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离婚率高达43.53%,80后的选择中藏着婚姻“最残忍”的真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其中就包括了婚姻,一直以来婚姻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
好的婚姻能够给人带来更优质的生活,不幸的婚姻会从精神上,肉体上瓦解两个人,时代的发展铸就了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人对婚姻的选择自由。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开放式婚姻”,婚姻的变革代表着时代的变迁,也代表着广大民众最殷切的向往,更加自由的婚姻带来的高离婚率也是情理之中。

一、高离婚率已成大势所趋

于2016年开始,我国的婚姻现状就令人堪忧,据民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6年,我国的结婚开始下降至1142.8万对,2017年则下降至1063万对,直到2019年,结婚人数跌破一千万对,彼时全国的离婚率高达43.53%,而离婚大军中,80后则成为主力军。
2020的结婚率依旧持续走低,2021虽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对于整个大趋势来说,就是杯水车薪,每年的离婚率都屡增不减,令人堪忧的不仅是还没经历过婚姻,却对婚姻大事佛系至极的年轻人,同样还有走入婚姻后绝望离婚的80后。
2018年上半年,中国有540万对新人结婚,193万对夫妻离婚,也就是说每天都有超过5000对夫妻选择离婚。
由此可见,高离婚率几乎已经成为了目前时代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现有的环境之下也算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婚姻的意义,反思婚姻的本质。
编辑搜图

二、婚姻被什么改变了?

作为离婚主力军的80后,他们所处的时代与成长环境不如父辈那般恶劣,贫困,也不如当代年轻人这样衣食无忧,他们的成长环境是复杂的,也是百废待兴的。
而80后之所以成为离婚主力军,更多的原因则是因为他们结婚的基数本就多于其他年龄阶段,自然而然离婚主力军这个称号也落在了他们身上。
1.离婚的原因:打败婚姻的是“琐事”
在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中,男主女主打败了所有的障碍物,终成佳偶,在和平年代中,没有战火的阻拦,也没有社会道德的束缚,爱情却变了味道婚姻也成了“儿戏”。
低结婚率,依然影响不了高离婚率,看似与社会发展现状相背离,实则正是时代进步的重要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离婚案件中,将2016-2017年数据汇总后,整理如下:
①妻子单方面主动要求离婚的占比73.4%。
②在众多离婚案件中,91%的案件出乎意料,一方想离婚,另一方不明所以。
③离婚的原因并不是选择性问题居多(出轨,家暴),更多的是生活琐事上的争执。
打败和平年代婚姻的不是生离死别,是鸡毛蒜皮,这是令人无奈的,也是令人细思极恐的。
那么婚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促使人恋爱的基因叫苯基乙胺,这种激素的分泌能够让人在爱情中产生更多的,愉悦的体验,精神上的抽象满足,远远大过具象的物质满足。
然而,苯基乙胺的分泌只有四个月到六年,这就是一段爱情的最长期限,从这个角度来看,至死不渝的爱情有违人的天性,永远忠诚的婚姻也是反人性的。
这就是婚姻的本质,苯基乙胺停止分泌,热情退却,平淡与争吵磨平了最初的美好,让两个人走向了离别的大道。
与其说婚姻被改变了,不如说是人的思维与价值取向正在转变,从一而终的婚姻已经不再是人们对婚姻包容的认知前提,越来越多的人想为自己而活。
自私吗?并不是,这是清醒的,也是无奈之举,而婚姻如果不能赋予人更多的美好,那么及时止损才算理智。
2.80后的婚姻现状藏着婚姻最残忍的“真相”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婚姻是神圣的,是不容置喙的,是两个人在意愿,平等的前提下签订的社会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
“七年之痒,吃腻的饭菜,唠叨的妻子”,是无数中年丈夫对婚姻的诠释,对于女性来说,婚姻则显得更加“残忍”。
前文,我们也提到了在大部分离婚案件中,女性主动要求离婚的人数远远超过了男性,细想之下,婚姻给女性带来了什么,选择离婚的女性真的有错在先吗?
这里并不是替任何人辩驳,高离婚率与女性对婚姻的选择,是社会应该反思的,不管是立足于传统文化视角,还是从现代婚姻形式与男女地位上的考量,大多数女性在婚姻中是被“剥削”的对象,高离婚率的背后是需求80后女性对婚姻的无望,对于生活的无奈。
而人的本性必然难以忠诚,喜新厌旧也是难以避免,这是婚姻最残忍的地方,结婚多年,对家庭奉献更多的女性,不仅成为了免费保姆,也成了丈夫最容易忽视,最不会尊重的黄脸婆。
提出离婚的女性,在选择放弃婚姻的时候,也选择了以一种更加清醒的方式丈量人生,生活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女性不再需要依附于男性而存在。
假使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离婚率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在矛盾中孕育出新的价值取向与思维转变,则是冲突的最大价值。
婚姻的本质因人而异,而婚姻形式的优化与婚姻应该带给人的意义会在时代的发展与思维的碰撞之下慢慢“生根发芽”。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K. M. R. Rosenzweig. Translated by Zhang Houca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