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学能力?
021
作者 l 白诗诗
来源 l 白诗诗(ID:baishishi100)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本文所说的「自学」,不指学生狭义上的那种预习复习,我的视角旨在于击中一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以及文中所提供的应对策略,或具有大范围适用性。
01
从“为什么我们要学那个”开始。
在学习一样东西之前,我们总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学那个”,其实就是在问自己和学习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无从回答“我们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
我的有一句名言是这样的:
没有压迫的情况下,一个人只会去做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本身不想学,那么是不大可能学得好的,也更谈不上精通了。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打算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有价值的,而且必须能够发现其中的意义。
但是大学学习并没有给学生这份体验,或者说,很多人学完整个大学的课程,也仍然处在混沌之中,幸运的学生才能理解到专业学习的现实意义,但更多的学生是,既看不到学习的现实意义,也看不到专业学习对于人生的价值。
所以你很难看到那些有强大动力去学习的学生,除非他们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是考研还是出国之后——但这种学习承载的意义已经跑远了,因为他们并不是因为看到知识的现实意义才学习的,而是学好这些可以考高分,然后借此为跳板。
换句话说,这些知识是学生逃离的东西、扔掉的东西,而不是他们所热爱的东西。
自学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自己真的可以看到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东西。
“意义”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当你没有的时候,你会郁郁寡欢,但是当你发现了意义之后,你就会干劲十足。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成就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事物的意义。在生活中,比幸福、利润更重要的是,人们希望自己活得有价值。
02
解决了“意义感”,我们才能过度到“怎样才能学到好”的问题。
“怎样才能学好”,其实也就是效率问题。
比如说这样一句话:任何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或信息,自然会吸引一个人高质量的关注,因为能被快速记住。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信息之后,我们就知道更进一步的学习对象是什么。
很久以前,我在知乎看过一个答案,大致记得那位答主说:学习要和人的原始本能结合在一起,那样才会足够野蛮的动力,比如为了追求一个女生而学习,这是结合性本能。
当时那个观点让我极为震惊,其实不止性本能,还有生存本能,于是乎:
跟生存有关的事情、亲密关系、跟你的人生目标有关的事情,或者跟你的个人生存意义有关的事情,这些都能让你自然而然投入足够的、高质量的注意力,因此你也更容易记住。
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要说的“强关联”信息或知识:
我们学习要从这些关系到我们生存的“强关联”知识入手。
有人问我,为什么在学生时代背的那些单词能够记住,但是毕业之后,平时拿起来背的那些单词记不住呢,是不是因为记忆力退化了?
记忆力退化可能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你在学生时代背的那些单词对你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们关乎你的每一场考试,包括决定你命运的高考,所以我们很多人毕业后还是能够幸运的保持一定的英语水平,其实就是得益于高考逼出来的刚需。
很多人在高考完之后,基本上就很少有高密度英语学习的经历了。
所以自学的时候,要学习什么,还得从自身情况分析,你要找到那个影响你生存的知识进行学习。
这样你才会不由自主给它分配更多注意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别人说PPT你就也屁颠去学PPT,别人读双学位你也跟着去读。
另外还有一些犟货,因为总是想搞懂每一个知识点,最后却没有把最重要的搞懂,得不偿失,其实在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
找到学习对象之后,我们要建立一种学习上的势能,我的理解是:建立起你对知识的饥饿感。
很好理解,如果你整天挨饿,那么找食物必然会成为你的第一要务。
就跟挨饿的人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一样,如果我们对学习的对象充满这种必须要解决掉的“饥饿”,那么我们在学习上的动力将会很强劲。
说到“饥饿”,老一辈们肯定记忆犹新,但对于年轻一代的我们来说,感受可能并不那么深刻,除非这种“饥饿”是认为设计出来的。
人为设计“饥饿”最成功的应该是小米的饥饿营销,他们是怎么做到让消费者买单的呢?
所谓饥饿营销,就是故意让消费者买不到,让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达到极点,来制造出供不应求的假象。
比如17年发布的小米6,发布前期每次开放购买都售罄,更有甚者,米6发布一年之后,它们也仍在进行饥饿营销。
虽然供不应求是“假象”,但它的产品确实对消费者有吸引力,这才是饥饿营销成功的关键。
我们所得的借鉴就是:
① 我们所学的知识确实有价值(如果米六的品质对消费者有吸引力);② 我们所学的知识,并不是想学就能学的。
基于以上两条原则,虽然我们不比像小米一样对自己进行营销,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些方法,让我们增加对所学知识的“饥饿感”:
① 在内容选择上,首先选择学习那些可以解决生存问题的技能进行学习,所谓从刚需入手;
② 多去观摩所学知识的未来呈现,这能增强对知识的整体需求的把控。
比如你要学某一种语言的编程,那就多去看看大神们使用该语言程序可以写出什么样的产品来。
我想起在大学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位大神的PTT:一个使用了六千多个节点做出来的PPT动图。
当时极为震撼,害得我在机房里失声尖叫,原来PPT还能做出这个模样,当时就产生了很强烈的学习欲望,我之后连续两天都泡在机房里孜孜不倦地搜集那歌PPT的学习资料,这是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次学习经历。
我的这个经历大概会给大家一个有益的启发吧。
03
那么又要怎么快速入门呢?
