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典籍,对话先贤 | 经典影视推荐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这里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这段话是央视一档节目中,永恒不变的开场白。该节目名为:《典籍里的中国》。

众所周知,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

然而,古籍给人印象是“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因其内容冷僻、艰深、晦涩。

例如,人们只知道《尚书》是五经之一,却不知秦朝博士伏生以命护之,才终使其传于天下;只知道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却不知宋应星和袁隆平一样都有着“禾下乘凉”之梦;

只知道《本草纲目》是中医药典籍,却不知李时珍为《本草纲目》的出版不惜千里求序,却没能看到书籍刊印的那一刻;

……

而这次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以环幕投屏、AR(增强现实)、实时跟踪等现代新科技为手段;以享誉中外的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如《尚书》《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史记》等为依托;以新的方式解读典籍,让每一部典籍从“故纸堆”“象牙塔”中走出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该节目深刻体现了党中央领导人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此节目一经推出,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耳目一新的收视体验,更让人们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其充分展现中华典籍中所蕴含的中华文明、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以及中国价值。

很多网友评论说,“以前我特别讨厌这些典籍,看不懂,觉得也用不上。但这节目让我对其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识,打开典籍,对话先贤。”

《典籍里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竟能让人从观念上发生改变,不妨从下面的简要介绍中初步感受其魅力之处,寻找答案。

第一期 《尚书》

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传承着华夏的精神和文明。

《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本期以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对话先贤的方式,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用观众看得明白、听得真切的鲜活方式讲述了秦朝博士伏生以命护之,终传于天下的故事。

同时,节目中还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为代表的书中故事,展现了《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以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第二期  《天工开物》

本期的内容横跨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青年、中年、老年时期,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在哥哥和友人的支持与鼓励下,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这部科学技术著作。

老年宋应星在“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带领下,感受三百多年后的“天工开物”。宋应星将以现代礼仪和袁隆平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

三百多年后的人们何止是还在读《天工开物》,更是在继往开来的科学实践中,在大地上奋力续写了更加恢弘而璀璨的“天工开物”。

第三期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创作了《史记》这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不仅用独特的笔触描摹着上起黄帝、下至汉武约三千年的历史,更用“不虚美、不隐恶”的朴素唯物史观,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本期节目融会贯通大量的知识体量和更大的时空跨度,以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为核心,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穿梭时空,与二十多位同《史记》有关的先贤豪杰会面。

第四期  《本草纲目》

(药材掌柜)“我买错点药,最多就是亏损点钱;但要是用错了药,那可就贻害百姓啊!”

怀平生夙愿、查历代典籍,踏万水千山、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凡十六部,五十二卷,近190万字的《本草纲目》,终于写完了!

李时珍著书30年,修改校正又用了10年,然而,他却没等到刊印本发行就走了。

达尔文多次引用,称其为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201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记忆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收录其中,这也是仅有的两部,中国中医药典籍。

本期节目走进医药学典籍《本草纲目》,通过讲述李时珍是如何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和出书难,历经近三十年修撰巨著的动人故事,致敬以李时珍为代表的中华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意志,传承中国传统科学求真务实、心系民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李时珍不仅留下了 《本草纲目》,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也留下了守正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仁心医德。

第五期 《论语》

《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部对话集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及《论语》,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余秋雨评价《论语》,他说:“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第六期  《孙子兵法》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与其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更不如说它是给予我们生活智慧的“哲学宝典”。

本期节目沿着孙武和伍子胥从相遇、相知,再到一起征战沙场脉络,将孙武著书立说、征战沙场的故事巧妙融合,运用大量的AR(现实增强)技术,进行场景复现,让观众沉浸式地感悟古圣先贤发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智慧。

作为“兵家圣典”,《孙子兵法》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内涵,对于我们正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这个时候,更是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唯有团结一致、自立自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外敌侵犯。

第七期  《楚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屈原的热泪为何而流?

假如亲见“天问一号”,屈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浪漫的《楚辞》,为何跨越千年依然澎湃人心?

为精炼有力地诠释《楚辞》的精髓,本期节目将重点聚焦《离骚》、《天问》和《橘颂》,力图透过其华丽而飘逸的外表,引领观众感受它滚烫而坚毅的内核。

第八期  《徐霞客游记》

“历代先贤开辟家园,正所谓'高山如父,江河如母’,追根溯源是我们后代子孙,应尽的本分,我们要沿着先人的脚步,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

本期节目将识读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之作《徐霞客游记》,它以徐霞客探寻长江源头的过程为主线,拟定了“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的创作路线,带领观众在荡气回肠的“霞客行”中,感受这位千古奇人“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理想,以及追根溯源、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第九期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道无处不在,万物由他生成,依赖它成长,集先贤智慧于大成,传根本智慧于后世,典籍如灯,可照亮后人。

《道德经》一经诞生,就受到世人的竭力推崇。有西方学者指出,《道德经》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哲学著作。

本期节目将识读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它以老子在守藏室期间的经历为核心故事,展现老子求道、悟道、传道的一生,求索“上善若水”的奥义,以此致敬伟大的哲学先贤,致敬伟大的东方智慧。

第十期 《周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意思是,孔子感慨道:“如果再给我几年的时间,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周易》由三位圣人跨越千年时空接力完成:伏羲首创八卦,周文王演绎六十四卦,孔子又为其写了若干篇章。

正源于此,本期节目穿越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带领观众识读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感受涵盖万物的深邃东方智慧,歌颂先贤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美德。

收官之作:《传习录》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阳明先生的这句话,有多少人放在案头,记在心间,常常默念。

反躬自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外求,认为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

阳明先生的思想光辉,通过《传习录》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传到了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成为孩子、有志青年、企业家等群体的必读书籍,。

学习中华经典,不是一些人说的那种无所作为的“中庸”,而是从心底明白:道在低处,道在心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打开典籍,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更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让我们一起,打开典籍,对话先贤!

写在最后的话:

一直以来,小飞都在分享自以为于人、于社会有用的东西,例如不错的书籍,不错的影视以及平时的一些思考和行动,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也没有什么盈利目的。

阅读、写作是我的爱好;分享于人、于社会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为社会所能做的一点点贡献,亦或许是作为“文人”的一大感性所在。感谢大家一路陪伴,一路成长。

文章素材来自央视网:典籍里的中国_央视网_央视网(cctv.com)

截图拼接工具为:截图拼接工具 - 在线拼接电影字幕截图 (zhanghai.m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