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十大文人读书处

宁海十大文人读书处

◎应可军

古代文人墨客写得一手好诗词,简短的几句话往往蕴含的内涵都远远超越一篇上千字的白话文。他们能写出这些流传千年的经典,是与广泛阅读前人的书籍、并从中摄入养料是分不开的。那么,他们又是如何读书的呢?著名文人的成才,天资聪明,少年立大志读书是共性,很多宁海文人都有一个环境优美,不受杂人干扰的读书处,在此下大功夫,又是一大特性。至此可体验古代宁海文人的刻苦读书精神,这里往往有原读书的主人沉湎于读书,到邻村借火煮饭。“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的民间故事,往往是当今野外旅游的首选场所,供有兴趣者寻考游览。
叶梦鼎在归云洞读书
 
盖苍山归云洞,在盖苍山(茶山)的东麓,浙江宁海县胡陈毛仙村小丹山的半山处。洞高16米,深12米。因春夏,常有云雾缭绕洞口,故名“归云洞”。诗云:“宋室江山云渺渺,归云洞外水悠悠。先公旧迹今何在,暮夕阳古道秋。”宋代著名大儒胡三省、舒岳祥,明代大儒方孝孺,国画大师-潘天寿等曾经探胜于此。归云洞位于盖苍山东部中堡溪源头之半山腰。悬崖峭壁中,有岩洞,如狮子大开口,洞高16米,深12米,宽8米,洞口前部有大石台,如狮子口舌外伸。洞后部空敞,建有石结构为主的二层小庙,供着叶丞相像。洞口面向东南,西侧和南面,有两支瀑布常年喷洒。洞口吸纳从三门湾卷入的紫气清风,人们至此顿觉心舒神旷。仰望云天,常有云气出入,故名归云洞。去归云洞从东仓岙里王出发,有简易公路相通。潭边有一巨石可登,容十数人,旧名“石城台”。旁植桂花,蓦回首,始见岩壁张开巨口,面朝东南,高约18米,此即鼎鼎大名的归云洞。“岩高数丈,其形穹隆,时有云气”。归云洞名气的由来说法丰富,传说玉皇大帝,常腾云驾雾到此览胜,故常出现云雾归洞之象,又传道教名家葛洪曾在丹山炼丹,仙气入洞,灵气太极为归云之洞。也有猜测是瀑布区形成的小气候,水生云雾而得名。
刘倓和阆风庵
刘倓祖上原是汉代皇室之后裔,隐居天台,后代有迁居新昌,再迁宁海者。父向再,封从政郎荣赐朝奉大夫。刘倓少年时求学于四明学者沈国录先生,同学后来都是甬上著名之士。及长入太学,其间得陆象山(九渊)、朱熹等著名学者青睐,学业长进很快。嘉定元年(1208)以特奏名中举,仕黄坡县(今属湖北省)主簿,有政绩。当时正值国家动荡之际,外有金、元压境,时有鲸吞之心;内则权臣当道,对百姓横征暴敛。皇帝腐败无能,小朝廷风雨飘摇。刘倓目睹现状,遂弃官返里,隐居在家乡的阆风山上。山上有一地势平广面积亩许的岩石,称阆风台。有石室、石井、西洞等名胜,刘倓就在此筑“阆风吟室”,堂构精致,书房以“雪斋”为名。日夕在此读书、作诗,或约酒友共斟,或邀诗友吟唱。刘倓著作丰富,且“藏书逾万卷,皆手自编辑,晚于‘易’有得,编成‘自义’;‘诗’与‘论语’皆有解;有‘老子’和‘杜诗’增释;‘阆风集’若干卷,皆未会粹”。后人将其遗著收集编成《黄坡集》若干卷。见《嘉定赤城志》卷三四。他对后世的影响还是相当深远,以致历代不乏自号阆风的文人。刘倓死后四年,舒岳祥出生于阆风里的牌门舒村,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文学家,宋亡后也隐居乡里,自号阆风,后人称其为舒阆风。前后两位阆风先生,为宁海的历史书写了璀璨的一页,阆风也成了诗文之乡的代名词。
舒岳祥在雁苍山阆风台读书