我提供的思路是这个:专注又要有收获感。
自学入门的第一步是获得收获感,这收获的满足感才会继续激励着你。
比如你要学习弹钢琴,开始最好的办法不是去学习乐理,而是先去学习弹出一段完整的乐曲,这件事本身就是可以激励你继续学习的动力。
就好比,老一辈学习英文的时候,他们会在英文下面标上汉字,L LOVE U (爱老虎油),虽然这种学习英语的方式很原始,但不得不说,这是他们体会英文乐趣迈出的第一步。
精通某项领域的初始阶段,专注才是最关键的。
前几年一直很流行一个方法论,叫“关键20小时”,方法论提出者是一位自学专家,他说,学会任何一项技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普通人用20小时就够了。
他本人也用这个方法掌握了编程、冲浪、围棋、尤克里里等,还都达到了准高手的水平。
他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问自己,“你最想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千万别贪心,贪多嚼不烂。
第二步,用20小时把这项技能学会。记住了,是学会,而不是学精!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想着我要变成高手,记住,先抵达最低要求最重要!
你的专注就是用在第二步里,国内有一个学习强人刘未鹏,他说,用强力攻克事物的最难阶段。
都听说过万事开头难的说法,所谓最难阶段,就是开始的那个阶段,把它攻克了,后面的学习就水到渠成。
用“关键20小时”提出者的话说,就是让自己一鼓作气在开始的阶段就快速入门,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一件事物,想要取得前80%的成效,我们只需要依靠努力本身就可以了。
也因此,让你一开始一头扎进去的那股子猛劲和专注,更显得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你只能依靠你自己,所以学习中的关键,就是:确保自己聚焦在重要目标上。
一个人自学,好处多多,当然也有坏处,比如你的注意力游离之后,可能没有人把你拉回来。所以适合自学的人,对自律性是有起码的要求的。
怎样收回自己的学习注意力?
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专门说过这个问题。
在那篇文章里,我用屠夫杀猪举例,大意是说,一个屠夫有杀猪的任务,那他怎样才能在屠场认认真真杀猪,而不是去跟屠宰场的兄弟喝酒呢?
我给出的办法是:
每两个小时拿出两个小本笔记问自己:你现在在干嘛,你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
这时候屠夫就知道他该回去杀猪,而不是和朋友悠哉悠哉的和酒。
当时那篇文章写得还蛮有趣,只是我这里复述起来略显粗糙了。
我真正要说的是:
一个人自学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聚焦在重要的学习目标上,而不是学着学着就去看电视剧了。
而一个人很多时候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偏离主要目标,并不是他主观上的选择,只是其他的事物把他带跑了。
所以,适时的常规提醒(我指的就是两小时笔记法:每两小时拿出笔记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在干什么?),就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真正目标所在,让我们把注意力收回来。
04
学习一定要收获,这是对「学习」这两个字的起码要求,那我的一个思路是:使你的努力产品化。
让自己的努力成品化,比如你说你在思考,那么最好写出来,让它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你说你看书,那你今天看了几页呢,你说你背单词,那今天背了多少个?
把它们记录下来,实际上你这是在给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行量化,量化成对于个人来说实实在在的东西。
有一天你在想你有多努力的时候,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就会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信心,才是坚不可摧的信心。
「努力产品化」除了在人的自信上有加持之外,实际上它还是你的案例集。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嘉宾的介绍,一般都是说这个人做过什么什么,是什么官什么职。
这种介绍和很多年轻人的求职简历一对比,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很多人的简历中经常会强调一条:我能做什么。
为什么要强调『我能做什么』呢?
其实那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需要工作的意愿。
但是在这个社会的认知模式中,你做过什么,效果如何,远比你能做什么重要。
所以实际上,「努力产品化」在不断打造的是你的案例系统,不仅这些「产品」让你自己产生别人无法打击到你的信心,它们同时也在向外界展示你的实力:你做过什么,效果如何。
能够让你产生信心的事实,也能让别人看了对你产生信心,为什么?因为他们也看到了和你所看一样的事实,这也成为他们对你产生信任的依据。
到了尾声阶段,你一定要去复盘自己,也许之前的学习方式有诸多不合适的地方,那就应该在下次学习过程中将方法迭代,你要做到的事: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效学习》这本书说:坚持采用一套专门的学习方法,不管所处领域是排球还是写作,都可以显著提升成绩。
实际上,学习这件事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公平的,因为学习真的没有专门教过,所以通过自学学会学习方法的人,真的很赚。
人们尽管有多年的受教育经历,甚至多年的课堂学习经验,却没有专门学习过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人们不知道在某一个特定专业领域或者某一具体学科中,如何行之有效地提升专业技能。
我想这句话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最终一定要学以致用,所谓的实践——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们总是在这一环上缺得最多(所以这就是老生常谈的原因)。
关于实践,我只想说一句:
有很多这样的读者,总是希望阅读干货,可是如果每次都是「看完之后觉得收益颇多,然后收藏,然后就没有了。」
那干货于我们有何用呢?
对于行动的弱者,“干货”难道不是和娱乐产品一样,只是在刺激我们的眼欲,让我读“爽”吗!
目前看来,应该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