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高考”那些事儿
时至阳历七月,2020年的高考和中考马上来了。无论在高中还是初中,毕业年级的莘莘学子们正挥洒着汗水,埋头于群书之间,为着人生理想的目标,做着最后的冲刺。
而早在1300多年前,智慧的中国人就创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打破了隋唐前以出身和门第选拔人才不合理状态,为庶民出身的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可谓是古代的“高考制度”。
大体来看,一位学子的考试,必然要经历这么四重境界。那就是考前的勤奋刻苦,考试中的紧张与严肃,考后的忐忑与不安,成绩揭晓后的兴奋与失落。
今天,我们不谈现在的高考,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古代,跟着古人的“高考”之路来看一下他们有喜有忧的心路历程。
考前的刻苦那是“高考”的必须
我们现在有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学子可以在学校里接受科学的教育,强健体魄,修养品德,学习知识,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每一门学科都有老师教授,随时都有老师的管理与督促,从而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个人的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然而古代的学子可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学习方式大多为“自学”,虽然也有可能拜师学习,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发展的程度还需个人后天的努力,因此才有了“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的典故。特别是想要参加科举的人,那必须有超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清明节,国人的传统节日。清明时节正值春回大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所以人们会“芳原绿野恣行事”,尽情游玩于大自然中。踏青过后三五朋友相聚,自然会有“人生有酒须当醉”的豪迈,痛饮几杯。由此可见古人的清明节过得那叫一个隆重。
可是,对于要要“高考”的学子来说,春景美酒那可就是身外之物了,绝不会贪恋而误了学习。这不,清明节来了,北宋人王禹偁他是这样度过的。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
考中的紧张那是“高考”的必然
当今的“高考”是全国的大事,在考试期间,教育、公安、交通、卫生等诸多部门齐上阵,为高考的顺利进行做足了保障,考点戒备森严,肃穆而安静。家有考生的家庭,那更是严阵以待,家长成了超级主厨,挖空心思烹制营养的餐食。作为高考的主角——考生,那就更不用说了,考前一心只管修身养性,以达到最好的状态。只要从容进入考场后,运筹帷幄、下笔有神就OK了。
古代的贡院,那就是“高考”的考场,古代学子就在那里参加进士考试的。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也是通过“高考”取得功名的人。1057年,年届50的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作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上任后的他,大胆进行了考试改革,反拟古,正文风,录取了一大批人才,比如苏轼苏辙兄弟、曾巩,可见他的考试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1059年,他继续作为主考官,带领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主持贡院的考试。他亲眼看到学子们奋笔疾书,想到在座的这批考生将来必有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国之栋梁,他又看到范仲淹、王安石等后辈现在已挑起重任,于是心有感慨而成诗一首。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当今的高考制度比古代的科举更为科学,然而考场的肃穆,考生的紧张忙碌却古今未变。同样,无论是科举还是高考,都为当时社会选拔了人才,为国之栋梁的培养打造了平台。
考后的忐忑那是“高考”的必备
我们知道,高考之后,有关部门组织阅卷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考生会经历漫长的等待,他们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他们中有的人会担心自己发挥欠佳,“马失前蹄”,考不出平时的成绩,有的人会满怀期待,感觉自己超常发挥,有信心拿到更好的成绩。在网上公布成绩的那天,很多人会第一时间登录查询,从而结束忐忑的猜想。
古人一样,考试后也要经历一个忐忑的过程,但古代没有互联网,他们只能等官府放榜后去看榜,而在这之前,他们只能煎熬了。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可以“走后门”,通过关系打探成绩,好让自己提前结束紧张不安的等待,比如唐人朱庆馀。
唐宝历年间,朱庆馀进京参加“高考”,此次考试对其意义重大,直接影响以后的发展,因此他格外重视并做了充分的准备。到京后,他积极活动,通过关系结识了当时在水部担任员外郎的张籍,他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张籍看,文风很对张籍大人的路子,张大人十分欣赏,对朱大加赞赏并将其推荐给同僚们,这让朱庆馀十分感激。
之后顺利考试。考后的朱庆馀怀里象揣了个小兔子,七上八下。结果到底会怎样?他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反来复去的琢磨。突然,他想到了恩人张籍,何不让他打探一下呢?但总不能直接这样问:“张大人,你帮我探听一下我考得怎么样吧?”这样未免太直接,读书人嘛,还要注重面子,同时也要给张大人一个面子,得含蓄一点儿。
他斟酌再三,模仿新媳妇的口吻写成了一首诗《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的主角看起来像一个结婚第二日一早要去拜见公婆的媳妇,羞涩而含蓄地问丈夫自己的化妆合适不。而深层的意思是这样的:我的试也考了,卷子考官们大概也批阅了,我的文章文风不知道合他们的口味不?我一直担心着,还要您老多费心,给打听一下呗!