此山吾旧隐,石洞锁嶙峋。
竹有四时笋,松生千岁鳞。
鼠偷猿藏溧,僧拾鹊巢薪。
吾友前峰住,重来不厌频。
此诗是舒岳祥《题雁苍山》一诗,对他自己雁苍山读书处的写照。阆风台位于雁苍山吉祥寺西侧山上,天冠峰下,是个台上可立数十人观天冠岩佛像群;台下能容数十人住宿或游玩的大石台。周边岩石垒垒,树木茂盛,还有多处寒冬能蒸发摄氏18一21度热气的气穴。从台前东行数十步,站到石上,雁苍谷全景可览,若大声呼叫,与吉祥寺可通迅息,步行至寺院,约半小时能到,寺院与阆风台之间,有沁锡泉、收马坡、小天门、阴阳掌、小西天诸景点,真是一个神奇的读书胜地。台西的天冠峰,连同南侧香炉峰,北侧御屏峰,组成形似天冠菩萨的卧像,1994年9月16日,1995和1999年农历九月十九,曾接连三次佛光从峰顶喷射,有彩照录像为证,令人惊奇。2006年6月4日,宁波市命名为十大山峰之一,称最神奇的山峰。在此读书的舒岳祥,(1219-1298),字景薛,一字舜侯,人称阆风先生,宁海西店人。幼年聪慧,七岁能作古文,语出惊人。晚年潜心于诗文创作,虽战乱频繁,颠沛流离,仍奋笔不辍。诗文与王应麟齐名。
胡三省在邻村清潭文昌阁读书

在历史上对教育的重视一直没有减弱。在明代,清潭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相继办起了“娱静楼”、“龙岩书院”、“望贤楼”等一批书院。方孝孺、许士修、卢原质多次来里岙讲学,方孝孺还写下了《娱静楼记》。自学成才者如张元启、张公传等在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胡三省青年时在该村文昌阁求学。获益良多。胡三省(1230-1302),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台州宁海中胡人。南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宝祐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临安(今浙江杭州)失陷后,手稿在流亡新昌途中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写。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
石斗文的读书处

据《崇祯宁海县志》记载:“‘石君书堂,西二十五里西溪,又名新田,宋编修斗文读书处。”“。其中石君书堂光绪县志称新田书堂,石斗文读书处。石斗文 (1129—1189)越州新昌人,有宗谱作宁海人。字天民。石公揆孙。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任临安府学教授。丞相史浩荐其学行,迁枢密院编修。虽非谏官,而能抗论朝政,为宁宗所嘉奖。迁知武冈军可能即原西溪徐家村南山的踏道坑。此处位于西溪湾之南,留五扇湾之北半山腰,面积达数十亩。东南方有悬崖,南侧有瀑布。为西溪峡谷最隹观景台,传说为古代书院旧址。清代末年,曾有上海青年女士至此结庵,捐资建成徐家大桥。并传说名叫孙文的书生来此居住多日,有人疑即孙中山。女士不久离去,无人如其何往。今踏道坑从去盈坑公路上登约里许,仍是个隐居修学的好场所,也是个今日可辟为旅游景点的地方。
邬信与紫溪山

