏的来历,据老人说,明朝末年有一位鲁王宠幸了一位王姓宫女,宫女怀孕。按当时的制度,王爷如果不认,宫女就会被杀头;而如果承认,又有失体统。王爷只好让她先回娘家养胎,并约定:如果生女孩,就此罢了;如生男孩,就往王宫打信,另加册封。结果宫女生下一子,这就是本支祖上的来历,由此本村才取名叫王府村,文武官员过此地要下马下轿。本村的邱家、逯家原来世代习武,本是王府的侍卫。村里有个破庙,老辈人曾奉道,在解放后被取缔了。

许昌苗店村:弘桓后人  流传至今

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苗店村有一支朱姓,他们就是家谱里所记的在五女店安插得所的、末代鲁王以海之子弘桓的长子振烈的后人。本支朱氏在清朝时生活可能受到种种限制,在康字辈以前一直人丁不旺,从康字辈以后才兴旺起来,到现在该支从庄字辈到福字辈有几十户,一百多人。本支在五女店有祖坟,坟墓是按辈分往下排着葬的,他们生前不按辈分起名,只有去世后才在墓碑上刻上带辈份的名字。现在的年轻人起名也不按辈分,对朱家的历史也不了解了。现在保存有一支家谱,过去五女店镇有一条朱家街,在五女店镇王寨村还有朱改王姓。

兖州前王庄:铁佛改王  柳楼同支

在兖州北部曹河镇政府西北六公里左右有个前王庄。据村碑记载,此村原称王二庄,后唐李克用伐梁擒王彦章,复进兵,道薨葬此。李克用封晋王,村外原有晋王墓及庙宇,故村初名晋王庄,简称王庄,后发展成两村,故称王二庄,解放后因此村在南称为前王庄。本村人口有700余人,其中朱姓人口从玉字辈到福字辈近百人,部分已进城居住。本支的家谱、家堂及牌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集中到大队院里烧毁了,本支世系及支份已没人能说清楚。但据说他们与宁阳铁佛寺村的朱改王和泗店柳家楼朱姓应是近支,他们在红白事时尚有来往。铁佛寺村名源于村中有寺、寺中有铁铸佛像(光绪版《宁阳县志》卷十寺观)。铁佛寺朱改王这支只有两家了,清初杀朱时改随姥娘家王姓。本支一直人烟不旺,一直住在铁佛寺村,上几代先人埋葬于此,但说不清来历和世系。泗店柳家楼本支迁入始祖是庄字辈朱庄序(父亲朱康平,庄俭、庄勤、庄序、庄莅兄弟四人),娶该村柳氏,前些年本字辈有白事时还曾有前王庄朱姓来过。先人朱廉仲父亲记的家谱,三姑奶奶的公公王朝信是私塾先生,柳恒桂撰写家族碑文,40年代本支曾有几人被绑架,后用三千大洋赎回,上世纪六十年代家族墓碑被拆掉修了泗店沙河上的桥。不知此碑是否还在。

曲阜北宫村:瓦窑迁来  人丁兴旺

在曲阜市陵城镇正南、大雪村正西有一个村庄“北宫村”。因村西南二百米有公孙丑墓,因名公村,后演为宫村。现分为东西宫两村。该村居住着一支鲁王后裔朱氏。老辈人说在振字辈由曲阜瓦窑头迁来。本支原有家谱,被人卖给了曲阜南庄(音)村,后来又在康字辈老人的回忆下,写下了从振字辈以下先祖的名讳,流传至今。振字辈振礼、振书、振孝三兄弟来此定居,三支振孝无嗣,其他两支发展至今人丁兴旺,自庄字辈以下到明字辈有一百多人,很多家庭四世同堂,老人健康长寿。走访中,在该村东边找到一通本村朱达朋的墓碑,记录了本人的生平。

曲阜红楼村:红楼析居  溯源坊岭

曲阜红楼村,毗邻327国道,属时庄街道辖区,共有六百多口人。该村朱姓从庄字辈到明字辈、男女共三百多人。祖上朱庄岩曾在孔府当差,做礼生,家里存有一部老曲阜县志,后被政府收去,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来村里了解过县志传承情况。本村朱姓是从曹家庄迁来,康字辈以前还回曹家庄上坟,与曹家庄朱姓或为近支,希字辈时才在红楼村起新林;但据朱本立讲,红楼朱姓与大柳村滋阳王系朱姓为近支,受大柳村朱姓影响宁字辈也改为年字了(宁改年似出于避讳)。据传说本支祖坟在坊岭村,查阅出土墓志知,葬于坊岭之原的有滋阳王府五镇国将军朱健檴夫妇。他的嗣子、兄健樀的次子观烱墓志也记载“葬盘龙山,东依祖陵,西依父叔镇国将军泉庵陵”,这里“父叔”泉庵应是指朱健檴。这里的盘龙山、祖陵与坊岭的相对位置还待考查。

