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西葡(28)
三十六、寻找科尔多瓦的往日风光
我在科尔多瓦停留的时间很短,大半时间花在大清真寺中,剩下一点流连于周围的大街小巷。正逢周一,大大小小的景点多是关闭;已然十月,不是鲜花烂漫的季节,所以街头巷尾行人不多,无由来有些落寞之感。
大清真寺周围的白色小巷与塞维利亚的圣十字区同为犹太人所建。犹太人擅长做生意,选择城市最好的市口居住经营。后来塞维利亚的犹太人全被赶走,科尔多瓦却还留下一些,不仅保存着犹太会堂,还有犹太金银器作坊,甚至小巷深处还立着犹太贤者的塑像。小巷的商业气氛不强,大多是住宅,偶尔露出内部庭院,花木嫣然。更多是在小巷的墙壁上,窗台上罗列绿植鲜花,洋溢出地中海南部的风情。自后倭马亚王朝以来,科尔多瓦就是安达卢西亚的文教中心,流露出的淡然品味与重商业的塞维利亚很是不同。
科尔多瓦的历史很久,古罗马神庙遗址还剩下十余根柱子,有些科林斯柱头仍保存完好。我看着这些石柱,觉得好新,时光似乎没留下什么痕迹。除去阿拉伯人留下大清真寺,犹太人留下的白色小巷,这座城市更多还是光复失地运动后西班牙人的建筑,与其他欧洲城市没什么不同。古罗马神庙不远的科雷德拉广场,与萨拉曼卡的马约尔广场很相似,四方广场,拱廊相连。看似平淡的广场,其实是安达卢西亚最大的广场,有着非常复杂的故事,曾是古竞技场,后为斗牛场、赛马场,甚至是审判犯人和焚烧的场所。我寻个遮阳伞坐下,喝杯饮料,略作休息。阳光斜斜照在四面群楼,四方天空云头翻涌,朴素的广场竟有了些不凡的气象。千年名城,便是如此,总在不经意处露峥嵘。
日暮时分漫步到瓜达尔基维尔河边,换个角度欣赏罗马桥。这一个下午,或阴、或晴,科尔多瓦待我不薄,让我看到它更多的侧面。此时天气变幻更为剧烈,刚还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转头便阴云蔽日寒风骤起,建于一世纪的罗马桥,在纷乱的光影下,开始讲述科尔多瓦的悠长故事。罗马人、哥特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摩尔人、犹太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与耶路撒冷文明层层堆积不同,科尔多瓦的文明是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摩尔人就是阿拉伯人、柏柏人和西班牙人融合后的一支,他们的生活方式至今对这座城市,乃至西班牙深有影响。比如科尔多瓦的饮食就融合着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两种风格,甚至还传承着古罗马的味道,其中炖牛尾和蔬菜冷汤最有名,我特意找家名店品尝。实话实说冷汤还算顺口,牛尾真有些腻,倒是侍者推荐的茄子非常可口。入夜,回到宾馆,推窗可见罗马桥,这是我半天里第三次认真看它。人造的灯光把罗马桥和大清真寺照得很亮,历史的沧桑都被辉煌隐去,我只是一个过客,从一个时点一个断面去领略一座古城,无论如何都是片面的。
次日清晨,赶往格拉纳达前我还有一点时间,最终选择郊外的麦地那·阿萨哈拉宫遗址参观,而不是古城内的基督教国王城堡。我觉得哈里发的时代,才是科尔多瓦的鼎盛时光,虽然只剩残垣断壁,依然更值得探访。遗址分成山下博物馆和山上遗址区两部分,我卡着点到,赶第一班景区巴士先参观遗址。依山而建的其实是一座城,皇宫在高处,民宅在低处,如今低处只剩下一片田野,而高处还保存着宫门和殿堂。传统阿拉伯式样的宫室以砖石作为基础、墙壁,而以木构作为屋顶,这导致遗址的建筑几乎没有屋顶。在考古发掘的初期,曾恢复了核心宫殿的外观,重新建起屋顶,可惜这部分仍在维护期,不对外开放。走在遗址间,最精彩的部分是一些拱门,残存着雕刻,花植蔓草,与大清真寺的风格相似。这种建筑风格,与阿拨斯之后的阿拉伯建筑不尽相同,反而和伊比利亚残留的古罗马建筑有些相融,说明东西两地的阿拉伯世界走上了不同的文化之路。麦地那·阿萨哈拉宫建于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时期,作为中兴之主,他决心将其建成伟大的王城,可惜一百年后,柏柏人的铁骑攻破科尔多瓦,王朝崩溃,宫室倾颓。是北非的柏柏人第一次登上伊比利亚半岛,开启了阿拉伯的入侵;后倭马亚的第一代君王阿卜杜勒·拉赫曼,也是在柏柏人的支持下获得的统治权;没想到,最终推翻后倭马亚统治的还是柏柏人,历史就是这么巧合。从最高处俯瞰遗址区,虽然仅存当年宫室的五分之一,依然蔚为壮观。博物馆中保留着更多的考古发现,有陶器、玻璃、石刻等等,可以想见后倭马亚王朝在工艺、技术方面的高超水平。
故都总是落寞的,在追忆前尘往事中打发着时光。我是孤单的行者,也爱在这落寞的街巷、遗址间流连,让自己单调的人生多一些时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