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保护该如何守住天际线?
□苏报记者 张丫
两栋正在兴建的现代建筑,不日将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的“视线”范围。昨天上午,在留园举行的中国旅游景区协会遗产和文保分会学术研讨会暨2020年“中国四大名园”工作交流活动上,这一话题引发专家热烈讨论。
众所周知,空间视觉环境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往高空“生长”的现代建筑,不仅争夺着人们的视觉空间,还时不时与苏州古城中的古典园林、古街古巷“别苗头”,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如何协调发展再次受到关注。
现代建筑“闯入”世遗空间
坐落于苏州古城西北部的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400多年前,明代太仆寺少卿徐泰时作为第一任园主,叠山理水造就了这座“吴下名园”。时光荏苒,留园几经毁损,在上世纪50年代修复后重绽华彩,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随着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与留园毗邻、位于其东南方向的苏州石路商圈也日新月异。正在兴建之中的“华贸中心”就处在商圈内,即将拔地而起。根据方案,这一现代建筑群中有两栋超高层建筑,规划高度分别为150米和130米。“华贸中心”与留园核心保护区直线距离不足800米,虽不在2005年修订的留园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但仍将对古典园林空间景观带来一定的视觉干扰。
苏州市留园管理处高级工程师梅虹介绍,留园位于苏州古城护城河外,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东、北至核心保护范围外80米,空间视觉环境较为窘迫,易受周边环境干扰。留园内的明瑟楼、闻木樨香轩、可亭等8个观景点,是登高赏景佳处,特别是闻木樨香轩和可亭地势最高,受“华贸中心”的影响或将最大。记者登上有着“可以赏景”之称的可亭,望向东南方向,在垂柳依依中可见正在施工的吊车塔架,原本由古建筑、植物组成的空间视觉环境,因为现代元素的闯入,变得有些不合时宜。
限制视场能否救“景”
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四要素中,建筑、植物和山水,无一不围绕着“景”而生。园主与设计者由造“景”而入“境”,师法自然又融入人的情思,才营造出独具东方美学的意境。园林的空间天际线,一般由建筑物和植物组成,基于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视觉上的冲突,留园尝试采取增植高大树木的方法进行补救。
“‘华贸中心’对留园闻木樨香轩的视觉干扰较可亭更大。”梅虹在详解《试探现代城市建设中古典园林空间视觉环境的保护与对策》时介绍说,闻木樨香轩坐西朝东,可以俯视留园中部大部分风景,然而东南方植被稀疏,现代建筑一览无余。“在留园外围停车场加密高大乔木绿墙,在闻木樨香轩景点附近增植树木,或可解决这一问题。”梅虹说,在停车场外围加密高大乔木是第一道屏障,而后在闻木樨香轩增植一定高度的桂树,就能完全遮挡住现代建筑。
在视觉走廊中建立遮挡进行视域限制,既消除了视觉干扰,又不破坏园林造景,或许是目前救“景”的最好办法。但另一方面,世界文化遗产有着严格的保护要求,一草一木都不能随意改变,“救”景方案还需要专家进一步论证。
城市协调发展需落在实处
留园的“遭遇”并非个例,上海豫园、承德避暑山庄都遇到过相同的问题。更有甚者,在苏州园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过程中,获专家盛赞的晚清名园苏州怡园就因空间天际线问题而遗憾落选。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何守住天际线,再次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话题。
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中心副主任赵秀梅告诉记者,承德市中心城区围绕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而建,因早期规划的局限性,也有两幢现代建筑进入了山庄的“视线”范围,在部分区域几乎是随处可见,对园内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她认为,增植绿化对空间视觉环境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就长远而言,文化遗产保护还是应该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纳入统一保护体系当中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目前,避暑山庄已成为承德市城市‘总规’的重点保护对象。”
文保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顾问丹麦表示,坚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对这一保护要求更为严格。但文化遗产绝不是城市发展的限制,它是城市的一部分,它与城市发展更应该和谐统一、紧密联系。