兖州前竹亭:避难隐居  御影失传

兖州前竹亭村,现有人口1500多人。据村碑记载,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明亡,封兖州的鲁王宗族逃此改姓隐居,躲过了清兵捕杀,后为了不忘其祖先植竹成林,中建一亭,称为"竹亭",暗隐“朱家朝廷”之意,村以此得名,后分为两村,此村在南,称前竹亭。本村朱氏宗亲从宁字辈到德字辈,男女人口有三百多人,先人朱本秀曾是晚清秀才,朱本连是清朝学士。本支原有明太祖御影画像一幅,上面是太祖戴头巾的样子,有完整的世系及家谱记载,还有一尊高约六十多公分玉石雕刻的家龛,上面雕的全是龙;后在政治远动中连同太祖像等被收走,不知所踪,所以现在说不清自己的支系及来历了。本支老林在村北,文革时期被平掉,应是老祖坟。据朱利堂介绍,本支应与长庆屯朱姓较近,前些年他们还在一起就太祖像和家谱交流过意见。

曲阜南杨庄:三副诰命  多支并居

曲阜市陵城镇南杨庄村,从兖州过泗河经粉店村往东四公里左右,由古路沟村往北一公里即为该村,南邻新建的济荷高铁,北边不远即为雩河。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乡民为避战乱,迁此居住立村,因有两棵大杨树,故名双杨庄,清康熙年间改称杨庄,后因与时庄街道杨庄重名,改称南杨庄。该村共有三个生产队,合村之前,原来还有朱家村,吕家村,马家村,后来合在一起称为杨庄(另外还有一支原为祝姓,后随朱姓,但没随字辈)。本村朱姓从玉字辈到利字辈、有二百人左右。几支朱姓虽然字辈相同,但老辈可能不是同支,红白喜事都不来往。据说,他们这支大约二百年前由兖州城里百子堂街迁到杨庄居住,说不清为何迁到杨庄,出于鲁府哪一支也说不清;家里曾有诰命(疑为圣旨),不知道内容是什么,在架子上放着,分为三层(疑为三道圣旨),家里遇有大事,婚丧嫁娶,都会请出来祭拜,破四旧时连同轴子一起烧掉了。村里宁字辈也与大柳和红楼朱姓一样,改宁为年。现在村里年轻人对历史都不了解,有的起名都不按辈份了。

曲阜章枣村:兖州迁来  古迹全无

在曲阜陵城镇西一两公里左右,古路沟村南有一村庄叫章枣村,据村碑记载,元代,张氏在此定居,至清康熙年间,植枣树成林,枣大而甜,故名章枣。章枣村是一个两千多人的大村。本村朱姓应为两支,目前本村朱姓从玉字辈到利字辈约为二百多人。本支与曹家庄朱姓支份较近,早期由兖州舞雩台迁来。本支的祖坟在章枣村西南,2018年电力部门架高压线,做铁塔基础时曾挖到古墓一座,村民们依稀记得墓志写有“明太祖第九子……”字样,后连棺带椁及出土的其他文物都被曲阜文物部门拉走。出土古墓的土地现为章枣村西邻五福庄的土地,不知道是不是章枣村朱姓先祖的坟茔。本村原有家谱和家堂,在历次运动中烧掉了,以致说不清楚自己的先祖及支系。

济宁城子崖:宁德后人  传承有序

济宁任城区长沟镇城子崖村居住着一支朱姓,族谱记载,本支为明代皇室鲁王后裔,并有完整的世系,始迁祖为鲁恭王朱颐坦庶八子朱寿銊,万历十一年封宁德王,因避乱迁居,落为庶人。其子以字辈以洗,有一子弘桓,弘桓一子振秋,振秋一子举场,举场二子希宽、希贤;希宽一子连朋,连朋一子达嵩;达嵩生康字辈五子,以下传承都很清晰。本村朱姓自本字辈以下至福字辈约有二百余人。族里曾有老皇谱,在上世纪中叶解放前后去济宁城南一李姓酒坊送糠时,李姓说自己是朱改李,要求借皇谱看看,给了之后再去讨要时,李家说丢失了。自此本支老皇谱下落不明,幸存一部民国时期的家谱和一部上世纪中期续的家谱。在城子崖西南一公里左右有一村庄叫护驾李村,村里李姓字辈与朱姓字辈一样,目前也为玉、本、宁、明等字辈,城子崖朱姓曾去问过李姓与朱姓有何渊源,李姓未作回答,不知何故。目前,明代鲁王府各郡王后裔记载如此详实的的确不多,填补了鲁王文化研究的空白。

