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才能不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本书作者史密斯是美国企业家、畅销书作家和演讲家,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人们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他的帮助下,很多人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求变,而这些都和一个模型有关。

一听到“模型”两个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充满理论说教,枯燥无味,但这本书里的模型,是穿插在故事里的思考框架,通俗易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模型,并且把它用起来吧。

『神奇的模型』

史密斯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现实模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去运用它。在书中,史密斯把模型细化成五个部分:人类的需要、信念之窗、“如果——那么”规则、行为模式和结果。后面两个都很好理解,就是我们的行动和相应的结果。下面重点来介绍前三个。

第一部分,人类的需要。主要包括4个内容:

(1)生存,即我们想活下去;

(2)爱与被爱。我们爱别人是一种需要,得到别人的爱也是一种需要。

(3)自我价值的肯定,即我们渴望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希望被人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4)多样性,比如我们喜欢五花八门的东西,衣柜里有各种各样的衣服,鞋柜上有各种各样的鞋子等等。

这些无论我们觉得自己有没有,实际上都是有的,心理学家们已经做过各种研究,总结出人类至少拥有这四种具有驱动力的需要。

第二部分,信念之窗。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呆在一个密闭的屋子里,对外唯一的沟通渠道就是一扇窗户,而窗户上写着两个字“信念”。我们每天通过信念之窗去跟外界接触,说话、做事都围绕这它,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原则或者想法

第三部分,“如果——那么”的规则。当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之后,就会基于这个原则,制定出管理行为的规则,即如果遇到这件事,那么我该怎么做。比如小明的信念之窗上有一条原则是,“不能乱丢垃圾。”如果他外出游玩想丢垃圾的时候,没看到垃圾桶,那么他会一直拿着垃圾直到找到垃圾桶,这是一套非常具体的行动规则。

现实模型其实非常简单,即人先有某种需要,然后有相应的原则(想法),接着制定出详细的行动规则,再接着有实际的行动,最后产生某种结果。有了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可以从一个坏的结果当中去倒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下面,来看看这个模型是怎么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吧。

『这样用好它』

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本书作者曾被学校邀请去开导那些调皮捣蛋、打架旷课的学生。作者跟他们交谈几个小时后,发现有个男生留着过肩的长发,于是问他,“留长发背后,是哪条原则在驱动着你呢?”男生回答,“长头发会吸引我父亲的注意,这五年来我都是长头发。”

于是作者确定这个男生“爱与被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应该找机会跟父亲好好聊聊,说出自己的想法,解开心结,好好学习。有人可能会发现其中的一个漏洞,那位男生的目的是吸引父亲的注意,他留了那么多年的头发,说明这招是管用的,为什么还需要改变呢?

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结果需要时间来衡量,这位男生通过与众不同的外表以及打架旷课来吸引父亲的注意,这在短期内是有效的,父亲会花费更多时间来管教他,那长期来看呢?等他毕业需要独自打拼的时候,父亲不在身边,一头长发又留给谁看呢?所以,这属于“短期有效,长期毁灭”的行为,他应该改变满足需求的方式,改掉恶习,用好的行为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我们也可以这样,通过结果回溯到需求,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做?”或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果?”从而发现是哪个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哪条原则出了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比如有的人策划案被否定之后,就没有往下写的心情,状态非常不好。那么,我们可以据此找到他信念之窗上的原则——失败是非常糟糕的。解决方法是加上一条关于失败的新原则——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

改变满足需求的方式,或者修正自己的原则后,经过现实模型的一系列作用,就可以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总结一下,现实模型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思考工具,从需要——原则——规则——行动——结果一条线捋下来,能让我们更加有条理地分析自己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现在就学以致用吧,敢不敢在留言区诊断一下你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