按《宁海县志》:邬信,字中孚,紫溪人。少倜傥、善学,初为科举文字角,群士不利,辄弃去。因漫游湖海间,善策未然事多中,王公贵人皆倾爱之。年轻时嗜好读书,遨游江湖,通晓社会世情。后去宁波与四明状元陈祖仁一道办义塾,因执教有方,上门求学者络绎不绝,一时闻名浙东。元至正间,战争频繁,时局动乱,邬信回乡隐居,在家乡的紫溪山中筑室,撰文作诗,修身养性,逍遥自在。本县有位著名学者,姓王,名璞,欣闻北乡紫溪有位久仰大名的隐士。于是,约同二三位文友专程拜访。王璞一行循山越岭,涉水攀岩,在紫溪山巅终于找到了邬信先生,只见这位老先生须髯雪白,衣衫飘飘,风度翩翩,一派仙家打扮的模样。王璞心中甚是敬佩,对邬老先生彬彬有礼,求知请教。文人相见,言真情切,心心相印。自此,王璞经常上门拜访求教,获益不浅。后来,王璞写了一篇《紫溪翁传》,文章曰:“余观紫溪翁,言貌不动人,而其胸中所存,与夫平生所立,人多不知也。老子所谓被褐怀玉,知希益贵,其若人欤?”与邬信交情最深的是隐居在数里之外的北山翁,两位老翁志趣相投,经常往来,可称得上一对知心文友,忘年之交。
方正学读书的陵南谷书堂
方孝孺(1357—1402)的《草堂歌》写道:
草堂旧在岭南谷,勤把诗书向窗读。
这首诗描述了当年方孝孺在陵南谷,常与白云、猿鹤为伴,专心攻读的情景。陵南谷草堂是方氏家族书院,方孝孺和其父亲方克勤读书成才之所,位于溪上方村西南约1公里,是一片面积近10亩的山顶平谷。草堂前的一片荒田,久旱仍丘丘积水,是当年正学先生饮用的清泉和小瀑布、雪潭之源。此处东北依狮子岩山,西南滨桃花溪水。东南侧低矮的平岗,是观赏象山港洋面渔帆、盖苍山主峰摩柱峰彩云的场所;西侧悬崖上大片石台,是静坐看书或会友的佳境。
 
今日登此,仍然令人留恋。山道入口在魏池庙南侧,汽车可达庙前,步行约10多分钟能到。怀念方孝孺,不可忘记陵南谷书堂旧址。
卢探花读书的文昌阁
得台岳之灵脉,揽清溪之回澜。
明代万历十八年,宁海县令曹学程在为田洋卢写《文昌阁碑记》时,对卢原质读书处作了生动的描述。方孝孺幼年时,也常到表哥卢原质的文昌阁去读书。卢原质(1351一1402),桑洲田洋卢人,长于方孝孺6岁,他的母亲就是方孝孺的姑妈。宁海人在进士考试中,获得最高学位者,就是探花卢原质。