宁阳张家村:振辈二人  朝东迁来

宁阳县张家村地处宁阳东北,是一个700多人的村庄,隶属宁阳华丰镇管辖。村碑记载,清道光四年,张姓迁此建村,称张家村。本村朱姓目前从庄字辈到利字辈约三百来人,是在振字辈(记不起名字了)的时候从王府村附近的朝东村(原名音“毛家洼”)迁来,在张家村住了有一百五六十年了。振字辈来了两支,或为堂兄弟。村东一千米即为朱家老林,两位振字辈先祖即葬于此。走访张家村几位朱姓村民,都说自己跟明太祖有关系,确是鲁王后裔无疑。朝东庄与宁家庄现为同一个行政村,或许老辈与宁家是亲戚,明灭后投奔宁家,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迁往张家庄,朝东庄仅留少数朱姓,后又绝嗣,从张家庄过继回来,人口仍不多。

邹城朱桃园:朱姓建村  多支聚居   

朱桃园村,是邹城香城镇下属的一个村庄,全村106户,418人。据光绪邹县志记载,该村原名朱家庄,因座落在十八桃园区域内,更村名为朱桃园,目前村内有朱、于、吕等姓。据村碑记载,本村建于明朝中期,朱姓先居于此,开始称朱家庄,因西有杨桃园,东有康桃园,故以姓氏取名为朱桃园。本村朱姓应至少有两支,一支是明中期建村的朱姓(不排除非鲁王后裔的可能),一支是来自兖州金口坝的朱姓,可能还有一支是来自兖州桲椤树村。本村朱姓从本字辈到福字辈约有200人左右,老辈人是关系不近的两支。一支据说迁自兖州金口坝,先迁到钓鱼台村,从钓鱼台村又迁到朱桃园,先在徐桃园安林,后又在朱桃园村南起新林。朱桃园村南有一通光绪二十年的朱氏先人墓碑,上书“处士,讳贵,字达尊,朱公之墓”。朱明金说墓碑上记载的达尊后人名讳均是他们这一支的先人。他们这支有传自老辈的镟工手艺,以制做纺轮,纺轴,线轴,面轴闻名邹东,目前仍有人以镟工为生。另一支朱姓来自兖州桲椤树。祖坟在朱桃园村西,也有一通光绪二十年的朱氏墓碑,上书"处士朱公,讳天材,字大用之墓,记载的后人名讳与朱明金家记得一样,玉字辈以下为本,但玉字辈往上确记为义、元、维、有,或不记辈份,不知为何,或为老辈改过辈份。今兖州金口坝西有三河村,那里居住着朱改徐的一支朱家人,据称是鲁府滋阳王支,邹城钓鱼台村朱家传说先祖由兖州逃难迁居邹城西韦村,后来弘字辈兄弟两人又迁到钓鱼台村。

邹城西故后:朱改王姓  龙纹家谱

邹城市西故后村,是属于石墙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在石墙镇东部,共有村民1000余人,以周、王姓为主,王姓约占总人口一半。本支王姓原姓朱,是明朝皇族鲁王后裔。明末清军破兖州,朱家先人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提出有亲的投亲,有友的靠友。朱家先人从兖州逃出,投奔了邹城石墙西故村王姓亲戚,并隐讳朱姓,改为王姓。为不忘祖宗仍使用鲁府字辈取名,也就是朱改王。来到故后三百多年,隐名埋姓,繁衍生息,王姓人口逐年增加,至今从玉字辈到利字辈近五百人。本支祖上有几支,其中一支迁往安徽灵壁。据说本村仍有原来的王姓,自称“正王”,但目前已用了朱姓字辈。本支朱改王祖坟在故后村西,都传说王家林里埋的是朱老头,这也或许是迁到故后村的第一代先祖。文革时期碑被砸烂,墓被平掉,现仅存青砖墓圹。本支与两下店朱姓来往密切,在庄字辈红白事还互有来往,祖上或为近支。据传,本支原有黄皮带龙图案的家谱,由于兵荒马乱保管不周,下落不明。

