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三晋、三楚、三吴,分别在哪里?

在众多数字中,古人是特别钟情于“三”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事不过三”、“三打白骨精”等等,“三”的影子几乎无所不在。“三”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这是为何呢?

在《周易》中,数字“三”为卦爻三画,分别代表天、地、人等三个维度,如此便概括了天地的始终和世间的一切;在《道德经》中,有“三生万物”的说法,万物即万事万物。

正是有了全部的意思,人们言毕称“三”。与礼数结合,便有了拜三拜的礼节;与生活结合,便有了“酒过三巡”的说法;当然,如果与特定意义的地名结合,则会衍生出许多有意思的地理名词。

1、三晋

三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战国时期的赵、魏、韩三国。

赵氏 、 韩氏 、 魏氏原为晋国六卿, 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被认为是战国的开端。

从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二是指山西省。

春秋时期,晋国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而三晋逐渐演变为山西省的别称。

2、三秦

公元前206年,项羽后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分封天下为十八王国。刘邦被封为汉王,辖今陕南及巴、蜀之地。

为了牵制刘邦,项羽将秦国故地一分为三: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

因此后世称陕西为“三秦”,只不过三秦变成了陕南,陕北,关中。

3、三齐

三齐的由来同样由于项羽的分封,项羽将齐国故地一分为三:以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以田巿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以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三齐后来成立山东的别称。

4、三楚

三楚最初是对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称呼,七国中楚国版图最大,被分为南楚、东楚、西楚。

南楚:是楚国最初的领土,大约在今天的两湖、河南南部、安徽西南、江西等地区。春秋时期,由于楚国位于中原之南,所以中原各国称其为“南楚”。

东楚: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灭吴。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占领了吴越地区。对于楚国来说,吴越之地在故地之东,故称“东楚”。

西楚:战国后期,楚国衰落,首都郢都被秦朝攻占后,楚人放弃楚国故地,东迁北上,灭鲁国,占领徐州周边和今安徽淮河以北,此地由于位于东楚的西面,故称“西楚”。这也是项羽自称西楚霸王的由来。

5、三吴

三吴之说起源较晚,指的是晋室南渡后,东晋和南朝的统治中心,即当时的吴郡、吴兴、会稽三郡。由于这三郡都是从同一个会稽郡中分出来的,因此三郡地区被合称为“三吴”。

此后三吴之说频见于史书,但三吴所指却不断变化。比如唐代以吴郡、吴兴、丹阳郡为三吴。

宋代以苏州(东吴)、常州(中吴)、湖州(西吴)三州为三吴。而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便形容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因此,三吴一般指今天的苏南浙北地区,也就是狭义的江南地区。

6、三湘

湖南省通常被称为“三湘大地”。关于“三湘”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指:“湘”是因为着名的湘江,“三湘”自然与湘江有关系。湘江发源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的阳朔山(古称阳海山),在不远处还有一条着名的河流,就是漓江。在阳朔山下有一块石碑,上写四个大字——湘漓分派。

湘江上游由此还有一个别称,就是漓湘。漓湘北上进入湖南省永州市境内,在永州市零陵区与由南向北流的潇水会合,所以湘江中游也称为潇湘。潇湘由西南向东北流去,在衡阳市区又与蒸水汇流,自衡阳以北的湘江河段有时也称为蒸湘。湘江由南至北纵穿湖南省东部,上游漓湘,中游潇湘,下游蒸湘,湖南故称三湘。

第二种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诗文中的 三湘 ,多泛指 湘江 流域及 洞庭湖 地区。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昔放 三湘 去,今还万死余。” 清 吴伟业 《送圣符弟之任蕲水丞》诗之四:“廿载流移复, 三湘 转运长。”

第三种指: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不止以上,有关三的地名还有很多,如“三蜀”、“三巴”、“三越”,等等。你们都知道他们指具体哪些地区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