章朴与结绳斎
章朴,字原则,宁海石舌章人。幼丧父,家中有祖父贵安、母苏氏、弟宗简四人度日。虽贫困而不以为意,发愤求学。尝筑室于状元峰下,名为“结绳斋”,日夜攻读其间。结绳斋位于跃龙街道南端5公里,位于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状元峰东侧山脚,为元峰村石舌章自然村行政管辖。结绳斋是我县发现最早的读书场所之一。根据宁海县志和宁海县地名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宁海籍兵部尚书、右丞相兼枢密院使叶梦鼎,明代永乐年间章氏先贤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章宗朴先生都求学于此。
状元峰古为枧城山,意为枧跳码头到我县城关相隔之山。自宋叶梦鼎在此读书官居丞相而得名状元峰。
“结绳” 为古代记事文化;“斋” 为心斋,是去除杂念、去欲思静,使精神归一之意,结绳斋为宋代安心学习之场所。年二十九岁时补邑庠生,永乐元年(1403)领乡荐,翌年三月赴京试,朱棣临轩亲试士,章朴中二甲进士出身,与王文端、王文忠等俱授庶吉士,就文渊阁读内秘书。一时间身价百倍,每五日一休沐,使内臣相随服侍,人以为荣,章朴却淡漠如平常,无骄色。章朴登第时,祖父尚在世。朴欲归里终养,无奈亲朋劝勉,不得已方就官。当初,章朴尝受业于方孝孺。“靖难之役”后,孝孺死难,同邑学友林嘉猷、郑公智皆死。章朴虽苟存性命,但无时不为师友伤悼。当朱棣下诏禁止方孝孺诗文禁令最严时,朴暗中收藏孝孺文集,后因事获罪,与鸿胪寺掌握仪节的序班杨善同入狱中。杨善窥章朴诚直,欲构罪章朴而自己脱身,遂与朴提及孝孺事,朴因言孝孺学行文章俱高一时,杨善即诱得方孝孺文集,密以奏上,朱棣大怒,逮朴而赦杨善。朴之弟宗简闻讯,追随号泣,愿以身代兄。有司不从,并逮而归。但章朴无所惧,仍直言方孝孺效忠被杀,其文章大抵明先王之道,宜当无罪。朱棣闻此言益怒,命戮于市。章朴临死颜色无改,从容作诗道:“面母无终日,归魂定有期,空冷二三月,鹃带血痕啼。”宗简亦乞死,并作和诗:“正学魂非杳,重泉会可期,痛彼慈乌冷,甘此雁行啼。”左右闻知,无一不悲。章朴妻金氏,不逾月亦哀伤而卒,合葬枫槎龙山之南。
胡献来与读书处
胡献来,字子良,号觉非。浙江宁海大湖人。为人诚朴狷介,与世无争。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次年中进士,初授行人(官名。《周礼·秋官司寇》所属有大行人、小行人。大行人掌接待诸侯及诸侯的上卿之礼,小行人掌接待诸侯使者之礼,并奉使前往四方诸侯。明设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等事)之职,选考都察院时,因策论忤逆上司,谪为松江守。然献来不以贬谪为意,怡然就职。在任殚精竭虑,奉公尽职,滨海之盗,一时尽息。松江之民苦于徭役,青浦尤重,且负担不均,民多怨言。献来前往视察,复作合理调剂,数日而毕。事后,恩师施羽来信,为徭役事挽情。献来不殉私情,当堂烧焚书信,说:“吾不忍毒百姓以报师恩也。”权贵闻知皆慑服,无人再敢托人求情。
后晋兵部郎中,以洞庭寇盗麋集,改任岳州兵备。到任后,即疏请设兵船数十,遇风则连艘锁镇,遇盗则相继出击。未久,寇患平息。后因耿直而触犯巡抚,巡抚衔恨在心。适沔阳流寇盘踞,将失陷,巡抚有意荐献来兼沔阳兵备,意在陷之于死地。献来凛然就任。盗闻献来至,尽望风逃散。未用一兵一卒,得平沔阳之乱。
又任南昌盐运副使,以身作则,首革盐政纳贿旧例。自此江东豪商及椽史胥台诸官,皆不敢越规作弊。晚年上疏乞归,虽有云南参议之命,仍辞不赴。归家时,治装简约,行李萧条,人称“两袖清风,一副冰骨”。但在家乡每遇贫苦乡邻,往往解衣推食相济。夫人陈氏、阎氏,当初虽贵受诰命之封,仍以操机织布为业,为时人所称颂。明崇祯三年(1620)皇帝在《敕行人司行人胡献来父母》的诏书中“闻丹邱、白峤(也曾设县治)间,灵气蜿蜒,代毓异人……”来称赞胡献来。空山。相传,明朝天启年间宁海籍进士胡献来,早年间寒窗苦读时,曾在梅林摶空山顶有庙名叫梅山庙,又名乾度庵。抟空山,位于梅林街道花园社区西侧一个叫作黄岙的山岙中,地处天台山宁海中部干山,自相见岭连香山,为梅林桥头胡等地赤山、眠牛山、长山岗、小圆山、避水尖等六峰之首,是桃源街道与梅林街道界山,海拔二百零七米。黄岙为花园李氏世有,为花园李氏自唐以后多代祖先墓庐所在,直到今天包括抟空山在内的黄岙整个山岙山林、寺庙庵观等物的权属仍为梅林街道花园社区所有。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胡满国

(0)

相关推荐

  • 【乡韵】弘扬宁海乡土历史

    作者丨胡克均 摘要 乡土历史.乡土文化是形成人们思想灵魂的源泉.芸芸众生来到红尘世界,最早接触的是生身的父母,认识社会的第一个窗口是生于此长于此的故乡.通过亲身耳闻目睹.父母的熏陶.老师的教育,认识了 ...