邹城两下店:三村同住  碑毁谱失

邹城两下店村,人口约五千人,划分为三个行政村,为店北村,店南村,东庄村。店北村十一个队均有朱姓村民,近四百人;店南村有朱姓近百人;东庄村有朱姓几十人。这三个村朱姓是否同支不得而知。据说,本村朱姓迁自兖州,三个村朱姓从庄字辈到福字辈近五百人,原有老谱,在跑反的时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丢失或毁掉了;店北村朱姓祖上为老五支,祖坟原在铁路以东,坟里过去有许多高大石碑,在抗日和解放时期都被拉去修桥垫路了,在希字辈时又在现两下店百意超市位置起新林,后村庄建设,林地位置建了超市,才在老林位置抓把土,坟未迁,另行安葬亡人。据村民讲,村里王姓老辈是朱姓的姥娘家。朱玉秀老人讲,故后村王姓应为朱改王,与两下店朱姓支份应近,过去红白喜事还有来往,只是近些年断了。

济宁王府集:王府茔地  华扁遗风

济宁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王府集村,马楼村,梁马村为三个相邻的村庄。根据济宁县志记载:洸右乡,王府集,村北原有兖州鲁王府茔地,当时有住户护林守墓,后逐渐发展成为村庄,并成立集市,故取村名王府集,沿用至今。洸右乡,梁庄,明初梁姓从山西迁来定居,以梁姓取村名梁家庄。据村民讹传,后朱姓迁入,朱吃梁(猪吃粮),梁姓绝,朱姓占主体,后与马楼村合为一个行政村,称梁马村。梁马村现有朱姓村民从庄字辈到利字辈三四百人,在以字辈或更早来本村居住,村北原有朱家老林,林里有九通高大石碑,文革时期破四旧,年轻人砸碑拦不住,说自己祖上朱达安是贫农,才将朱达安碑保了下来,现存放于村北;其他祖碑或为祖上有功名,有田地,成份不好,统统砸光,不知所踪。近年又有社会人员在朱家老林位置挖沙取土,朱氏族人躺在林地也没能阻止挖沙取土,直至挖出一条大蛇,社会人员才怕了,将蛇埋在老林位置,中止了挖沙行为,但老林基本己被挖掘一空。在梁马村东,还倒伏着一通功德碑,碑座、碑额、碑身均完好,碑身上盖着土,看不清内容。朱宁一介绍,这是“华扁遗风”碑,讲的是本村康字辈老人行医,为附近百姓义务看病,解除了百姓的病痛,百姓感念老先生而立的功德碑。目前村里村医仍为朱姓族人。本支朱姓老辈的行医和做先生的不少,也曾有个泗水的朱庄恒在村里教过书。本村还有一支祝姓也随了朱姓,还随了辈份,人口不多,村里的朱姓都知道。邻村的马楼村也有几户朱姓,二三十人,据说是违了朱家族规迁到马楼住的。王府集的朱姓,人口不多,有几十口人,老辈人是看庙人,成份不好,玉庄字辈以前还按辈取名,后人按辈取名的不多了。根据王府集,马楼,梁马三个村朱姓的字辈及部分史志记载,应为鲁王后裔无疑,只是不好判定出自鲁府哪一府。

兖州西刘村:避祸隐名  振辈开基

兖州新驿镇西刘家村,位于新驿镇西部五公里左右,郭家村西南。据村碑介绍,本村刘姓始祖刘肇基明初由山西洪洞迀来建村,故名刘家村,后与他处重名,经县政府公布,更名为西刘家村。本村共有人口三百多人,八十多户,是一个小村庄,朱姓从庄字辈到利字辈有四十多人,家族存有中堂一轴,记载振字辈为心春,应为字号,或许当时为了避祸,隐讳了字辈;举字辈为举谦,举元;希字辈为希圣,希贤;连字辈五人,为登、科、魁、枝、瑞;达字辈为德、本、道、明;康字辈为:亭、皆、安、福、友、肇。根据字辈判断,本支朱姓为鲁王后裔无疑,但历史久远,传承中断,本支出自鲁府哪一支已经成迷。