张籍收到信后,会意地笑了,心想:这家伙,不傻!还知道托我打听消息。其实张籍早就向考官们推荐了朱庆馀,凭自己的面子,录取是八九不离十的事儿,离不了大谱。他轻松幽默地回诗一首,内容如下: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酬朱庆馀》
事实也如此,朱庆馀这次“高考”,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看看人家古人,由于制度的漏洞,个别人有了走关系的机会,减少了等待成绩时的内心折磨,让今人只有羡慕的份了!
成绩揭晓后的兴奋与失落,那是“高考”的必有结果
每年高考后,随着成绩的公布,有的人兴高采烈,有的人则垂头丧气;有的人欢欣鼓舞,有的人则黯然神伤。可以说,一万个考生会有一万种心情,不一而足。
孟郊,唐代诗人,年轻时的他受过“高考”落榜的打击,对考试颇有成见,四十多了仍是一介书生。直到46岁那年,在老母亲的一再要求下,孟郊重入考场,这次,他赢了!
皇榜发布那天,是他人生辉煌的顶峰,对他来说,什么考场的不公了,什么半辈子受过的委屈了,那都不是事儿!今天的我才是最牛的!他的心情只有两个字“得意”,于是他的这一得意,一首名诗诞生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人逢喜事精神爽”,偌大的一个京城,只一天的功夫,他便骑着马看遍了城中所有的花,一点儿也不累,就等以后的飞黄腾达了。然而事与愿违,他盼望的好前途并没有实现,这是后话,我们今天不再提。但他登科后的兴奋表现,还是让我们见识了学子高考成功后那种欢乐至极的状态。
高考后,有成功者,必然也有失利者。那失利者将如何面对现实呢?
唐元和年间,文人章孝标“高考”落榜,他心绪非常低落,用一首《归燕词辞工部侍郎》,表达了自己失利后那凄凉彷徨的心情。
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
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
他感觉自己就是那失去了旧巢的小燕子,若干的楼阁广厦,却没有自己的一处栖息之地。让人读后唏嘘不已。
但,并非所有落榜的人都像他一样悲观失望,仍有很多人虽然暂时落榜,但内心强大,有着不屈的意志和不向命运低头的执着,他们暗暗积蓄着力量,等待卷土重来,最终获得了成功。比如唐人常建。
开元年间,常建参加考试落榜,他痛定思痛,写下了励志的《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诗中虽然也表达了落后后的羞耻,但总体是满满的正能量。他告诉世人,我家离长安不远,如果回去,正赶上春暖花开,可能会流连于美景而荒废了学业,不如就留在长安吧,也好发奋读书,以图洗雪耻辱。
他的这番表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败而不馁的骨气。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人说“知耻而后勇”,是的,失败并不可怕,怕得是一颗脆弱的心。只有勇敢面对,做好两手准备,用一颗强大的心去面对生活,一次的高考失利,那又算得上是什么呢!
庚子年高考马上来了,愿莘莘学子们金榜题名。另,还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气度,笑对未来!
作者:杜朝辉,山东潍坊人,中学思政课教师,古诗词爱好者。
注:现在新建了粉丝群喔,想入群的朋友,在公众号会话里发送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