  • 钱天中|避司弄与龙灯墙

    文/钱天中 (避司弄 麦田摄) 宁海故里陆续拆迁,这次轮到吾家.旧居虽好,怎奈四面邻宅高企,冬无阳光,夏不透风,早不适合居住,又无力购房,唯有等拆迁一途,虽有不舍,但也没有办法的. 这次公示的拆迁地块 ...

  • 巧言评世:道义式微?不!它就在宁海田洋卢

    巧言评世丨道义式微? 不!它就在宁海田洋卢 卢巧 编者按 我曾在书上略过卢原质.方孝孺的名字,却不曾深究他们的故事,直到那天走进田洋卢,终于走近那段"诛十族"的尘封往事,独立青山野 ...

  • 台州金谷岩下,方孝孺族人后裔聚居的岩下方村,将重回宁海

    台州市天台县泳溪乡岩下方村,危峰兀立的金谷岩下,方姓人家聚居的村落,故名岩下方村. 岩下方村包括岩下方和洋店两个自然村,从泳溪乡方向北来的叫泳溪,从岩下蒋方向西来的大柳溪,在岩下方村相汇后,称为清溪. ...

  • 宁海探花郎故里,二月二龙抬头还有这么一出……

    宁海探花郎故里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这么一出-- 卢巧/文  周衍平/摄 编者按 3月10日(农历二月二),由乡土宁海工作室发起的"探花卢原质.大儒方孝孺读书处文化研讨会"在卢原质故乡 ...

  • “二月二文会”|台州府六邑文人雅士的重要集会

    田洋卢文昌阁(油画/周毅) 2019年7月11日 桑洲镇政府召开了 田洋卢卢探花研讨会 会上"乡土宁海"提交了 恢复"二月二文会"的建议 如今桑洲镇政府会同相关 ...

  • “乡土宁海”走进田洋卢专题——探花故里访探花

    "乡土宁海"走进田洋卢专题 漫游古村 田洋卢探花故里访探花 陈鹉飞 "毛毛细雨落宁海,雹子打天台",当年皇帝圣旨口,褒奖宁海风骨叶梦鼎,恩泽了宁海方园百姓.无巧 ...

  • 缑乡人物 | 柔石潘天寿的生死挚交,为鲁迅治病的海上名医严苍山

    国医名家严苍山 洋溪晚景 严苍山(1898-1968),黄坛严家人,名云,字苍山,精医术.擅书法.工诗文.能绘画.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 初随父学医,1924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承丁 ...

  • 应可军 | 宁海十里红妆故事

    宁海十里红妆故事 ◎ 应可军 近日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代表作<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首句"三日入厨下",即新婚三天,新娘来到厨 ...

  • 应可军 | 宁海民间的祝由十三科

    宁海民间的祝由十三科 文/应可军 古代治病,除了用药石.针灸的方法,中医还有用符咒治病的祝由十三科:唐代太医署中设立咒禁科,到元明之际太医院设立十三科,祝由科是第十三科.后来传说有祝由十三法,因在湖南 ...

  • 应可军 | 宁海宋代文人之间的唱和诗

    宁海宋代文人之间的唱和诗 文/应可军 唱和诗是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方式有联句.酬和.赓和.追和.和答.分韵.和韵.次韵等.遥想古代,文人之间以诗赠友,酬诗作答,篇篇诗词之间记录下的是千古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应可军 | 宁海棋文化

    宁海棋文化 文/应可军 可能你也经历过,童年,隨意在石板地用瓦爿块或粉笔画一个空心十字架,或在树下泥地用树枝划一个空心十字架,双方各拣选果核或小石子,就可布阵作战,金木水火土.棋逢对手,就可博弈各一个 ...

  • 应可军 | 宁海青云观(外二篇)

    宁海青云观 ----文/应可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 ...

  • 应可军 | 宁海育婴堂

    宁海育婴堂 文/应可军 育婴堂,宁海人俗称养育堂.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育婴堂收养并救活了许多弃婴,其设立实为一桩善举.中国早有这方面的善举传统,如贫儿院.育婴堂等等,佛教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