宁阳张家楼:源自兖州  多有迁出

宁阳县乡饮乡张家楼村,位于乡饮乡东南部、汉马河东,往南七八公里即为曲阜姚村镇地界。《宁阳县地名志》中说“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姓来此定居。张氏建一楼房,称张家楼。遂以楼名作村落名。”本村目前已无张姓。该村居住着一支鲁王后裔朱氏,有本字辈四人,自本字辈至福字辈有一百多人。据说该支由兖州迁来,在汉马河西岸有祖坟,文革时期平掉了;由于政治动乱和文化传承断代,家谱也没有留传下来,说不清本支的支系。据曲阜化庄村朱姓说,化庄朱姓由宁阳张家楼迁来,张家楼朱姓由兖州金口坝附近始迁,化庄发现石碑记载为鲁府乐陵宣懿王之后;另据宁阳中龙堂朱姓介绍,中龙堂朱姓在康字辈也迁自张家楼,张家楼朱姓在上世纪还让中龙堂朱姓去张家楼分祖林的柏树,张家楼朱姓由兖州北关始迁;中龙堂保留有一挂家堂,记载着:自洪字辈洪典,振字辈振英,举字辈举栋,希字辈希堯,连字辈连城,连坡,达字辈达桂,达本,达荣,康字辈康仲,桐,吉,義,渠,街,洲,儀,等。化庄和中龙堂两支朱姓均称自张家楼迁来,而又称张家楼自兖州的始迁地却不一致,不知是因传说有误还是确实有两支迁自不同地方,有待考证。在兖州,凡是带楼的村庄多与鲁王府有关,一般是仪宾府所在地,宁阳张家楼是否也是鲁王府仪宾府呢?鲁王后裔是在明末战乱时逃到这里投亲隐居的吗?这些还有待进一步寻访。

(未完待续)

欢迎提供更多资料线索!请在下方留言。

——  END  ——

(0)

相关推荐

  • 明代鲁王后裔分布汇总及简介(连载五)

    明代鲁王家族后裔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广泛分布在鲁南一带广大地区甚至浙江.台湾.河南.安徽.江苏等地.近年来,根据走访,发现了很多明鲁王后裔宗支,并整理出部分宗支历史材料.现对这些鲁王后裔情况进行简要介 ...

  • 明代鲁王后裔分布汇总及简介(连载四)

    明代鲁王家族后裔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广泛分布在鲁南一带广大地区甚至浙江.台湾.河南.安徽.江苏等地.近年来,根据走访,发现了很多明鲁王后裔宗支,并整理出部分宗支历史材料.现对这些鲁王后裔情况进行简要介 ...

  • 明代鲁王后裔分布汇总及简介(连载六)

    明代鲁王家族后裔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广泛分布在鲁南一带广大地区甚至浙江.台湾.河南.安徽.江苏等地.近年来,根据走访,发现了很多明鲁王后裔宗支,并整理出部分宗支历史材料.现对这些鲁王后裔情况进行简要介 ...

  • 明代鲁王后裔分布汇总及简介(连载二)

          明代鲁王家族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广泛分布在山东广大地区乃至浙江.江苏.安徽.台湾等地.近年来,根据走访,发现了很多明鲁王后裔宗支,并整理出部分宗支历史材料.现对这些鲁王后裔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

  • 明代鲁王后裔分布汇总及简介(连载一)

    明代鲁王家族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广泛分布在鲁南一带广大地区甚至浙江.台湾等地.近年来,根据走访,发现了很多明鲁王后裔宗支,并整理出部分宗支历史材料.现对这些鲁王后裔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对朱氏寻根有所 ...

  • 对明代鲁王后裔派语字辈的简要分析

    鲁王文化,记录真正的历史 关注 鲁王文化 一起走近真实的大明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 明太祖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 ...

  • 【专题】鲁王后裔今安在? (一〇三)泰安天宝村

    "泗水派流根本固,鲁府分封世系长" 本期,"鲁王文化"公众号继续推出<鲁王后裔今安在?>系列专题,根据走访记录,综合谱牒资料,本着客观讲述.审慎考证 ...

  • 【专题】鲁王后裔今安在? (一〇八)曲阜中疃村

    "泗水派流根本固,鲁府分封世系长" 本期,"鲁王文化"公众号继续推出<鲁王后裔今安在?>系列专题,根据走访记录,综合谱牒资料,本着客观讲述.审慎考证 ...

  • 【专题】鲁王后裔今安在? (一〇五)兖州曹家洼

    "泗水派流根本固,鲁府分封世系长" 本期,"鲁王文化"公众号继续推出<鲁王后裔今安在?>系列专题,根据走访记录,综合谱牒资料,本着客观讲述.审慎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